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教育3.0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3.0(4.3折) 定价  ¥99.9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教育3.0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097326
  • 条形码:9787518097326 ; 978-7-5180-9732-6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育3.0 本书特色

1.中国教育创新领军人顾远,打开未来教育新模式 未来的教育3.0形态,社会化学习,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习的内容不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对象。 2.构画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 l 教育3.0清晰构画——可直达 l 丰富的教育创新成功案例——可复制 l 教育创新实践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技能——可对标 3.预判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当下正值教育政策变革的转折期,这本书告诉你,未来的教育将会往什么方向发展,需要教育从业者做出怎样的改变 4.让家长看清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l 教育政策变革转折期,这本书告诉你,未来的教育将会变成什么样,生活在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l 巨变时代/vuca时代,让家长了解,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赢在未来 l 如果你对孩子当下接受的教育感到失望,这本书让你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湛庐文化出品。

教育3.0 内容简介

?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巨变给当下的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业时代的教育方式早已过 时,未来的教育如何发展,行业形态如何变化,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的下一代? ? 中国教育创新先锋顾远在这本书中清晰梳理了教育随时代变迁的发展脉络,从工业时代的教 育1.0形态,即课堂式学习,到当下的教育2.0时代,即素质教育变革所倡导的社群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到未来的教育3.0形态,即社会化学习,不仅构画了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更是预判了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让家长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教育发展的未来,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教育3.0 目录

成为,而不仅仅是在做

**部分 教育的新范式:从教育1.0到教育3.0

01教育3.0时代的“教”与“学”

02教育3.0的**性原理

03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成为自由的终身学习

04九问解答PBL的本质

05教育的进化:从“有限的游戏”到“无限的游戏”

06从悬崖到涟漪:面向未来的教育该怎么教

07打开黑箱,让学习的过程可见

08重新定义“社群学习”

第二部分 时代之变:别用20世纪的方法,应对21世纪的挑战

09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0社会化学习给教育带来的5大改变

11将“创造力”置于教育的核心

12设计应该成为一种通识教育

13如何评价创新教育的学习成效

14好的教育是什么颜色

15杜威还是布迪厄?——对教育公平的再反思

第三部分 角色转变:从广播员到教育创变者

16为何教育创业繁荣了,教育的改变却很少发生

17如何打破教育行业的“杠铃”结构

18改变教育,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

19没有钱,能不能办出更好的教育

20从教师到教师创业者,需要具备四种能力

21从孤岛到群岛:如何构建有活力的教育生态

第四部分 能力升级:教育创变者如何修炼进化

22开源教育的三个维度

23你需要的不是单一的观念,而是一整套体系

24你掌握了哪些能够促成创新的元能力

25教育的服务设计,从“为什么”开始

26好的教育不仅要做出来,还要写出来

27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即兴是一种**能力

28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和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

