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

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24cm 页数: 14,251页
本类榜单:外语销量榜
中 图 价:¥73.5(7.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3450
  • 条形码:9787030733450 ; 978-7-03-07334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 本书特色

译学研究方法论则具体涉衣译学基础研究方法论、译学应用研究方法论、翻译历史研究方法论。

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 内容简介

如何译、如何评、如何教、如何管、如何研,分层渐次构成了翻译实践方法论、译学应用方法论和译学研究方法论三大子系统,三者上下分层,彼此又构成上升与下推的互动关系。如何译,是翻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译学绕之可形成多侧面的第三级具体方法论,包括全译方法论、变译方法论、口译方法论、机译方法论等。译学应用方法论涉及领域较多,但主要研究翻译教学方法论、翻译批评方法论、翻译管理方法论。译学研究方法论则具体涉衣译学基础研究方法论、译学应用研究方法论、翻译历史研究方法论。*终成果为10本一套的“译学方法论丛书”,本书为其中的一本,双向全译方法论,针对全译实践方法进行全方位的阐述。

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1
一、全译 1
二、俄汉双向全译 2
三、俄汉双向全译方法体系 3
**章 俄汉双向全译矛盾论 5
**节 盾:原文 5
一、原文语形 5
二、原文语义 6
三、原文语用 8
第二节 矛:译符 9
一、语文符号 9
二、其他符号 10
第三节 全译形义矛盾 12
一、义一言多矛盾 12
二、义一形多矛盾 13
三、形义双保矛盾 14
第二章 俄汉全译转化论 16
**节 转化:全译之轴 16
一、转移原文之义 16
二、化解形义矛盾 19
第二节 化:全译之魂 21
一、化的内涵 22
二、化的形式 23
第三章 俄汉全译极似律 26
**节 翻译相似律 26
一、似 26
二、求似 28
第二节 全译极似律 30
一、意似 30
二、形似 31
三、风格似 33
第四章 俄汉全译七法论 35
**节 全译策略 35
一、直译策略 35
二、意译策略 38
第二节 全译方法 41
一、七大全译方法 41
二、七法组合问题 46
第五章 俄汉双向全译对应论 48
**节 对应论 48
一、对应机制 48
二、对应理据 52
第二节 对译论 56
一、对应界定 56
二、对应过程 59
三、对应方法体系 64
第六章 俄汉双向全译增减论 75
**节 增减论 75
一、增减机制 75
二、增减关系论 77
第二节 增译论 79
一、增译界定 80
二、增译理据 83
三、增译过程 85
四、增译方法体系 89
第三节 减译论 101
一、减译界定 101
二、减译理据 102
三、减译过程 106
四、减译方法体系 109
第七章 俄汉双向全译移换论 127
**节 移换论 127
一、移换机制 127
二、移换关系论 129
第二节 移译论 132
一、移译界定 132
二、移译理据 133
三、移译过程 137
四、移译方法体系 139
第三节 换译论 157
一、换译界定 157
二、换译理据 159
三、换译过程 165
四、换译方法体系 169
第八章 俄汉双向全译分合论 202
**节 分合论 202
一、分合机制 202
二、分合关系论 206
第二节 分译论 209
一、分译界定 209
二、分译理据 211
三、分译过程 214
四、分译方法体系 216
第三节 合译论 226
一、合译界定 226
二、合译理据 229
三、合译过程 231
四、合译方法体系 234
参考文献 245
颇具大用的方法论 250
展开全部

