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方艺术简史

西方艺术简史

作者:杨先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6.2(7.7折) 定价  ¥3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西方艺术简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131701
  • 条形码:9787301131701 ; 978-7-301-13170-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方艺术简史 节选

nbsp; 书  序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的设计史、艺术史。人类通过艺术与设计将理想、情感、
智慧或意志具体化、形象化,甚而情趣化、可用化。艺术与设计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活动
和伟大特质,涉及人类所见、所闻、所想、所为、所用、所乐;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
来、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其主旋律是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原动力
就在于人类对理想、对创造美好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
    _●一
    艺术与设计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国迈入信息时代的过程中,艺术
与设计外延至创意产业,以“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创
造财富”(英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这已是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成功之路,艺术与设计
已成为各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信息、新材料、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中的广泛渗透、应用和衍生,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学
科与设计艺术学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享受到科技发展成就的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品质的需
求越来越强烈,渴望更为合理、和谐、美好的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教育
发展迅猛,艺术与设计界的变化史无前例。全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了艺术与设计类
学科,同类学位点有了明显增长,开设艺术与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已逾1400所。艺术与设计
作品的日新月异,各种流派的空前活跃,艺术学著作的不断增加,艺术理论研究取得的瞩
目成就,国民艺术素质的普遍提高,都表明了当代艺术与设计领域已呈现花团锦簇、百家
争鸣的局面。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的内涵获得了丰富,其外延也有
令人瞩目的拓展,并已成为衡量当今城市和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标志之一。
    艺术学在整个艺术与设计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它与文学、哲学、史学、民俗
学、美学、心理学、考古学等史有广泛的联系,是对艺术与设计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规
律的学科。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的纷繁决定了他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
出新。在美术、设计、音乐、电影与电视等艺术门类中,如何对创作、设计、表演等纷繁
现象作整体性的对照,区别其个性与共性,构建完整的体系等问题,使之纳入人文科学和
社会科学的轨道,是艺术学科的主要任务。艺术学科与相邻的二级学科,如美术学、艺术
设计学、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等有广泛、密切的定位。
也与各二级学科的专业史论等接近,其关系有同有异,互为补充。艺术学的研究分成若干
分支。除艺术原理外,有中外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比较艺术、艺术分类学、艺
术形态学、民间艺术学、艺术文献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等;艺术与多学科结合,
有许多带有边缘性质和交叉性质的分支学科产生,如艺术心理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文化
学、宗教艺术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市场学、艺术传播学、艺术设计学、工
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等。
    设计艺术学与上述二级学科艺术学和美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学
科交叉的、实用性的艺术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
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其范围宽广,内容丰富,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
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
 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简言之,设计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原有事物,使其更新、
易用、宜人、致美、增益,且具有多方面品质的活动,亦是在限定性条件下,以满足人的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应用科学、经济、艺术要素,系统构想解决问题方案、实现
其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它已被列为社会发展亟需的专业,其内容涵盖工业设计、创意产业、
动漫与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等方面。在对艺术学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更好
地研究设计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虽然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趋势,但与实践相比仍较滞后,
主要体现在研究作品远少于创作与设计实践作品,理论研究人员远少于创作与设计实践人
员,在基础发展薄弱的高校,出现了艺术与设计专业“上马”仓促、膨胀过度、“削足适履”
等问题;或是忽视艺术与设计的交叉性、创造性、前沿性,忽视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与设计
实践的指导作用;或是对与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密切相关的课程缺乏支撑,对培养创新能
力与综合素质重视不够。这就要求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者在不断开拓进取的实践中,面对
各种问题和诱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求我们的理论家以厚实的理论基础来拓宽研究
视野和研究领域。
    无论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还是从社会现实方面去考虑,人人都需要艺术与设计,人人
都需要懂得艺术与设计,人人都应该具有欣赏艺术与设计作品的能力,成为有能力满足自
身需要的设计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比较重视艺术与设计教育,其中
许多国家还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地位。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
