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中医脑病学

中医脑病学

作者:许沛虎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1452
中 图 价:¥101.1(7.9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脑病学 版权信息

  • ISBN:750671857X
  • 条形码:9787506718578 ; 978-7-5067-1857-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医脑病学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4部分,上篇系统阐述了中医脑病学的发展、脑病的
病因病机、诊断及辨治方法、脑病常用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等;中
篇以中医病名为纲,介绍了31种中医脑病的辨证论治;下篇以现
代医学病名为纲,介绍了31种常见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新研究
成果;附篇附录了近10年中医药治疗脑病的文献索引及方剂索
引,便于读者查阅。中下篇是本书的重点,而且又以中医辨治、西
医治疗及其他治疗为重中之重。全书突出了临床实用为宗旨,反
映了脑病诊疗的新成果、新进展。
本书可供广大临床医师、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西医结合工作
者阅读参考。
片断:
**章中医脑病学的基本体系
中医脑病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系统阐发脑的生理及解剖、脑病的病因病
机、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康复、脑的保健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脑病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史以较简洁的内容介绍了历代主要医家或著作对中医脑病的认识、
主要观点及其对本学科的贡献,使读者对本学科的发展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力图对读
者阅读历代文献有所帮助。
中医脑病学的基础理论包括脑的生理及解剖、脑病的病因病机、脑病常用的诊断方法
及辨证方法、脑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及常见证候的论治、脑病的治则与治法及中药学、方
剂学等有关内容。
脑的生理及解剖是中医脑病学*基本的内容。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及其与脏腑、经
络的关系是认识脑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康复和判断转归、预后与进行脑病的
预防、加强脑保健的基础。
脑病的病因病机学说,对认识、治疗脑病甚为重要。对脑病病因病机的正确认识是对
脑病正确施治的前提。寻找到病因,方能对因施治,达到彻底根治疾病的目的。脑病常见
病因主要有六淫、疫气、情志失调、先天因素、饮食、劳逸、中毒、外伤、痰饮、瘀血、素
质因素、虫蛊等。掌握病机,方能了解疾病发生、发展之规律,审机论治,控制病势。脑
病常见病机多从正虚邪实、正盛邪实、虚实夹杂、它脏及脑、营卫气血失调等方面加以论
述。
脑病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这四种诊察方法是收集临床资
料,获得病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获得正确诊断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四诊”方法掌
握是否正确与准确,关系到疾病诊断及其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在运用“四诊”时,应时
时注意“四诊合参”,并且“四诊”之间不能相互取代。因为“四诊”能从不同角度收集病
情资料。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后作出正确诊断。在脑病的诊
断过程中,运用物理诊断方法(如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检查、语言检查、智能测验等)、理
化诊断(如X线诊断、电诊断、超声波诊断等)等现代常用诊断方法十分必要,也是脑病
的重要诊法,对脑病的准确定位、判断预后等方面十分重要。
脑病的辨证包括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
络辨证、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中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使用。八纲辨证是
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它对于辨别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重要意义,是*基本、*
重要的辨证方法。
脑病的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的治疗原则。脑病的治则主要有扶正祛邪、调整
阴阳、治分表里、区分标本缓急、调理脏腑气血、“三因”(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治
法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脑病的治疗方法甚多,概括起来有药物
内服法、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心理疗法、对症疗法等。这些治
疗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亦可联合使用。在确定治则、治法时,首先要全面衡量病人的病情、
病势、体质、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次要分清主证、次证、兼证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
各种因素,同时还需掌握各种治法的适应范围、禁忌,做到“法中有法”和常法与变法的
有机结合。
治疗脑病的方药选用,必须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归经、炮
制、功能、常用剂量、配伍,以及药物的特殊功能、药物间特殊固定的配伍与特殊煎服法
等知识,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而选用相关中药,再根据确定的治法,按组方原则而组方,但
应注意方剂中药物或剂量的加减变化,切忌千篇一律。
中医脑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其理论来源于实践之中,又时刻指导着临
床实践,故本书的重点放在中、下篇临床证治之中。在中、下篇中,详细阐述了常见脑病
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与预后、康复及其研究进展等有关内容。
一脑病的范围及分类
凡脑功能失调,或脑实质损伤引起的疾病皆可称之为脑病。按病因,脑病大致可分为
以下几类。
(1)外感性脑病包括春温、暑温等,多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和传染性,多数有发热、神
昏、惊厥等神志改变。
(2)内伤性脑病包括中风、头痛、眩晕、耳鸣、癫证、狂证、痫证、郁证、不寐、多
寐、小儿夜啼等。
(3)外伤性脑病指头部因受外力打击,或针刺误伤等而致脑实质受损的疾病,有明
显的外伤史。神志异常可随脑实质受损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无神志改变,重者可
有神昏,但都可见头痛等症状。
(4)中毒性脑病指因药物中毒,或食物中毒,或因环境污染,或因所处地域中含有
的有毒物质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而引起本病,可有明显中毒病史。可有神志改变的症状。
(5)先天性脑病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解颅等,有较明显的先天性因素,有较明显的
神志障碍、反应迟钝、表情呆滞等症状。
(6)其他原因的脑病如感染痨虫、寄生虫寄居脑引起的脑病,如脑痨、脑囊虫病、脑
血吸虫病等。其临床表现多有头痛。
在上述分类中,各疾病的归属并不是绝对的,如痫证可有先天性因素,亦可有外伤性
因素;头痛亦可因外感而致,临证时应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按有无明显神志改变大致可分为两类,诸如中风、厥证、脱证、昏迷、痫证、狂证、癫
证等有明显神志改变;眩晕、耳鸣等则无明显神志改变。
另外,若按西医病名归类,则脑病的内容与范围,大致可概括为三大类。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硬化、脑炎、脑肿瘤、脑外伤、肝豆
状核变性、震颤麻痹、癫痫、偏头痛等。