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 节选

绪论   全译在俄汉双语之间有方向性,形成了俄译汉与汉译俄两类。二者有别,但更有共性。探讨俄汉互译规律,首先可归纳出全译的方法,进而构成方法论体系,并上升至理论高度,便可形成“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   一、全译   翻译惯于求“全,有种完形意识,好比要为维纳斯接上断臂,这是对翻译的理想追求,多数读者常以此责“译。史上一直以全译(полный перевод)为标杆,潜意识地衡量一切翻译,如对严复的汉译、对楚科夫斯基(Корне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ковский)和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的俄译的批评。从翻译类型看,全译是*应训练的基本类型;从翻译能力看,全译可为整个翻译能力奠定基础。有了全译文参照,更有助于翻译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全译方法将成为习译者与从译者*应重视的**翻译方法。只有真枪实弹扎实地训练全译能力,才可拓展其他翻译能力,比如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等变译能力。   全译如同y=1/x所呈现的反比例函数图。译文如两条曲线,原文如两条坐标轴,曲线无限接近x轴和y轴,但永远不会与其相交。译文无穷地接近原文,就是不能等同(图0.1)。   图0.1全译原文与译文关系   俄汉相互全译是双向的,均无法达至译文与原文相等的程度,只能是极似,即译文无穷尽地逼近原文。在此取哲学意义上的“全,全译好比静止,颇似相对运动,译文无限地逼近原文的翻译是追求极似的翻译,换言之,求极似的翻译称为“全译。这种全译有时并不容易,时常导致译文残缺不全。如陕西师范大学赵旭黎博士偶然看到例[0.1]的原译出现在中国的中小学课本、教材、课外辅导书、名人名言集等,均署名为俄国著名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经查,署名应该是俄国作家皮萨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Писарев)。   [0.1]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один человек открыл плодотворную истину, надо, чтобы сто человек испепелили свою жизнь в неудачных поисках и печальных ошибках.   原译: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一个人才能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   试译:若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得需百人耗尽一生,惨遭挫败,百折不挠。   原译将сто译为“千百万人,语义上夸大了,未信于原文。испепелить свою жизнь意为“耗尽毕生精力,并非“毁掉自己的生命,原译语义过重,且错得要“命!   二、俄汉双向全译   俄汉双向全译,旨在促进俄汉互译,基于双向全译实践,俄汉互译能力于习译者好比机之双翼,缺一不可。汉译外并非外译汉的简单逆归,二者若能互动互学,必将事半功倍。汉外互译双向可生双效,比如外译汉之后自行回译,反之亦然;又如俄译汉之后,可将其译文又由汉语回译成俄语,或相反,更能发现两种语言的特点以及互译的规律。管新平(2020:155)将这种回译也称作“倒译,“把学过的课文译成中文,看着中文说英语。一旦动笔翻译什么问题都暴露了,以为掌握了的东西其实并不牢固,促使我反复‘温故知新’。例如:   [0.2]Это предстоит воплощать в жизнь всё самое прогрессивное и полезное для общества. И говорят у вас в Китае, новые люди приходят на смену старым подобно тому, как одна волна Янцзы набегает на другую.   原译:他们将落实对社会*有益的、*先进的科研成果。就像中国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改译:这样,于社会*有益、*先进的科研成果将得以转化。贵国古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本例取自俄罗斯第三任总统梅德韦杰夫(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2008年5月24日在北京大学演讲的口译。面对北京大学的学生,首先要考虑可接受性,注意用语得体,原译显出口译的特色,如“就像中国一句话,不如笔译“贵国古话说得好得体,用“贵国比“中国更显身份与尊重。正因为是口语,来不及斟酌,**句便出现了“将落实 科研成果式的翻译腔,笔译则可处理为“科研成果将得以转化。本例还充分地利用了回译。大国总统来访要面对*高学府的学生演讲,做足了功课。