外颇有实力的院校或集团正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虎视眈眈。全球性的、超国界的力量亦在
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行为、思想、价值判断发挥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正呈现新
的对话,正从经济、技术、产品、艺术、生存与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
成了物质领域生成规则的信息革命,深刻影响了艺术与设计文化的传达与表现,影响了艺术
与设计的认知模式,引发了新的国际性竞争。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思维,诸如创意
产业与设计文化阐释、文化表现、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问题。这种新观念与新思维的导入,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视角,为我们重新审视产业观念和艺术与设计体系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维度。这都对艺术与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正面I临新的挑战。
    毋庸置疑,艺术理论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感觉
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到。为此,加强对艺术与设计
的研究,探讨其本质,创建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属当务之急。
    为此,研究艺术与设计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思考艺术学科与设计艺术学科的范围、
对象、特征,探寻艺术的发展规律与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宏观地、辨证地分析世界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建设、管理经验、教训和成果,以为我所用。
同时,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创新研究,并针对艺术与设计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艺术规
律、方法、语意表达等进行理性思考、梳理,把握我国艺术与设计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加
强对中华传统艺术与设计的发掘、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强对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
学科的综合研究,不断处理好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同有较高学术水准、有较大推
广应用价值、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关系;处理好历史、
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将基础研究、综合研究、分类研究与艺术与设计教育研究结合起
来,进行分析、凝练,做出科学论证,全力使研究方向、梯队、基地、成果等学科发展要
素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和前瞻性。进而实现从材料积累、观点创新,到构建科学的、具
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艺术与设计学科体系,造就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当然,
 这是全体投身于艺术与设计研究和实践者的共同目标,本丛书中可能只做了其中很少一部
分的工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艺术与设计类专业主要着眼于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
门人才,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艺术学基础知识,
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具有国际交流的能力。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发
展后劲、丰富的社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要求
注重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要求注重实践、注重规范、注
重国际交流,并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协调发展。因此,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探讨
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和教材资源环境,是
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组织编写、出版面向艺术与设计类专业丛书的意义所在。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通过实际调研,在与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基础上,决定
编写和出版本系列丛书,是一项利于促进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
    本系列丛书立足于2l世纪艺术与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以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
实用性为目标进行编写,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实际需要。其特色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I)关注全球艺术学科与设计艺术学科发展的大背景,建立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新理念。
力求使新兴学科与艺术学学科结合的内容在该系列丛书中得以生动体现。
    (2)进一步密切学科内各专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结构。从探讨
艺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到艺术与设计创作与批评的实践,整个系列形成了一套
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3)在保持较宽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拓宽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涵盖艺
术与设计类相关专业的课程,把握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4)理论联系实际。本丛书特别列举了我国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大量实际案例,可大大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力求做到不断强化其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实干精神。
    (5)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突出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力求做到不断强化读者的自学能
力、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促进读者朝着富有
鲜明个性的方向发展。
    (6)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艺术与设计不只是单纯追
求某方面的先进和高低,而是综合考虑质量、市场、价格、安全、美学、资源、环境等方
面的影响。    /
    (7)内容新颖。融会当前有关艺术与设计学科的*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新知识充实
丛书内容。
    (8)本丛书是主要由国内高校教师共同编写而成,在相互进行学术交流、经验借鉴、取