中医脑病学中医脑病学 前言


前言
脑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危及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及其
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且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脑病
防治的研究,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自美国于1990年率先实施“脑
的十年”计划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了类似的计划,以加强脑研究,欲揭
开脑的奥秘,这对脑病的防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
脑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中医学对脑及脑病的认识较早,并在近10余年中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本系统阐述中医脑病之基础及临
床的专著。面临世界性的脑研究热潮,我们理应抓住机遇,完善中医脑病学,发
展中国传统医学,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有感于斯,我们汇集了有关专业
人员数十人,焚膏继晷,殚精竭虑,探赜索隐,历时2年余,撰成《中医脑病
学》一书。
是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力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
新的关系,勤求博采,上迄《灵枢》、《素问》,下至当今,聚精汇粹,既系统阐
述了中医脑病学的基础理论,又较全面介绍了临床常见脑病之诊治;既较全面
介绍了前人有关脑及脑病理论的论述与诊治脑病的经验,还总结了当今中医脑
病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的新成果。
全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4个部分。上篇共11章,分别就中医脑
病学的基本体系、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史、脑的解剖生理、脑病的病因病机、脑
病的诊断、脑病的治则治法、脑病常见证候及其辨治、脑病常用中药的主要药
理作用、脑病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脑的保健及中医脑病学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展望进行了阐发。
中篇阐述了31种常见中医脑病证治,按概述、【病因病机】、【理化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或【常规处理】、【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转归与预后】、【预防与调护】、【康复】、【研究进展】次第编写。其中概述介绍
了其定义或概念、历史沿革及在本书中该病所讨论的范围等内容。
下篇阐述了31种脑病(西医病名)的诊治,分别论述了【病因病理】、【临
床表现】、【理化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转归与预
后】、【预防与调护】、【康复】、【研究进展】等内容。其中【病因病理】分别介
绍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认识;【治疗方法】分别介绍了急救处理或常规处理、中
医辨治、西医治疗、其他疗法。
在中下篇中,治疗是每一种病证的重点内容,其中中医辨治是重中之重。同
时,考虑到临证时,常因种种原因致药物用量各异,故在辨证论治中只列药物,
而不标剂量。
此书贯彻了“一个特色,两个结合”的方针,力求突出中医特色,并充分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注重
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
该书之所以能顺利脱稿付梓,除了各编著者的共同努力外,还与医界前辈
的关心和指导及有关同志的支持分不开。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涂晋文教
授、主任医师担任本书的主审;余新华同志为本书大纲的拟定提出了许多宝贵
的意见,并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在编写
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的著作者及出版者,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且时间仓促,书中不妥和疏漏,甚至是错误之处在
所难免。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编委会全体成员的
共同心声,因此,我们恳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医脑病学》编委会
1998年4月

