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动物防疫检疫技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1-01
开本: 26cm 页数: 169页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35.9(7.2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动物防疫检疫技术 版权信息

动物防疫检疫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了动物医学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中职兽医毕业生的*低专业能力要求,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有机整合到生产实际和工作中去,内容包括:动物防疫检疫基础知识、养殖领域防疫检疫技术、流通领域防疫检疫技术和屠宰领域防疫检疫技术四部分。为了遵从职业教育特点,还专门设计了本课程的教学法,将职业教学方法与专业课教学高度融合,增加了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动物防疫检疫技术 目录

目录
**章动物防疫基本知识1
**节动物防疫的发生与流行1
一、动物疫病的特征1
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2
三、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3
第二节疫病监测6
一、动物疫病监测的概述6
二、动物疫病监测的分类9
三、动物疫病的监测程序10
第三节动物检疫知识13
一、动物检疫的范围13
二、动物检疫的对象13
三、动物检疫的分类17
四、动物检疫的方式、方法17
五、动物检疫处理18
第四节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20
一、主要病毒性疫病的检疫处理20
二、主要细菌性疫病的检疫处理48
三、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检疫处理58
第二章养殖领域防疫检疫技术72
**节养殖场防疫条件72
一、选址72
二、布局73
三、设施设备73
四、从业人员73
五、制度档案的建立74
六、种畜禽场防疫条件74
第二节养殖场防疫制度74
一、养殖场防疫制度74
二、动物免疫制度75
三、养殖场用药制度75
四、检疫申报制度75
第三节养殖场消毒76
第四节国家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79
第五节国家强制免疫病种的监测82
一、动物疫情监测的概述82
二、监测内容83
三、监测程序83
第六节投入品使用的控制90
一、控制对象90
二、饲料、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90
三、药物及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90
四、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使用准则90
五、生物制品的使用规范91
六、建立养殖品投入的监管网络91
第七节疫病处置92
第八节建立养殖档案93
第九节检疫申报96
一、规模养殖场动物检疫申报制度96
二、申报流程97
第三章流通领域防疫检疫技术101
**节运载工具消毒101
一、运载工具消毒的意义101
二、运载工具消毒的要求101
三、运载工具消毒监督的实施程序102
第二节动物产地检疫103
一、动物产地检疫概述103
二、动物产地检疫程序105
三、动物产品产地检疫108
第三节运输检疫监督116
一、运输检疫监督的意义116
二、运输检疫监督的要求116
三、运输检疫监督的实施程序117
四、运输检疫监督的处理118
第四节市场检疫监督118
一、市场检疫监督的意义118
二、市场检疫监督的分类118
三、市场检疫监督的要求119
四、市场检疫监督的实施程序119
五、市场检疫监督的处理120
第五节进出境检疫120
一、进出境检疫概述120
二、进境检疫122
三、出境检疫124
四、过境检疫126
五、携带物及邮寄物检疫127
六、运输工具检疫128
第四章屠宰加工领域防疫检疫技术130
**节屠宰加工防疫条件130
一、屠宰加工企业的选址和布局的卫生要求130
二、屠宰加工企业主要部门和系统131
第二节宰前检疫136
一、屠畜的宰前检疫136
二、家禽的宰前检疫139
第三节宰后检疫141
一、宰后检疫概述141
二、猪的宰后检疫程序及操作要点144
三、牛、羊及家禽的宰后检疫程序及要点146
第四节动物产品检疫150
一、皮张检疫150
二、精液、胚胎检疫152
三、种蛋的检疫154
第五章动物防疫检疫技术课程教学法157
**节动物防疫检疫技术的学情分析157
一、学情分析157
二、采取措施158
第二节教材分析159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160
二、适时性161
三、以地方畜牧业发展现状为立足点,重组教学内容161
第三节各章节教学法建议161
一、案例教学法161
二、项目教学法162
三、现场教学法162
四、角色扮演法162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163
六、小组讨论教学法163
七、岗位训练教学法163
八、多媒体教学法163
第四节教学法举例163
一、项目教学法案例163
二、行动导向法教学案例166
参考文献170
教学资源
展开全部

动物防疫检疫技术 节选

**章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节 动物防疫的发生与流行 一、动物疫病的特征 动物疫病是病原体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动物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自身防御力量将入侵微生物消灭,从而不出现任何可见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抗感染免疫。换言之,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动物机体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1.传染方式和类型多样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传染病都由其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或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时,则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之为显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症状,即动物机体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带毒)者。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从传染病患病畜禽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畜禽体内,能引起具有同样症状的疾病。像这样使疾病从患病畜禽传染给健康畜禽的现象,是区别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传播,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在感染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学的变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些反应可以用血清学的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同种传染病。 