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编写大纲。*终融合了各地特点,是合作交流的成果,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总之,本丛书注意加强学科基础,调整课程结构,反映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既
相互联系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努力拓宽知识面,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丛书
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基本思想和途径,宏观地、辩证地分析艺术创作与设
计的规律、方法;对艺术与设计的本源论、方法论、主体论、本体论、欣赏观、价值观、
艺术观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广泛的研究。该系列丛书将以全新的面貌来传播现代艺术与
设计教育的新成果,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使
 读者在艺术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进一步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四
    笔者希望本丛书有助于我国艺术学理论的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艺术与设计修养
的提高,艺术思维的完善,艺术与设计作品水平的提升。
    对艺术、设计作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熟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和风格流派,
在对艺术学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下进行艺术与设计的创作实践;较好地使用外语和古汉
语,全面而准确的鉴赏艺术作品,洞察艺术的魅力和奥妙;掌握调研与实地考察的方法,
占有较厚实的**手资料和间接的研究材料,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深入分析、归纳
和阐述艺术的规律;对不同艺术的特点与个性有深刻的了解,并对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前
瞻性和预见性;统观大局,审时度势,善于策划,又能在无数的艺术作品中归纳其共性,
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上升到理论……应当说,这都是进行艺术与设计研究时必须
要具备的品质。而作为高要求,系列丛书应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西方精华,形成
中国自己的特色。上述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作者通过长期艰苦的学术劳动和不断进
行创新才能达成。笔者希望本丛书的编写,将是我们追求高质量丛书的新尝试和新起点。
    *后,我要感谢参加本系列丛书编著和审稿的各位老师、作者和同仁,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许多师生也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也
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对本系列丛书的支持。由于编写时间紧、相互协调
难度大,本书在编辑、翻译、引用上不无舛误;虽经审校,未必尽如人意,遗漏之处在所
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指正。我相信,在使用本系列丛书的教师和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下,
本系列丛书一定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在我国艺术学类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中起到应有的
促进作用。
   
   
    2008年1月于武汉
  前  言
   
    进入21世纪,艺术学科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文
化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艺术学科出现了令
人惊讶的增长。在这蓬勃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拓展,
表明我国艺术学研究水平的普遍提高。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文艺工作者以及艺术史学
家都对艺术史学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见解和主张,留下了许多有研
究价值的学术资料和不朽的理论著作,拓展了艺术学研究的范畴。
    尽管我国当代艺术学研究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发展趋势,艺术学的研究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相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还是滞后,其主要表现是艺术史学教
材较少。这就要求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研究视野和领域,使
艺术学教材不断科学化、系统化。
    2l世纪是重视艺术教育的世纪,虽然我国每年培养的艺术人才并不少,但明显的问题
是对艺术史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如果一个学艺术的学生不对世界艺术发展史有充分的了
解,没有全面的艺术修养,那么他的艺术发展道路是很有限的。有鉴于此,我们把西方艺
术史上每个时代的著名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家和时代背景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遂
成本书。
    本书涉及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期以及诸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力求解读
西方艺术史发展的全貌。在内容和结构上,本书以时间序列为基准、以艺术风格为主线,
展示和分析西方艺术流派的发生、发展、延续和艺术风格的生成和演变,其基本要素是时
代背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书简要地描述了西方艺术发展中从原始艺术到20世纪的现
代主义流派的历史,并把它分为三大块: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和近现代艺术。古代艺术
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艺术、古代希腊艺术和古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主要介绍了欧洲中世
纪的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近现代艺术主要介绍了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与洛可可
艺术、19世纪的印象主义艺术和20世纪的现代派艺术,全方位介绍了世界艺术发展的历
程,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本书引导读者漫步于西方艺术的长廊里,让读者了解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并引发其思
考。读者从西方艺术发展史中,不但能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领略一个又一个
伟大的艺术家的风采,而且能看到诞生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的背后所蕴含的人
文背景。读者从本书大量的图片资料中,能初步了解西方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体会出西
方各国伟大的艺术作品和光辉成就,感受到西方各国各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风格。阅读
本书对于读者吸收历史文化精华,借鉴传统文化,学习前人艺术创作的成功经验,把握艺
术的内在动力和源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特别精选了一部分在西方艺术史中占
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列于本书前的彩插中,便于读者欣赏。
