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作者:任应秋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90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3.5(7.5折) 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7093460
  • 条形码:9787117093460 ; 978-7-117-0934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本书特色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作者任应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是根据任应秋1976年为《黄帝内经》研习班所作的讲座手稿整理而成。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内容简介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的内容并不在讲解《黄帝内经》原文的具体内容,而是提出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首先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具有拓导性质。主要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的文献渊源、成书年代,引用的古代文献,校勘、注疏,分类及《黄帝内经》的专题发挥、学术思想、理论体系,以及怎样学习《黄帝内经》等。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任应秋毕生研习《黄帝内经》的心得,而且是从中医学的角度对《黄帝内经》学术的梳理和历史研习《黄帝内经》文献的总结。是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目录

一、《黄帝内经》名释 二、《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 (一)《素问》的成书年代 (二)《灵枢》的成书年代 (三)《素问》遗篇的年代 三、《黄帝内经》引用的古代文献 (一)《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二)《九针》 (三)《针经》 (四)《热论》 (五)《上经》、《下经》、《阴阳》、《从容》 (六)《脉经》、《脉法》、《脉要》 (七)《形法》 (八)《本病》 (九)《阴阳十二官相使》 (十)《金匮》 (十一)《太始天元册文》 (十二)《大要》 (十三)《刺法》 四、《素问》、《灵枢》的书名和卷篇 (一)《素问》、《灵枢》的书名 (二)《素问》、《灵枢》卷篇的演变 五、校勘《黄帝内经》诸家 (一)校勘对学习研究《黄帝内经》的意义 (二)林亿等的《新校正》 (三)胡澍的《素问校义》 (四)俞樾的《读书余录》 (五)孙诒让的《札迻》 (六)顾观光的《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 (七)沈祖緜的《读素问臆断》、《读灵枢臆断》 (八)冯承熙的《校余偶识》 (九)江有诰的《先秦韵读》 (十)于鬯的《香草续校书》 (十一)日本校勘诸家 六、注解《黄帝内经》诸家 (一)单注《素问》诸家 (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 七、分类研究《黄帝内经》诸家 (一)兼收并蓄分类法 (二)选择性的分类法 (三)调整篇次分类法 八、专题发挥《黄帝内经》诸家 (一)秦越人与《难经》 (二)张仲景与《伤寒论》 (三)华佗与《中藏经》 (四)王叔和与《脉经》 (五)皇甫谧与《甲乙经》 (六)刘完素与《宣明论方》 (七)骆龙吉与《内经拾遗方论》 (八)刘浴德、朱练与《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 (九)陈无咎与《明教方》 九、《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一)阴阳学说 (二)五行学说 (三)整体观 (四)恒动观 十、《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十一、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展开全部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节选


    “《内经》研习拓导”的作者任应秋17岁学习中医,他的启蒙老师原是位
经方学家,故授以《公余六种》、《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书,任应秋
由于深受“先穷经、后证史”的国学学习方法的影响,于是提出增加学习《灵
枢》、《素问》的请求。即在他治学之初,就非常注重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
研究。
    任应秋读书很注重方法,光绪元年(1875年)做四川提督学政的张之洞所
著《辅轩语》一书对他的治学方法影响颇深,书中强调“读经宜明训诂,宜讲汉
学、宜读国朝人经学书,宜专治一经,治经宜有次第,治经贵通大义”,书中还
特别推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从中总结出治《内经》的门径。
    任应秋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首先从章句入手,再从理论体系的层面
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不仅贯穿了训诂、校勘、疏证、读破等基本的文献整理
方法,而且还对其进行了类分、语译、提要、索引等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在这
方面的成果享誉国内外,为此他也成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和中医文史学科
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晚年他和他在哲学界的朋友一起倡导并开展了多学
科研究《内经》的实践,并主编了《黄帝内经研究论丛》一书,受到国内外
学者的青睐。遗憾的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内经学》撰写计划没有来得
及实施。
    本书是根据任应秋1976年为某《内经》研习班所作的讲座手稿整理而
成,此稿的内容并不在讲解《内经》原文的具体内容,而是提出学习和研究
《内经》首先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具有拓导学习的意义。任应秋面对大多学
习中医的年轻人不能通读《内经》,即使是研究生要独立地读懂《内经》也非
易事的现实深感焦虑,他认为要想研究中医学或成为名中医,没有《内经》
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成功的,中医学的发展也必须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
上进行。这是任应秋之所以要在《内经》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下功夫的重要
原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内经》的文献渊源、《内经》的成书年代、《内经》引
用的古代文献、《内经》的校勘、《内经》的注疏、《内经》的分类、《内经》的专题
 发挥、《内经》的学术思想、《内经》的理论体系、怎样学习《内经》等。这些内
容不仅反映了任应秋毕生研习《内经》的心得,而且还包括了他从学术的层面
对《内经》理论进行的梳理和对历史研习《内经》的文献进行的系统总结。这
些不仅是今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而且在中医学文献研究的方法
上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示范。
    任廷革
    2007年10月

