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石油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探索

石油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探索

作者:崔发展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5.5(4.3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石油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探索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344482
  • 条形码:9787518344482 ; 978-7-5183-444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石油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探索 内容简介

  《石油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探索》尝试从石油高校这一特殊行业高校人手,在挖掘课程思政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石油高校课程育人的特殊性,从中抽绎出如何避免课程思政建设的趋同性问题,进而为有效推进全国行业类高校建设课程思政的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石油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探索 目录

**章 课程思政简介

第二章 石油类高校思政课程建设
**节 建设以石油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
第二节 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体系
第三节 以石油文化资源为优势,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第四节 以“石油政治与文化研究为内容”,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

第三章 石油类高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
**节 “互联网+公共基础课”思政育人的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互联网+公共基础课”思政建设发展背景
第三节 当前“互联网+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成效
第四节 当前石油类高校“互联网+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五节 石油类高校“互联网+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建构路径

第四章 石油类高校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
**节 石油类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意义
第二节 石油类高校建设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第五章 石油类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
**节 石油行业类高校推进“专业思政”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石油行业类高校推进“专业思政”的关键路径

第六章 石油类高校学科思政建设
**节 学科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石油类高校建设学科思政的意义
第三节 石油类高校学科思政的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石油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探索 节选

  《石油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探索》:  二、“互联网+公共基础课”思政育人的相关概念的关系  认识公共基础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各类课程在思政育人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便于明确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所承担的主体职责。  (一)通识教育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的关系  通识教育以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目的的解放性和教育内容的均衡性等核心理念而备受推崇。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义有所不同,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超越有限,追寻普遍与永恒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乃在于其承载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以通识培育通人,即培养完整的人,而非通才。大学通识教育需要超越专门知识训练而达至整全意识,以向着经典、自由求知为取向的阅读与交往乃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路径。”“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奠定基础,它是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由之路。”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的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是对学科知识过分分裂的补救,是贯穿整个本科教育的一条主线,是将要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特征的学生的共同学习基础。可见,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授予学生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以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综上所述,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泛指非专业课程,它包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群体都必须修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同时,也包含了音乐鉴赏、礼仪教育、国画赏析等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往往体现出本土或本校课程特色,不同性质院校可根据自身校本文化资源进行课程设置。可见,通识教育课程与公共基础课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二)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的关系  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的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提出,专业教育关注的是一个人在某些职业方面的能力。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专业教育强调高等教育要切合社会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谋生技能。”即专业课程注重的是对学习者在某一专业学习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传授,专业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导向偏向于智育,其教育手段突显出“显性教育”的特点。如前文所述,公共基础课则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注重的是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都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互补关系。如武汉大学将本科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公共基础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即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选修课按照专业分类,分为专业选修课(即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的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即根据校本课程设置情况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开设的选修课);西南医科大学的本科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的课程)和任选课(为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可以根据学生本人兴趣爱好而任意选择的学习课程)。大学专业教育自20世纪开始遭遇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更为复杂化,各行业分工更为细化,各行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更高,随之要求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化,学科分类也更为细化;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多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必不可少,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需具备多样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只从事一种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招聘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基本素养。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弥补了专业教育的短板,专业教育和基础课教育的合理整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宽度的知识架构。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