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脑内窥镜技术

脑内窥镜技术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01-01
开本: 204×139×13毫米 页数: 288
中 图 价:¥33.0(5.5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脑内窥镜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7530832778
  • 条形码:9787530832776 ; 978-7-5308-3277-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脑内窥镜技术 内容简介

为创伤较小的介入性颅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对改变颅脑疾病预后方面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

脑内窥镜技术 目录

...**章脑内窥镜概述
**节脑内窥镜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脑内窥镜的构成
第三节脑内窥镜的主要工作原理
第四节脑内窥镜的清洁保养和灭菌
第五节脑室系统的应用解剖
...第二章单纯脑内窥镜手术
**节脑内窥镜手术中遇到的困难
第二节脑积水
第三节颅内蛛网膜囊肿
第四节透明隔囊肿
第五节脑室内病变
第六节松果体区肿瘤
第七节颅内血肿
第八节脑猪囊尾蚴病
第九节脑脓肿
第十节脊髓空洞症
第十一节硬脊膜外囊肿
...第三章脑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节概述
第二节鞍区肿瘤
第三节小脑桥脑角区肿瘤
第四节颅内动脉瘤
第五节微血管减压术
第六节椎管内病变
第七节结论和展望
...第四章脑内窥镜单侧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第五章脑内窥镜手术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节脑内窥镜手术的优越性
第二节脑内窥镜手术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前言我国随着脑内窥镜技术的临床应用和逐步推广,已积累了不少可贵的临床治疗经验。为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我国脑内窥镜技术,应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要求,我们通过总结数百例脑内窥镜手术的治疗经验,编写了这本《脑内窥镜技术》一书,供广大神经外科医师们参考。脑内窥镜手术需要有一个操作空间,而神经系统中的某些疾病,如脑积水、颅内蛛网膜囊肿、脑室内病变、脊髓空洞症等为脑内窥镜手术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空间,这些是单纯脑内窥镜手术的极好适应证,而且近几年来的临床应用也进一步证实了应用脑内窥镜技术治疗这些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某些颅底肿瘤,如鞍区肿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或病变等还可在脑内窥镜辅助下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另外,垂体腺瘤还可通过应用脑内窥镜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进行切除手术。因此,脑内窥镜手术的开展为颅内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脑内窥镜手术具有许多优点,仅需在颅骨上开一个小的骨孔或小骨窗,手术损伤极小,同时脑内窥镜技术与现代影像成像技术、超声导引技术、立体定向技术等相结合,病灶可准确定位,引导脑内窥镜准确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操作,避免了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的切开、牵拉等损伤,开可直视手术野和病变,避免颅内或脑内操作的盲目性,还可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加快病人术后康复,减少住院费用。然而,脑内窥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脑内窥镜管径小,视野狭窄,难以观察所需手术部位的全貌,对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了解有限,手术操作空间小,可用的手术器械也有限,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从而限制了脑内窥镜手术的临床应用范围。随着脑内窥镜手术的深入开展和进一步的经验积累,将进一步扩大脑内窥镜手术的适应证、提高治疗效果。本书介绍了脑内窥镜的结构、工作原理、保养和操作方法;详细介绍了脑积水、颅内蛛网膜囊肿、透明隔囊肿、脑室内病变、松果体区肿瘤、颅内血肿、脊髓空洞症等单纯脑内窥镜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具体手术操作步骤、术后处理以及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介绍了鞍区肿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颅内动脉瘤、微血管减压术以及椎管内病变等脑内窥镜辅助下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同时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应用脑内窥镜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的手术技术;介绍了脑内窥镜手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各种手术操作步骤论述详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提供了大量的手术图例,……片断**章脑内窥镜概述_**节脑内窥镜的发展历史脑内窥镜的创始者是法兰克福的医生PhilippBezzini(1773~1809),但首次脑室内内窥镜手术可能是由芝加哥的泌尿外科医师Lespinasse于1910年完成,他应用膀胱镜对2例脑积水患儿侧脑室脉络丛进行了烧灼,其中1例患儿术后死亡,另1例生存5年。首次由神经外科医师完成的脑内窥镜手术于1922年和1923年在美国报道。1922年,Dandy(1886-1946)通过Velly膀胱镜对2例脑积水患者进行了脉络丛切除或烧灼,但*后还是因设备简陋中断内窥镜手术而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完成。Mixter于1923年应用内窥镜技术对1例9个月的脑积水患儿进行了第三脑室造口术,此前他进行了脑室造影和染料(靛胭脂)试验,证实为导水管狭窄,术中经侧脑室室间孔达到第三脑室,并钝性将其底部打开,将开口扩大为4mm,并观察了开口边缘的搏动,说明第三脑室和脚间池自由交通,并在术后通过靛胭脂试验证实这一交通存在。在1933年Dandy编写的神经外科经典著作《脑外科手术》一书中对内窥镜侧脑室内小的肿瘤和异物的摘除进行了描述。直到1935年,Scarff才报道了内窥镜脑室造口术,应用脑内窥镜技术行脉络丛的烧灼术。1959年,Scarff报道了39例手术患者长期随访结果,18例患者死亡,其余效果也不佳。当时脑内窥镜手术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致命的损伤和热透射、难以控制的脑水肿、脑室的过度冲洗、脑室过度塌陷而引起致死性出血、脑和脑膜感染等因素,特别是脉络丛烧灼时热辐射向基底核扩散,导致了致命性的损伤。因此20世纪的60-70年代,其间工作开展甚少。之后主要新进展来自于Guiot,他发明了一套将外光源安置于内窥镜上的内窥镜系统(1963年),这种内窥镜的外径为9.1mm,设有操作管腔。Guiot首先将Mixter的内窥镜脑室造口技术引入欧洲,不过他改良了其方法,选择双侧脑室人路,在一侧脑室放入内窥镜,在另一侧脑室内用白质切断器将三脑室底部穿通。该作者于1973年报道14例导水管狭窄患者9例获得手术成功,其余患者需进行分流术,无死亡病例。Hopkins(1959年)是将光学透镜系统用于内窥镜的开拓者,他通过多个透镜和空气折射,使图像清晰度增加80倍。……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