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高考报告(2023)

中国高考报告(2023)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56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2.7(4.9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高考报告(2023)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665633
  • 条形码:9787516665633 ; 978-7-5166-656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高考报告(202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核心成员来自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 全面总结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效 重点分析2022年高考实践的命题要点、试卷特色与发展趋势 深入解读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及高考的考查内容及考查要求

中国高考报告(2023)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编撰的2023年度高考改革实践分析报告,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特点。 《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核心成员来自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系统研究高考政策、高考改革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总结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效,重点分析2022年高考实践的命题要点、试卷特色与发展趋势,深入解读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及高考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引导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助力教育关键规则资源均等化,推动中国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

中国高考报告(2023) 目录

Ⅰ 总报告 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1 **节 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5 一、全面实践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 ……………………………… 6 二、持续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 10 三、重点考查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 12 第二节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8 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 19 二、健全和优化“强基计划” ……………………………………… 23 三、巩固“双减”政策实践成效 …………………………………… 25 第三节 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 29 一、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 …………………………………………… 29 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 32 三、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 34 四、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 …………………………………………… 38 Ⅱ 政策篇 2022 年高考命题政策解读与 2023 年展望 ……………………………43 **节 2022 年高考命题规律及试卷特点 …………………………………… 46 一、全面贯彻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理念 …………………………… 47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育人方式转变 ………………… 49 三、加强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 ……………… 56 四、创设真实情境,引导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 66 五、分省命题的地方特色及其内在逻辑 …………………………… 72 第二节 2023 年高考命题趋势判断 …………………………………………… 74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 ………………………………… 74 二、考查关键能力,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 …………………… 76 三、注重学用结合,创设真实灵活情境 …………………………… 79 四、命题设问更具开放性与探究性 ………………………………… 81 五、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展望 ………………………………… 82 第三节 2020—2022 年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 84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 86 二、《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 87 三、《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 89 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 ………… 90 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 91 六、《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 92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 93 八、《“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 94 九、《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的意见》 ……………………………………………… 96 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 … 97 十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 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 ……………………………………… 99 十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 年修订版)》 …… 100 十三、《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2021—2025 年)的通知》 ……………………………… 101 十四、《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103 十五、《“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 104 十六、《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 106 十七、《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 107 十八、《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109 小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110 Ⅲ 命题解读篇 **节 语文命题理论与实践………………………………………………… 115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16 二、金线:紧扣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118 三、银线: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凸显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 …… 120 四、串联线:创设多元情境,引导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 129 小结:新时代推动新高考,新高考助力新时代 ………………… 131 第二节 数学命题理论与实践………………………………………………… 134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34 二、金线:紧扣时代脉络,突出展现核心价值 ………………… 137 三、银线:注重理性思维,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 138 四、串联线:融合现实情境,倡导“五育”并举 ……………… 149 小结:坚持守正出新,彰显高考改革方向 ……………………… 152 第三节 英语命题理论与实践………………………………………………… 156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56 二、金线:落实立德树人,体现国家意志 ……………………… 158 三、银线:聚焦关键能力,强化思维考查 ……………………… 161 四、串联线:创设多元情境,创新试题形式 …………………… 174 小结:迎接“考能力”趋势,对接新高考改革 ………………… 175 第四节 物理命题理论与实践………………………………………………… 177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77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 179 三、银线:立足**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 180 四、串联线:拓展情境来源,侧重学以致用 …………………… 197 五、基础线:促进考教衔接,引导回归课标 …………………… 200 小结 ………………………………………………………………… 201 第五节 化学命题理论与实践………………………………………………… 202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02 二、金线:紧扣时代主题,弘扬核心价值 ……………………… 204 三、银线:聚焦学科实践,考查关键能力 ……………………… 206 四、串联线:巧设情境,真实且新颖,熟悉又陌生 …………… 218 小结:加强教考衔接,发挥考试积极导向作用 ………………… 222 第六节 生物学命题理论与实践……………………………………………… 223 一、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 224 二、银线:立足**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 227 三、串联线:精心创设情境,实现考查目的 …………………… 237 小结:坚持守正出新,迎接新高考改革 ………………………… 240 第七节 思想政治命题理论与实践…………………………………………… 242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42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强调核心价值引领作用 …………… 245 三、银线:强化学科素养培育,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 250 四、串联线:紧扣重大时代主题,凸显鲜活的实践情境 ……… 265 小结:培根铸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270 第八节 历史命题理论与实践………………………………………………… 271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71 二、金线:发挥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 ……………………… 272 三、银线:聚焦关键能力,凸显思维品质 ……………………… 275 四、串联线:构建不同情境,完善考查内容 …………………… 286 小结:推进高考改革平稳过渡,助力高中教学提质增效 ……… 289 第九节 地理命题理论与实践………………………………………………… 291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91 