4.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传染病的临诊表现因病原各异,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征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及病程经过(前驱期、明显期、恢复期)。 5.带菌(毒)现象 动物痊愈后,临诊症状消失而体内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完全清除,可成为病愈后的带菌(毒)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向外界排菌(毒),继续传播疫病。 (二)动物寄生虫病的特征 1.寄生方式多样 一个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营养,并对其造成毒害,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而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寄生虫按营寄生生活的长短,可分为暂时性寄生虫和固定性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可分为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 2.生活史复杂 有些寄生虫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需转换多个宿主。寄生虫成虫期寄生的宿主称终末宿主,寄生虫能在其体内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并进行有性繁殖;寄生虫幼虫期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有的幼虫期所需的第二个中间宿主称补充宿主;寄生虫寄生于某些宿主体内,可以保持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这种宿主称贮藏宿主。 3.对机体危害形式多样 寄生虫病对畜禽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虫体对宿主的损伤多种多样。 (1)机械性损伤虫体通过吸盘、棘钩及移行,可直接造成组织损伤;虫体对器官组织的压迫或阻塞于有管器官,可引起器官萎缩或梗死等。 (2)夺取营养造成宿主营养不良、消瘦、维生素缺乏等。 (3)分泌毒素如吸血的寄生虫分泌溶血物质和乙酰胆碱类物质,使宿主血液凝固缓慢。锥虫毒素可以引起动物发热、血管损伤、红细胞溶解。有的寄生虫分泌宿主消化酶的拮抗酶,影响宿主消化功能。 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 疫病能否发生,与病原体的特性、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和环境因素等均有很大关系。 (一)病原体的致病力及毒力 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称致病力(致病性或病原性),这是该病原体“种”的特性。如猪瘟病毒可引起猪瘟,破伤风杆菌可引起破伤风。也有不少病原体,如结核杆菌、沙门菌等能感染多种动物。某一株微生物的致病力称毒力,与其结构(如荚膜、所含透明质酸酶等)、代谢产物(如外毒素)等有关。毒力大小常用半数致死量( LD50)或半数感染量( ID50)等来表示。只有当具有较强毒力的病原体感染机体后,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体内生长繁殖,引起传染过程,甚至导致传染病发生。弱毒株或无毒株则不会引起疾病,因此被人们可用来生产免疫菌(毒)苗。 (二)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 需要多少病原体才能引起传染病,这与其毒力有关。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须经一定的生长适应阶段,只有当其生长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并造成一定损伤时,动物才会逐渐表现出临诊症状。 (三)适宜的侵入门户 病原体进入动物机体的途径,称侵入“门户”。病原体侵入门户是否适宜,与能否发病也有很大关系。有些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侵入门户是比较固定的,如猪肺炎支原体只能通过呼吸道传染,破伤风杆菌必须经深而窄的创伤感染,狂犬病病毒的侵入门户多限于咬伤。但也有很多病原体如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巴氏杆菌等,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 (四)具有易感性的动物 动物对某一病原体没有免疫力,称之为易感性,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易感性的动物称易感动物。不同动物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会引起传染病。例如,猪气喘病只感染猪,而牛羊则不感染。同一毒力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侵入抵抗力不同的动物,产生的后果也不相同,有的症状较严重,有的症状轻微,有的不发病。例如,炭疽杆菌侵入牛羊机体时,常引起急性败血症,而猪和肉食性兽类感染后,多为局限性病变,甚至不表现临诊症状。即使同种动物对同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性也是有差异的。例如,小鹅瘟病毒只感染小鹅,成熟鹅不感染;在猪群中流行猪瘟时,常可看到部分猪不发病的现象。 动物对某一病原体的感染性,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营养、免疫状态、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疫病预防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免疫接种工作,充分提高动物对疫病的抵抗力,降低易感性,从而起到预防疫病的目的。 (五)适宜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指气候变化、环境卫生状况等。例如,气温过高过低或气候变化剧烈、阴雨潮湿等,会降低动物的抵抗力。气候寒冷,有利于病毒的生存;气候炎热,对细菌生长繁殖有利,而且各种昆虫大肆繁殖,利于疫病传播。畜舍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水、粪便,则动物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将大大减少;畜舍卫生状况差,污物堆积,蚊蝇孳生,老鼠、昆虫活跃。则动物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增加,容易造成疾病传播。 在疫病发生过程中,病原体是疫病发生的条件,动物机体是变化的根据,病原体要通过机体起作用。外界环境因素不仅对动物的抵抗力产生影响,也影响病原体的生存条件、繁殖能力和致病能力。了解疫病发生的条件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控制和消灭疫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和流行病学的概念 传染病不仅能在个体内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形成群体感染的现象。