 (一)《素问》、《灵枢》的书名
    《素问》之名,*早见于公元三世纪初期张仲景的《伤寒论·自
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
胪》、《药录》。”从此以后,直到现在,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个名称都
没有改变。为什么要叫《素问》呢?林亿等人的《新校正》说:“所以
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
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
按《干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
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
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
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林亿等人认为,具备了气、形、质的
人体,有生以来,便不免有种种疾病发生,故为“问答”以发明之。杨
上善早就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把自己整理的《黄帝内经》,迳称为
《黄帝内经太素》。“素”作“质”解,这一意义是可取的。早在《管
子》的《水地篇》也说:“素也者,五色之质也。”用现在的语言来理
解,《素问》是研究人的质体、生理、病理等内容的文献,可以说《素
问》的含义是唯物的。
    《灵枢》共有三名,*早叫《针经》,《灵枢》**篇《九针十二
原》中说“先立《针经》”无异乎就是它的自我介绍。次又叫《九卷》,
即《伤寒论》仲景自序所云。到了晋代,皇甫谧又叫《针经》,他在
《甲乙经·自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
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到了唐代,
王冰才开始叫“《灵枢》”。王冰注《素问》,在两处都引用自《灵枢》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几句话,在《三部九候
 论》引用时称“《灵枢》日”;在《素问·调经论》引用时称“《针经》
日”。于是《新校正》云:“详此注引《针经》日,与《三部九候论》注两
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日《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
经》也。按今《素问》注中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
不全,故未得尽知也。”(见《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句注)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义,因其书仅有九
卷,故称之日《九卷》。书中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针刺的,故又称之日
《针经》。这两个名称都比较简单而易于理解。至于为什么要叫
《灵枢》,马莳的解释是:“《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
乃至神至元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灵枢注证发微》卷首)张
介宾解释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类经》一卷“类经名
义”)王九达说:“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生气通
天论》‘欲若(今本作如)运枢,’枢,天枢也。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
之停,人身若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
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枢者机也。既得其枢,则经度
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
    以上诸家的解释,读之仍令人不得其要领,便引起日人丹波元
胤的鄙视。他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
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丹波氏虽持
鄙视态度,而于《灵枢》实际的含义,仍不得其解。
    据我看来,《灵枢》既名《针经》,而其主要内容亦确是研究经
脉、俞穴、营卫气运行以及各种刺法的,因此它的命名应该是从针法
方面来考虑的多,这比较合乎情理。诸家的解释,除丹波元胤外,都
抓住了这点,并都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为其解释的依据。
如:“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
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
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
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
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
 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
矣。”这一段讲的是针法的枢机和机要,临床用针,手法能娴熟到这
样得心应手的程度,确乎应该是个高明的针法大家,而且把针刺的
枢机亦描写得*惟妙惟肖。诸家据以解释《灵枢》的枢,也是正确
的。不足的是他们解释得并不透彻,反而神秘化了,“灵枢”本来的
取义,应该是:灵者,验也,针刺的疗效,至为灵验,但必须得其刺法
之枢机而后灵,故名之日《灵枢》。
    (二)《素问》、《灵枢》卷篇的演变
    《素问》、《灵枢》两经的书名,大略如上所述。再谈谈两经有关
篇卷的演变。《甲乙经》皇甫谧自序和《隋书·经籍志》都说《素问》
是九卷,看来《素问》*早的卷数就是如此。全元起的注本,宋以后
就亡佚了,但据宋臣林亿等的《新校正》所注,仍为九卷,兹将日人丹
波元简据《新校正》所载全本的卷篇次第抄录于下。
    卷**(凡七篇):平人气象论、决死生篇(今为“三部九候
论”)、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经合论(今为“离合真邪论”)、调经.
论、四时刺逆从论(从“春气在经脉”起至篇末,余在第六卷)。
    卷第二(凡十一篇):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诊要经终论、八正
神明论、真邪论(重出)、标本病传论、皮部论(篇末有“经络论”)、骨
空论(自“灸寒热之法”以下,在六卷“刺齐论”末)、气穴论、气府论、
缪刺论。
    卷第三(凡六篇):阴阳离合论、十二藏相使、六节藏象论、阴阳
脉解、长刺节论、五藏举痛(今为“举痛论”)。
    卷第四(凡八篇):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别论、经脉别
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逆调论、痿论。
    卷第五(凡十篇):五藏别论、汤液醪醴论、热论、刺热论、评热病
论、疟论、腹中论、厥论、病能论、奇病论。
    卷第六(凡十篇):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藏论、宝命全形论、刺疟
论、刺腰痛论、刺齐论(今“刺要论”出于此篇)、刺禁论、刺志论、针
解、四时刺逆从论(仅“厥阴有余”至“筋急目痛”一段)。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任应秋(1914一1984),男,汉族,四川江津人。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
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召集
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
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任应秋从事中医研究、教育、临床50余年,在中医古籍整理、创立中医流
派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全国。他一生专著36种,发
表论文20(]余篇。他的,临床以信息丰富、思路开阔为特点,即使是对疑难病
种,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他从教30多年,在本科教育中创立了《中医各家
学说》必修课程。他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他研究《伤寒论》的诸多著
作和他编写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他主编的《内经章句索引》等,都是他运
用系统思维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他对中医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主
要反映在他对《内经》学术研究的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经》理论体系的疏理与
挖据;二是对《内经》研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