二、金线:发挥立德树人功能,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 293 三、银线:强化学科素养,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 295 四、串联线:设置问题情境,测量综合素养 …………………… 306 小结: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 310 Ⅳ 教改篇 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整体提升高中教学质量…………………… 311 **节 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完善培养体系……………………………… 312 一、整体规划学校课程 …………………………………………… 313 二、规范课程管理 ………………………………………………… 314 三、有序推进选课走班 …………………………………………… 315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 316 五、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 317 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 318 第二节 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供给……………………………… 318 一、特色课程的内涵与特质 ……………………………………… 319 二、特色课程建设的策略和重点 ………………………………… 320 三、特色课程建设的区域实践 …………………………………… 322 四、特色课程建设的学校实践 …………………………………… 324 第三节 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326 一、以大概念或大主题为核心开展单元教学 …………………… 326 二、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 328 三、多种途径结合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 …………………… 329 四、区域引领与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 330 第四节 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基础培养……………………………… 332 一、创新素养导向的教、学、评改革 …………………………… 332 二、开发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课程 ………………………………… 334 三、探索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 335 四、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 335 五、以课程为核心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 336 第五节 实践教育的创新发展与路径选择…………………………………… 340 一、实践教育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342 二、当前实践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343 三、实践教育的“厦门模式” …………………………………… 345 四、我国实践教育的路径选择 …………………………………… 348 Ⅴ 升学篇 2022 年招生考试与录取政策 ………………………………………… 351 **节 2022 年高考报考人数、录取规模 ………………………………… 353 一、2022 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 353 二、“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 ………………………… 364 三、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未来趋势 ……………………………… 368 第二节 2022 年高考招生政策稳中有变 …………………………………… 371 一、阳光招生进一步落地 ………………………………………… 372 二、新高考改革全面铺开 ………………………………………… 376 三、进一步严格规范特殊类型招生 ……………………………… 378 四、2022 年招生政策新变化 ……………………………………… 380 第三节 2022 年高考招生政策新亮点 ……………………………………… 381 一、第三批新高考省份平稳落地,第四、五批高考综合改革启动 … 382 二、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稳步推进 ………………………………… 385 三、“强基计划”服务国家拔尖人才培养 ……………………… 387 第四节 “新高考”招生录取模式与志愿填报……………………………… 394 一、掌握新老高考招录模式的差别 ……………………………… 394 二、合理制定学业生涯规划 ……………………………………… 396 三、掌握志愿填报基本流程 ……………………………………… 397 Ⅵ 影响篇 高考改革、人才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 401 **节 高考、教育与人才选拔……………………………………………… 402 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才培养规模扩大 …………………………… 403 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完善 ……………………………………… 406 三、高考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 408 第二节 高考、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415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 ……………………………………………… 415 二、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 ………………………………………… 430 三、教育与产业升级 ……………………………………………… 439 四、教育与科技创新 ……………………………………………… 445 五、教育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展望 ……………………………… 449 第三节 义务教育与代际流动性……………………………………………… 451 一、文献回顾与本部分贡献 ……………………………………… 452 二、方法和数据 …………………………………………………… 454 三、义务教育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 ……………………………… 460 四、研究发现与主要结论 ………………………………………… 470 第四节 高校招生“均等化”政策改革与生源质量提升…………………… 471 一、数据、变量与识别策略 ……………………………………… 474 二、计量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478 三、机制检验与发现 ……………………………………………… 485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 492 第五节 高考与家庭、个人发展……………………………………………… 494 一、高考政策调整的关键举措 …………………………………… 494 二、教育与家庭决策、人的成长 ………………………………… 497 Ⅶ 评价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整体解读……………………………………… 501 **节 “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命题始终…………………………………… 506 第二节 “能力素养银线”成为考查重点…………………………………… 521 第三节 “情境载体串联线”常考常新……………………………………… 534 第四节 高考命题改革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541 Ⅷ 附录 附录一 高考综合改革大事记(2014—2022 年) ………………………… 545 附录二 高考综合改革经典文献目录………………………………………… 559
展开全部

中国高考报告(2023) 节选

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首先,“核心价值金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高考试题命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无价值,不入题”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其次,“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综合统筹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知识”四个层面,在**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学科特点,着重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实验设计、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证据识别与证据质量评估能力,独立思考、挖掘隐含前提与开放论证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为实现“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有效降低“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的收益,服务“双减”目标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思维过程的考查力度,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贯彻到高考命题中进行考查,是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高考命题的重要特征,中国高考命题正式进入了“无思维,不命题”的新时期。 第三,“情境载体串联线”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进行新解释、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材料丰富,情境多元,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 综合来讲,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核心指南,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基本遵循。2022 年高考命题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考查上下足功夫,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考查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深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凸显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高考报告(2023) 作者简介

主要编撰者简介 徐尚昆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创新奖。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测量与评价、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 杨汝岱 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雅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入选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教育与增长、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发展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郝保伟 博士,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获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研究方向为教育改革与评价、教师发展、教育政策等。主持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5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委托课题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合著2部,参编10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