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侵入另一易感动物体内形成新的传染,并继续传播扩散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禽群中发生、发展的过程。 疫病的传播过程与流行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传染过程是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病只不过是传染过程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则与之完全不同,它是在群体中发生的,是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流行过程无论在时间、空间上的表现都是错综复杂的,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运用各种有效的调查分析及实验方法,研究各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规律,明确影响疫病流行的因素、病因及在动物群中的分布特点等,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控制以至逐步消灭疫病在畜禽群中的发生和传播,这一科学体系称之为流行病学。 (二)流行过程中的 3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群 3个基本环节。这 3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动物群中蔓延的生物学基础,倘若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而且 3个环节孤立并存也不能发生新的传染和传播。只有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当 3个环节互相联系时,才能构成传染病的传播。 1.传染源 传染源也称传染来源,是指能使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经常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已感染动物。有症状的已感染动物称为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尤其在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可排出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大。受感染后无症状但携带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称为病原携带者,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至于被病原体污染的外界环境因素,虽能起着传播病原体的作用,但由于不适宜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所以不是传染来源,称为传播媒介。某些媒介是昆虫,在流行过程中既起到媒介作用,又起到保存病原体和使病原体传代的作用,有人将具有这种性质的昆虫称为附加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在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为了更好地制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和传播,这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传播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 (1)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方式称为直接接触传播。例如,狂犬病就是健康动物被病犬咬伤而传染的;马媾疫是通过交配传染的;为传染病病畜禽施行手术或进行尸体剖检时,病原体偶尔可经伤口感染。这种方式使疾病的传播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2)间接接触传播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污染的物体、饲料、饮水、土壤、空气、活的传播者),间接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大多数传染病均能通过直接、间接接触传播途径而传染,故这类传染病常称为接触传染性疾病。 有些病原体可由上一代直接传至下一代(母体到后代),称为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有经胎盘传播(如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牛黏膜病、蓝舌病、伪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等)、经卵传播(如鸡白痢、禽伤寒、禽白血病、禽腺病毒等)、经产道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菌、疱疹病毒)等。 病原体在同世代动物之间横向平行地相互传播,称为水平传播。如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均属水平传播。 3.易感动物群 动物群中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动物对某种病原体具有易感性,这种动物群即为易感动物群。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群时,则可引起某种传染病的流行。动物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影响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及疫病的严重程度。一般说来,如果动物群中有 70%~80%的个体是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动物易感性的高低虽然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体的遗传特性、特异性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对动物的易感性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抗病育种、加强饲养管理、给动物注射疫苗等措施,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降低其易感性。 (三)流行过程的特点 流行病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流行性。但各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各不相同,因而构成不同的流行特点。即使是同一传染病,由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对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当某一地区发生传染病流行时,首先要对其流行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