    本书形象地反映了艺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流
派。本书的出版,使读者在艺术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进一步陶冶读者的情操,培养和
 丰富读者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以此为基础提高读者对艺术品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
力,实现艺术思维的完善和艺术欣赏水平的升华。本书的编写有助于我国艺术学理论的健
康发展,加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向,必将造就一批又
一批的艺术人才。
    本书以全新的面貌传播西方艺术发展史,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力求深
入浅出。
    特别感谢陈汗青教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终于使本书
成功出版,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资料的老前辈和同行们。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2008年1月于武汉

第8章  伊斯兰教世界的艺术
    ★内容提示:本章讲述了伊斯兰艺术的主要特征,指出在其发展中*具代表性的建筑
艺术的特点衣典型代表。
    ★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8.1  伊斯兰教艺术的特征
    伊斯兰教艺术是以阿拉伯半岛的本土艺术为根源,并随着公元6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
伯半岛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由于整个阿拉伯地区民族众多,各方信仰并不统
一,其表现出的形象符号也是纷繁复杂的,伊斯兰教的出现才使其后的发展获得了统一,
后经历代艺术家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吸收外来艺术的优秀成果,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
艺术。但从根本上而言,其服务于教义教训、体现阿拉伯人独特自然人文观念的初衷始终
都没有改变过。
    伊斯兰艺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其表现手法倾向于象征性与装饰性,多采用自然界中的花卉、树木作为媒介装饰加
以变化运用,整体上呈现出复杂多样而又瑰丽生动的面貌
    (2)除植物纹样外,大量抽象的几何纹样及阿拉伯文字纹样也运用于装饰艺术的创
作中。
    (3)自然中的星月形象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艺术纹样的创作中。
    (4)建筑景观设计中往往少不了水景的构成与存在,水体的设计也为整个建筑实体增
添了无尽的情趣。
    伊斯兰艺术的形成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结为:首先是阿拉伯风格与伊斯兰圣训,在政教
合一的社会体制下,宗教信仰就成为社会生活的全部,因此,艺术的规范与法则也即宗教
教义的具象体现。
     伊斯兰教*核心的信条是“认主独一”,几乎所有的教义都在讨论“安拉”(我国穆斯
林称“真主”,波斯语称“胡达”)问题。人们将安拉奉为宇宙中唯一的神,能创造万物,
主宰一切,全知全能,无处不在,又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正是基于这种信仰理念,公元
630年穆罕默德率军攻克麦加后就下令清除掉供奉在神殿中的全部神像。而且他在训示中
曾指出表现人与动物是真主才享有的特权,侵犯这种特权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十恶不赦的。
    在伊斯兰世界中,*不可饶恕的罪恶就是偶像崇拜。对偶像崇拜禁止的结果是导致了
伊斯兰艺术在象征性和装饰性表现手法上的异常发达。所有的艺术形式,大到建筑景观,
小到生活用品、书籍装帧等都以花卉植物、抽象几何图案以及各种风格的书法文字作为装
饰的主题。而那些极其稀少的伊斯兰宫廷壁画和手抄本插图中的人物或动物的形象都是出
自基督教画家的手笔。
    在伊斯兰独特的哲学视角中,基于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主题,所有具有装饰意义的纹样
符号都可以归于这样一个世界:其主要构成元素是光影、水
·、绿色植被以及抽象的
符号概念,由这些符号统一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而又不失美感的艺术风格。
    从整体上看,伊斯兰装饰图形通常是一种有机的构成方式,它在各种艺术手段中部具
有很强的适用性,在陶瓷、玻璃制品、石制材料、金属品、纺织品等质地上都可以自由表
现。源于一种古老的信仰,在装饰纹样的设计安排中留白是一种忌讳。因此,整个画面范
围都会被各种图形填满,图形的叠加与交叉使用都成为常见的手法。基于这种形式安排,
伊斯兰的装饰基调大致体现为平面性、抽象性、对称性、连续性、无限性的特点。
    水体作为一种符号得到广泛的应用。恩格斯曾说,  “伊斯兰建筑是忧郁的……伊斯兰
建筑像星光闪烁的黄昏”(1)迷离而怅惘,幽冥而缈远。伊斯兰装饰某种程度上与它的建筑
中都或多或少的与水景安排有些关系,水的表现契合着建筑本身精致细腻的文饰,整体上
富有一种灵动与柔媚的感觉。    .
    伊斯兰建筑对水的偏爱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处于茫茫沙漠中的
人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渴望,水所存在的地方也成为家园的象征,印证《古兰经》中的“伊
斯兰的天国是一座美丽的花园,真主许给众敬慎者的天园情形是:诸河流于其中,果实常
时不断。幸福的天园里有四条河流,便是水河、乳河、酒河与蜜河”。水给予伊斯兰人对
生命的无限想象,阿拉伯世界的庭院和园林往往就用十字形的水渠来代表。
8.2伊斯兰教艺术的代表作品
    7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先后占领了中亚和西亚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普遍
皈依伊斯兰教,其在艺术上也表现为伊斯兰的风格特征。清真礼拜寺和世俗住宅的建筑形
制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喜欢采用满铺的表面装饰,题材和手法也都一样,普遍使用拱
券结构,拱券的样式也极富有装饰性。穹顶、尖塔与院落在这一时期都成为伊斯兰建筑环
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在装饰上,穆斯林更偏爱能融入天蓝的青绿色马赛克,一方面
强化了建筑形式上的视错觉,另一方面使建筑表现出一种非现实性的梦幻色彩。装饰图案
多采取二维的平面加以表现。基于宗教的原因,伊斯兰艺术形式中十分排斥人像崇拜,因
此,其装饰纹样要么采取复杂的几何纹样,要么是重彩的陶瓷贴片或单纯的《古兰经》经
文的描写以及交织在一起的植物纹样。
    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艺术成为另一座人类文明的高峰。836—892年是首都设于巴格达
的阿拔斯帝国(Abbasids)时期,在穆塔瓦基统治时的848—852年间建起了一座颇具典型性
的萨马拉大清真寺,其规模之巨大在伊斯兰世界里是空前绝后的。
    伊期法罕是清真寺的世界,散落于城市各处的清真寺宛如真主手中的颗颗珍珠,闪耀
着夺目的光泽。其中*负盛名的就是卢特福拉清真寺
I。整个清真寺的正面以粉红色
和蓝色的土耳其玉装饰,其他位置的主基调为黄色,尤其是以精细的黑色与蓝色花卉文饰
为主耍图案的黄色彩釉砖,圆顶更是将皇家建筑富丽堂皇的气质发挥到极致。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伊斯坦布尔,穆斯林在这块土地上修建了一系列
清真寺院,尤其在16世纪中叶达到了一个巅峰,这其中*著名的就是建于1609--1616年
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清真寺(图8.4),这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代*经典的作品。它基本上
是模仿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圣索非亚教堂修建的,殿堂高大,院内建有六座高而瘦的授时塔,
顶子呈圆锥形,颇具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的风格特征,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六塔清真
寺。由于外部穹顶表面由两万多片蓝色釉瓷砖贴嵌而成,又被称为“蓝色清真寺”。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