比如,原话引用了《增广贤文》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новые люди приходят на смену старым подобно тому, как одна волна Янцзы набегает на другую),口译者明了内容,不必过多地进行语际转换,只需从记忆中检索、查得,即可说出原有诗句,这也是一种回译。   翻译能力本来就应是双轨制的,当然可以先俄汉再汉俄。双向虽讲求双重,但可侧重。视具体情况或重俄译汉,以打好基础;或在俄译汉基础上偏重汉译俄,以满足翻译实践和译才培养当下之急需。俄汉互译有共性,也有特性,本书主要讨论共性,特点则融入其中,比如汉译俄可能多做加法,多用增译,成其一大特色,而俄译汉则可能多做减法,多用减译,成其一大特色。   三、俄汉双向全译方法体系   基于俄汉双向全译的方法论旨在知其译,但更应知其所以译,讨论全译之道,说清全译的理论依据。如前言所述,本书按一条规律、两大策略、四大机制、七种方法论述,详见表0.1。   表0.1全译方法论体系   全译立于篇章的高度,辗转于词句之间,训练对译、增译、减译、移译、换译、分译、合译等成套的全译七法。训练七法,可体悟全译发生发展的过程;有此反复训练,将能习得和学得全套方法,遇到翻译不会怯生,能较快地发现传达原文内容的译法,至此习译者的全译意识已初步建立,将来从译时才不会犹豫,少返工,更能提高全译的效率。   当然,全译方法论并不等于全译全能的获得,译无止境,还要靠求学时或实践中更多的锤炼。   **章俄汉双向全译矛盾论   俄汉全译的矛盾与任何汉外互译矛盾无异,说到底,翻译是用译语将原语信息再次表达的行为,译语与原文信息是一对矛盾,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节盾:原文   语形、语义、语用分别是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的简称,对全译的作用各不相同。“译者对原文的字,要拳打脚踢,离它十丈远。但对原文的情意、气势,要形影不离,这两点是翻译要旨,不过要想做到,谈何容易。(金圣华,1997:10)这是香港翻译家蔡思果对翻译的形象描述,反映了翻译的语际矛盾。   一、原文语形   原文语形,指原文的外在形式,可简称“语形或“形。语形主要是话语的语表呈现形式,多为句子以及由句构成的句群、段和篇,有时也涉及音位、词素、词、词组等语言形式,总之,二者合一,从音位到篇章,构成了语形连续统。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表形式,而全译是运用语言手段的言语活动,语际的语表形式既有对应关系,更有非对应关系。例如:   [1.1]我不是潘金莲   Я не Пань Цзиньлянь   本例原文是刘震云的小说名,“潘姓的音位形式是/p/,俄译时转写为音位形式/п/,书写时则将其大写为俄语的文字形式П。   [1.2]друг, работающий на заводе   原译:在工厂工作的朋友   试译:在厂上班的朋友   本例原文前半部是词,后半部是词组,二者合为更大的名词词组。原译改变了形式,构成了偏正词组,只是语序有变,限定成分前移,试译将“在工厂工作改为“在厂上班,避免了两“工的重复。其实还可简略为“工友,可惜这个译名已被表“工人义占位。再如:   [1.3]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撒米,一千个人在后边拾,还是拾不干净。   Верно в народе говорят: ?Когда рассыпается рис, то сколько его ни собирай, все равно что-то да останется?.(Родионова译)   本例原文是复句,选自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俄译为带说明从句的复句。“一个人撒米是主动句,俄译为被动句;原文整句与下一句构成数量对比,俄译却改用泛指,将人数变作行为“拾的对象的次数(сколько)。   二、原文语义   原文语义,指原文语形所承载的内容,是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有时简称“原义或“义。   (一)语义与语形对应   语义单位常分为义素、义项、义丛、表述与义段(表1.1)。义素是通过一组相关词语的比较而分析出来的相互区别的语义特征,没有特定语音形式,偶尔用作全译单位。若干义素组合成义项,由语素、词和固定词组表示,具有固定而独立的概括性;义丛由几个义项组成,是自由词组;表述由简单句和复句构成;义段由句群表示,语义学研究一般不将其纳入语义单位。   表1.1全译中语里意义与语表形式的对应   其他单位从上文或下文的论述中均不难感悟,在此仅说明义素的翻译。例如:   [1.4]每天下午他踢球,我读书。   Каждый день после обеда он играет в футбол, а я читаю.   踢球,不言而喻,指踢足球,汉语因“踢含有足字旁,若再说踢足球,便显得冗余。而译文俄语,则要将“踢中“用脚撞击某物的工具义素表示为нога,而且指脚立足的部位,再与球(мяч)组合。可是这一组合并非俄语本源词语,它所表达的对象成了外来概念,已由英语football表达,俄语将其引进,以示舶来品,则用俄语字母拼写英语词,即футбол。由此可见,汉语的“足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