中医脑病学 目录


目录
上篇
**章中医脑病学的基本体系
一中医脑病学的主要内容
二脑病的范围及分类
第二章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史
第三章脑的解剖生理
**节中医学的认识
一脑当为脏
二脑的生成
三脑的解剖
四脑的生理
五脑与其他脏腑及经络的关系
六脑与五官七窍的关系
第二节西医学的认识
一脑的解剖
二脑神经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脑的血管
四脑的生理
第四章脑病的病因病机
**节脑病的病因
一六淫致病
二疫气致病
三痰饮致病
四瘀血致病
五七情致病
六饮食劳逸
七中毒外伤
八先天因素
九素质因素
十虫蛊
十一其他因素
第二节脑病的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脏腑失调
三阴阳失调
四营卫气血失调
五脑病的病机特点
第五章脑病的诊断
**节四诊方法的运用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二节西医常用诊断方法与原则
一神经系统检查
二意识障碍及检查
三言语障碍及检查
四智能测验
五理化检查
六诊断原则
第三节常用辨证方法
一八纲辨证
二病因辨证
三气血津液娥证
四卫气营血辨证
五三焦辨证
六脏腑辨证
七经络辨证
八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第四节脑病常见症状的中医鉴别诊断
一抽搐
二角弓反张
三四肢强直
四震颤
五手足厥冷
六四肢麻木
七肢体痿废
八半身不遂
九瘫痪
十烦躁
十一谵语
十二善惊
十三善恐
十四善怒
十五善喜
十六善忧思
十七语言错乱
十八脑鸣
十九头重
二十、呕吐
第六章脑病的治则治法
**节治疗原则
一扶正祛邪
二调整阴阳
三区分标本缓急
四调理脏腑气血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常用治法
一清热解毒法
二清热凉血法
三开窍醒脑法
四安神定志法
五疏肝理气法
六祛风安脑法
七化痰醒脑法
八益智健脑法
九活血化瘀法
十固脱救逆法
十一涌吐痰涎法
第三节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二推拿疗法
三饮食疗法
四气功疗法
五心理疗法
六药物外治法
七综合疗法
第四节脑病的治疗特点
一从脏治脑
二损益适度
三调神为要
四多法联用
第七章脑病常见证候及其辨治
一肝气郁结证治
二肝阳上亢证治
三肝风内动证治
四心脾两虚证治
五心肾不交证治
六心胆不宁证治
七肝肾阴虚证治
八胆郁痰扰证治
九气滞血瘀证治
十热毒炽盛证治
十一热入血分证治
十二痰火上扰证治
十三痰热腑实证治
十四痰浊蒙窍证治
十五痰气互结证治
十六风痰阻络证治
十七、痰瘀互结证治
第八章脑病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节清热药
一夏枯草
二桅子
三石膏
四黄芩
五黄连
六苦参
七牡丹皮
八赤芍
九牛黄
十板蓝根
十一大黄
第二节活血化瘀药
一川芎
二丹参
三延胡索
四桃仁
五红花
六水蛭
七庭虫
八姜黄
九三七
十蒲黄
第三节化痰药
一半夏
二天南星
第四节熄风药
一羚羊角
二全蝎
三蜈蚣
四地龙
五天麻
六钩藤
第五节补虚药
一人参
二党参
三黄芪
四甘草
五淫羊雚
六冬虫夏草
七当归
八何首乌
九白芍
十枸杞子
第六节其他药
一葛根
二柴胡
三大蒜
四灯盏细辛
五银杏叶
六绞股蓝
七酸枣仁
八石菖蒲
第九章脑病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
一补阳还五汤
二参附汤
三生脉散
四归脾汤
五天王补心丹
六黄连解毒汤
七龙胆泻肝汤
八镇肝熄风汤
九涤痰汤
十温胆汤
十一半夏白术天麻汤
十二柴胡疏肝散
十三天麻钩藤饮
十四安宫牛黄丸
十五通窍活血汤
第十章脑的保健
**节脑保健的重要性
第二节脑保健的主要措施
一饮食调养
二药物补益
三针灸推拿
四气功
五节房室
六调情志
七合理用脑
第十一章中医脑病学研究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一加强脑病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西医学对脑研究的概况
三中医脑病学研究的现状
四中医脑病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五提高中医药治疗脑病疗效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中篇
**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中风
第四节口僻
第五节厥证
第六节脱证
第七节昏迷
第八节闭证
第九节痉证
第十节健忘
第十一节不寐
第十二节多寐
第十三节梦游
第十四节郁证
第十五节痴呆
第十六节癫证
第十七节狂证
第十八节痫证
第十九节脏躁
第二十节百合病
第二十一节春温
第二十二节暑温
第二十三节经行头痛
第二十四节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五节妊娠痫证
第二十六节热入血室
第二十七节解颅
第二十八节惊风
第二十九节耳鸣
第三十节耳聋
第三十一节外伤性脑病
下篇
**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美尼尔病
第三节血管神经性头痛
第四节外伤性头痛
第五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六节脑梗死
第七节脑出血
第八节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九节脑动脉硬化症
第十节脑萎缩
第十一节脑积水
第十二节脑性瘫痪
第十三节脑震荡
第十四节颅内肿瘤
第十五节中毒性脑病
第十六节脑囊虫病
第十七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八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九节结核性脑膜炎
第二十节癫痫
第二十一节震颤麻痹
第二十二节肝豆状核变性
第二十三节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十四节发作性睡病
第二十五节癔症
第二十六节神经衰弱
第二十七节强迫症
第二十八节恐怖症
第二十九精神分裂症
第三十节躁狂抑郁症
第三十一节精神发育迟滞
附篇
附一1987~1997年中医药治疗部分脑病主要文献索引
1中风
2头痛
3面神经炎
4三叉神经痛
5美尼尔病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脑梗死
8脑出血
9蛛网膜下腔出血
10脑动脉硬化
11脑萎缩
12脑积水
13颅内肿瘤
14脑震荡
15脑性瘫痪
16流行性乙型脑炎
17脑囊虫病
18中毒性脑病
19震颤麻痹
20肝豆状核变性
21癫痫
22痴呆
23发作性睡病
24躁狂抑郁症
25神经衰弱
26癔症
27恐怖症
28强迫症
29精神分裂症
30精神发育迟滞
附二方剂索引
附三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