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法的历程——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

法的历程——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

作者:张培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6-01
开本: 21cm 页数: 281 页
读者评分:3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7.7(4.3折) 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法的历程——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063645
  • 条形码:9787010063645 ; 978-7-01-006364-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法的历程——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 本书特色

本书是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06BFX011项目成果,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法治发展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是西拿政法大学法文化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传统诉讼审判机制的近代化转变、民国审判制度的嬗变、人民审判制度的创建、新中国审判体制的建构、审判制度的变通、审判制度的重建与发展、司法审判制度改革(1980~1997)等内容。

法的历程——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传统诉讼审判机制的近代化转变;民国审判制度的嬗变等。

法的历程——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 目录

**章 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
**节 先秦司法审判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夏商司法制度
二、西周司法制度
三、春秋战国司法裁判制度的嬗变
第二节 秦汉至南北朝司法审判制度的变迁
一、司法机构
二、司法政策和原则
三、司法裁判程序和规则
第三节 隋唐至宋元司法审判制度的变化
一、司法机构
二、司法政策和原则
三、司法程序及规则
第四节 明清司法审判制度的定型
一、司法机构变化
二、司法政策和原则定型
三、司法程序与规则嬗变
第二章 传统诉讼审判机制的近代化转变
**节 刑事民事诉讼法立法转型
第二节 各级审判厅试办
第三节 法院编制法颁行
第四节 刑事诉讼律和民事诉讼律两草案编成
一、《刑事诉讼律》的草案的提出
二、《民事诉讼律草案》的编成
第五节 清末审判独立的变通
第三章 民国审判制度的嬗变
**节 北洋时期审判体制的变化
一、裁撤初级审判厅
二、增设地方各县审判分庭和司法公署
三、专设军事审判机关审理刑事案件
四、县知事行使审判职权
五、审判机关管理制度的确立
六、裁判官职权的变化
第二节 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审判制度的演变
一、废止司法官不党之禁令,允许法官加入国民党
二、法院内设检察机关
三、“反革命案件”陪审制度确定
四、改四级三审制为三级三审制
五、行政诉讼审判制度专门化
六、设置特种刑事法庭
七、军事审判机构加强
八、法官任免制度之变化
九、刑事审判制度变化
十、民事审判制度变化
第四章 人民审判制度的创建
**节 工农审判制度的初建
一、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行使司法权的机关
二、司法权限分工
三、司法审判应遵循的刑事政策
四、司法审判的审讯方法
五、裁判部的权限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司法审判的发展
第三节 人民政权审判制度的演变
第五章 新中国审判体制的建构
**节 新中国审判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革命根据地人民审判制度的经验总结
二、批判国民党旧法统的审判制度的理论思辨
三、苏联社会主义审判模式的借鉴和继受
第二节 新中国审判制度的确定
一、中央人民法院的初建
二、地方人民审判制度的充实和调整
三、“三反”“五反”人民法庭审判制度的建构与司法改革运动
四、全国审判制度健全与定型
第六章 审判制度的变通
**节 反右斗争对人民审判制度的冲击
一、审判独立的否定
二、群众运动式审判制度的维护和推广
三、对三机关联合办案持不同意见的抨击
四、批判健全法制的刑事诉讼审判原则
第二节 司法审判“大跃进”
一、三机关联合办案与办案指标的量化
二、审判制度和审判程序的变通与简化
第三节 审判制度的削弱
一、1960年审判机关的精简及后果
二、审判制度重构的努力与审判工作的再规范
三、十年浩劫中的审判制度
第七章 审判制度的重建与发展
**节 重构审判制度的立宪基础
一、重构审判制度指导思想的形成
二、审判制度的立宪重构
三、现行审判组织法制化
第二节 刑事审判制度的重构与发展
一、案件审批制度
二、刑事审判程序具体制度
三、刑事申诉案件处理制度
四、刑事再审程序制度
五、少年刑事案件审判制度
第三节 民事审判制度的健全
一、民事审判程序制度
二、民事经济案件的申诉处理制度
三、诉讼费收费及管理制度
第四节 经济审判制度的增设
一、经济大要案报告及请示制度
二、破产案件审理制度
三、专利纠纷案件审判制度
四、涉港、澳及涉外经济纠纷审判制度
第五节 行政案件审判制度的确立
一、确定受案范围与管辖
二、起诉受理制度
三、审理和判决制度
四、执行制度
五、诉讼期间与费用制度
第八章 司法审判制度改革(1980~1997)
**节 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一、明确审判委员会职能
二、确定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
三、规定审判委员会开会程序及相关制度
四、制定严格执行制度和保密规范
第二节 法官法制定颁行
一、法官法立法指导思想
二、现行法官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确立法官任职回避制度
第三节 审判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
一、法院司法统计制度的确立
二、法院监察制度的成形
第四节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行
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提起
二、民事审判方式改进的探索和选择
第五节 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探索
展开全部

