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

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4.3(7.5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8243
  • 条形码:9787030708243 ; 978-7-03-07082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探讨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本源和应然性育人机理;基于发生学方法解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逻辑。

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追寻了大学科研育人的历史嬗变,分析了当下大学科研育人的现实境况,凝练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揭示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本质特征,阐述了大学科研育人的使命与价值,从多个角度探索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机理,提出了大学科研育人的实现机制与育人路径。 本书对高校管理干部、科研教师和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员等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研究参考用书。

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
**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5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7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 21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2
第二章 大学科研育人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境况 25
**节 大学科研育人的历史嬗变 25
第二节 大学科研育人的现实境况 34
第三章 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与本质特征 55
**节 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 55
第二节 大学科研育人的本质特征 72
第四章 大学科研的育人使命与育人价值 78
**节 大学科研的育人使命 78
第二节 大学科研的育人价值 84
第五章 大学科研的本质属性与育人本源 88
**节 大学科研的整体性与大学生的人性完善 89
第二节 大学科研的超越性与大学生的个性解放 92
第三节 大学科研的体验性与大学生的素养提升 96
第六章 大学科研育人的发生学方法与育人逻辑 100
**节 发生学方法的基本内涵与科研育人发生机理的耦合 101
第二节 运用发生学方法探究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的逻辑路径 104
第三节 基于发生学方法的大学科研育人的发生机理分析 108
第七章 大学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与育人效能 113
**节 大学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与育人影响 113
第二节 大学科研育人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123
第八章 大学科研育人要素作用的触发模式与育人规律 139
**节 学校主导与管理的育人机理 140
第二节 教师言传与身教的育人机理 144
第三节 团队互动与感染的育人机理 148
第四节 环境熏陶与浸润的育人机理 152
第五节 学生体验与感悟的育人机理 156
第九章 科技界典型案例解析与科学家精神的育人意蕴 161
**节 科技界典型案例解析 161
第二节 科学家精神的育人意蕴 175
第十章 美国大学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教育的实践经验与育人启示 182
**节 美国大学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教育的实践经验 182
第二节 美国大学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教育对我国科研育人的启示 198
第十一章 大学科研育人的实现机制与育人路径 206
**节 构建引领与协调机制,强化宏观调控与组织领导 206
第二节 构建动员与协同机制,强化主体责任与联动推进 210
第三节 构建支持与保障机制,强化环境培育与手段创新 216
第四节 构建监督与激励机制,强化规范管理与考核奖惩 220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225
**节 结论 225
第二节 展望 228
参考文献 232
附录 235
附录一 关于大学科研育人的调查问卷 235
附录二 关于大学科研育人的访谈提纲(教师)(2019年3月) 244
附录三 大学科研育人影响因素实证检验问卷调查表 245
展开全部

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 节选

**章 绪论 **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自19世纪初洪堡②(W. von Humboldt)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以来,科研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科研的贡献与日俱增,大学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主体,而且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拥有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大学科研覆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在一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进程中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大学是科研学术活动*为活跃的地方之一,并且不断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学科的发展。大学自始以来就有宽松且浓厚的学术氛围,有长期积累的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研究传统,有众多的学科门类,有交叉学科生长的土壤,有高端的研究平台。因此,大学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科技竞争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引领科技创新方向,并不断地促进学科的生长和发展。正如伯顿 克拉克(B. R. Clark)所说,“大学不平常地被包括在学科、专业和跨学科领域的不断前进的知识流组织起来”③,“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④,大学汇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原始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我国为例,高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一五”实现零的突破,“十二五”牵头项目占1/3,“十三五”优先启动项目占半壁江山。⑤“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不仅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过40%。⑥大学在国家科研全局中占主导地位,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大学获得的科技投入比例在不断提高。在我国,大学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长。2016—2019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7820亿元。2019年,全国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3918项,比2016年增长45.1%;合同总金额67.5亿元,比2016年增长34.3%。⑦2015—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的科学基金资助经费逐年增加,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占比较高,且逐年上升。 其三,大学的科学研究蓬勃发展,其社会贡献与日俱增。美国大学的教育与科研实力雄踞世界之首。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Corporation)的研究表明,美国50%的经济实力是从它的教育制度中获得的。⑧就我国来讲,大学以自由探索和协同创新并重,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2012年以来,我国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占全国论文数量的80%以上。⑨“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了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60%以上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了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涌现。清华大学首次成功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了世界物理科学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成功研发全球*大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实现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跨越式发展。⑩与此同时,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为产业升级以及高铁、核电、光伏、数控、高压输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十三五”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16—2019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147亿元。11高校科技成果加快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 可以预见,大学科研职能将不断加强,并对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也将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大学普遍把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作为办学的工作重心,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轻教学、重科研”的格局,甚至出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 克拉克所说的“科研漂移”现象。“科研漂移”是指在科学事业不断强化和分化的背景下,一大批高科技知识专业相继出现,这些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对资金、设备和人员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各领域的专家为尽快产出预期科研成果,对其所处的科研环境的要求也相继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各类研究活动开始向专门化的科研场所聚集,而与同时进行科学教育、学生科研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大学疏离开来。这一现象在近代科学发展中逐步显现,“很多近代科研的核心需要将促进科研活动从正常的大学教学场所流到科研中心、实验室和研究所”12。 在我国,大学的科研职能日益凸显,表现为教学、科研双中心逐渐演变成以科研为中心,科研数据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被运用在大学社会评估、排名上,科研水平更是大学申请博士点和各种项目的重要依据。为此,大学想方设法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出台科研激励政策并投入大量经费资助,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大学的科研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内部教学和科研的天平发生了倾斜,科研逐渐与教学相脱节,与人才培养相背离,科研似乎成为大学的中心任务和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人才培养出现边缘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科研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科学道德、学术诚信及政治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一情况引起了党和国家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二、问题的提出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科研育人”的要求,强调高校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再次强调了科研育人。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构建“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等十大任务(亦称“十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要求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并强调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2020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把科研育人作为评估指标列入其中。 在对教师育人的要求方面,2018年9月1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下发,提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在新形势下,科研育人的提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科研育人精神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应当不忘育人初心,砥砺前行,在历经发展变革后回归育人本质,肩负起时代重任。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科研育人精神,理论研究必须走在前面。研究科研育人的历史和现实,探讨科研育人的相关理论,分析科研育人的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对促进大学立德树人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本书对科研育人及其机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 大学泛指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机构。“大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统称,包括以下几种:①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及其夜校部、函授部;②独立的函授大学(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学院);③管理干部学院;④职工、农民大学(学院);⑤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狭义的大学仅指校名中以“大学”冠名的教学研究型层次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在英文中常被翻译为“university”。本书取大学的广义之意。 二、科研 “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科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分科理论体系,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分科理论体系。由此可见,科研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研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研究,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狭义的科研仅指自然科学研究,是关于自然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研究。本书取科研的广义之义,泛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中的基础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及开发性研究。 三、大学科研 本书中的大学科研是指大学科研人员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① 四、育人 育人的“育”定义为教育、培养。广义的育人即人才培养,是指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狭义的育人主要是指针对德育方面的培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书取育人的狭义之义。 五、大学科研育人 本书的大学科研育人是指大学教师寓德育于科研过程之中,通过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的教育行为和实践,旨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研理想、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研方法及其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大学科研育人对象是大学的全体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等。 六、机理 目前,学界对机理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