法的历程——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演进 节选

中央人民法院的初建

    根据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7

条规定,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被列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

重要工程。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沈钧儒为*

高人民法院院长,吴溉之、张志让为副院长,筹建*高人民法院。

因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的各项建设尚在开端,人民解放战争尚

未*后的结束,关于人民法院的组织和各种司法制度,尚难作过细

的硬性规定”,①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人民审判制度的建构,

故采取了应急立法的措施,于1949年12月20日颁行了《中央人

民政府*高人民法院试行组织条例》,从而规定了中央审判制度

的雏形。其主要内容有:

    1.*高审判机构为*高人民法院,作为全国*高审判机关,

负责领导及监督全国各级审判机关之审判工作。

    2.实行院长负责制和委员会制。即:

    (1)*高人民法院院长主持全院事宜,副院长协助院长执行

职务;秘书长协助院长和副院长处理院务,并督促决议事项之

执行;

    (2)*高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委员及秘书长(由委员兼任)

组成*高人民法院会议,议决有关审判之政策方针,重大案件及其

他重大事项;

    (3)*高人民法院委员会议每月举行一次,由院长召集,必要

时,院长得提前或延期召集之。


3.内部机构组织。包括:

  (1)*高人民法院院长1人;

  (2)副院长2至3人;

  (3)委员13至21人(秘书长兼委员、副院长及委员人数可由

*高人民法院呈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增减之);

    (4)审判庭。计设民事、刑事及行政审判庭(必要时得设其他

专门审判庭)。庭设庭长1人,副庭长2人。庭内分设若干组,由

3名审判员和1名主任书记员及若干书记员组成(*高人民法院

院长、副院长和委员得兼庭长、副庭长或审判员);

    (5)督导处。设处长1人,副处长1至2人,督导员若干;

    (6)辩护室。设主任1人,公设辩护人若干;

    (7)编纂处。设处长1人,副处长1至2人,研究员及编纂员

若干,分任研究、编纂、统计及宣传教育等工作;

    (8)办公厅。设主任1人、副主任1至2人,主任秘书1人,秘

书若干;下设各科,分掌总务、文书、人事、出纳、档案、收发和会计

等事务。

    4.院务会议制。*高人民法院院务会议,每月召开1次,由

院长召集,副院长、秘书长、庭长、处长、办公厅及辩护室主任参加,

并得指定专人列席。

    5.*高人民法院分院或分庭制。可于必要时呈请中央人民

政府委员会批准设立或撤销。①

    以上规定,使人民审判组织的建立有章可循,并为全国各地方

人民法院所效法,对促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

了司法保障。但该项立法较简单,只侧重组织设置,而未将人民审


判活动加以原则性规范。有关这一缺陷,到1951年时始得到调整

补充和纠正。

    二、地方人民审判制度的充实和调整

    全国解放后,地方人民审判制度的建立得到中央及地方党政

部门的支持。为保障革命秩序,彻底镇压反革命,实行土地改革,

推动“三反”“五反”运动,各地按照中央人民委员会指示,在建立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同时,设立了相应的人民法庭。

    (一)镇反与土改法庭审判制度的创设

    土改与镇反人民法庭,根据政务院第41次政务会议通过,经

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批准,于1950年7月20日颁行了组织

通则,其内容是:

    1.人民法庭的任务。即运用司法程序,惩治危害人民与国家

利益、阴谋暴乱、破坏社会治安的恶霸、土匪、特务、反革命分子及

违抗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判决土地改革中划分阶级成分的争执

案件,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顺利地完成土地改革。

    2.人民法庭的设置。以县(市)为单位,必要时得以区为单位

或联合两个区以上设立分庭。其设立和撤销由省及省以上人民政

府以命令为准,带有临时性质。

    3.人民法庭的性质。直接受县(市)人民政府领导,同时又是

县(市)人民法院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质是县(市)人民法院之民事

庭、刑事庭以外的特别法庭,普通民刑案件仍由民刑庭受理。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考察的范围较大,较为简略

    建议最为初级读物来看待,研究性不足。

    2014/10/11 14:00:49
    读者:qdj***(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