29你具备提出真正问题的能力吗

第五部分 应对挑战:教育创变者如何开创可持续的模式

30“三见”,是每个教育创变者**的能力

31什么样的组织架构适合教育3.0的创业团队

32只有突破“人的物理有限性”,才能实现指数增长

33又穷又忙,难道就是创业者的宿命

34忘记那些教育名词吧,请关注用户需求

35警惕教育创新中的几头巨兽

36让自己成为原动力发起者

37创业者做事“憋大招”为什么都是错的

38创业者如何找到好导师

尾声穿越虫洞,遇见未来


展开全部

教育3.0 节选

教育3.0时代的“教”与“学” 任何好的教育, 不管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 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使用怎样的教育产品, 都必须做到两点:帮助学习者明了自己为什么学习,并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我在教育创新领域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科幻迷,所以我会特别留心人们是如何想象未来的教育的。 图1-1是法国插画家让-马克·科泰(Jean-MarcCôté)在1900年前后绘制的未来教育场景:一个成年人把书本倒进一台机器里搅拌,知识就会化作电波直接传输到学生的头脑里。 这样的想象在今天看来可能很可笑。2017年的现代人也设计了一幅未来教育场景:幽蓝色的科技之光照耀着整间教室。这会不会更符合我们的想象呢? 现在主流的教育体系诞生于大工业时代,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这100多年来,人类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脑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也有了丰硕成果,各种教育创新实践和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整体而言,教育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教育为何难以改变 教育难以改变,是因为教育的范式还没有发生改变。“范式”是一个领域里人们对现实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成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默认前提,并进而塑造着整个领域的基本形态,影响着它的发展方向。 范式就像计算机的底层操作系统。如果操作系统不改变、不升级,仅靠不断开发新的App并不能给系统的效能带来质的提升。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范式和大工业体系背后的运行逻辑高度拟合。它暗含了如下4个假设: ??教育等于学校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传递学科知识; ??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是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的灌输,以及学生大量的反复训练; ??教育唯一正确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 明晰了这些假设,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里的霍格沃茨学校明明是一所魔法学校,它的教育方式看起来却和我们身边的学校没什么两样。 明晰了这些假设,我们就会明白,如果不改变教育的范式,即便教育技术再进步,我们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想象也不会比100年前的人高明多少。 有一家机构对未来的教育做出预测,他们预言250年后,知识能够通过植入大脑的生物芯片传递,人类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了,受教育的时间将从十几年缩短为几周。我简直要怀疑做出这个预测的人是不是得到了1900年那位法国插画家的真传。 对教育的4个新认知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是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被解决的。”人类在每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源自对该领域原有范式的突破。要想改变教育,我们必须先明确教育的新范式。这个新范式包含以下4点对教育的新认知。 **点,教育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 如果教育就是传递信息这么简单,那么在谷登堡改进印刷术之后,教育这件事就可以终结了。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彼此会产生相互作用。指望某一类教育机构、某一种教育产品或者某一项教育技术系统性地解决教育问题,是一种理性的自负。人工智能也许已经可以准确判断一个孩子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很难判断这个孩子没有掌握好某个知识点的原因究竟是什 么:是因为被同学霸凌了,还是因为没有吃早饭导致完全没心思学习。 第二点,教和学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过去,学习是纯粹的单向输入;现在,学习正逐渐变成一个“输入、创造、分享”的综合体验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简单的形式来实现,比如让学习者观看一段教学视频,然后针对这个学习素材进行评论、分享、做标签、评分,还可以让他和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或者去教别的学习者。 这个过程也可以更加复杂。比如由我联合创办的群岛教育社区的学习社群,这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是我和这些学习者共同设计、不断迭代的。在每次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都会相互交流各种问题,主动提供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源;我们的学习成果公开发布后,会收到来自公众的反馈,所有这些内容又构成了未来新的学习社群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来,教和学就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了。 第三点,教学将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发生。 其实,让学习在学校发生不过是一种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因为教师、教室、教具、实验室等学习资源由学校集中提供所花费的成本*低。但是教育太重要了,不能全部交给学校。新范式下,教育将在更广阔的场域里发生,是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教育的场景不局限于学校课堂,也可以在家庭、剧院、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学习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有人曾问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您闲暇时间都做些什么?”德鲁克反问:“告诉我什么是闲暇时间?”也许未来我们也会同样反问:“告诉我什么是学习时间?”因为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变成一次学习的体验。 在未来的新范式下,学习不再只集中于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段特定时间,如青少年时期的专职学习、中年时期在工作中的学习、老年时期退休享乐式的学习……学习将会是终身的。人类的教育职能也不再只集中于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身上。很多人不是专职教师,但他们的经验、能力、热情都足以使他们在某个领域或某些方面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他们可以在合适的场景下,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之中。我把这些来自教育领域之外,却承担了教育职责的人称为“共享式教师”。简而言之,教育将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 第四点,好的教育是通向自由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激励学习的方式要么是利诱式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么是恐吓式的:“不好好学习,工作就要被人工智能抢走了。”事实上,教育有且只有一个目的,即帮助人们获得自由。获得学习的自由,获得思想的自由,使人类从个人的本能中解放出来,从他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进而获得人生的自由。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首先,自由是一种能被自我感知的动力,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够被什么激发;其次,自由是一种权利,一种“我自己可以选择什么值得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如何去做”的权利;*后,自由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分辨、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并行使作为权利的自由,同时也在掌握和实践作为能力的自由。 任何好的教育,不管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使用怎样的教育产品,都必须做到两点:帮助学习者明了自己为什么学习,并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教育范式的转变 显然,范式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教育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过渡是逐渐进化的,如图1-2所示。图中的横坐标体现的是范式的逐渐转变,纵坐标体现的是基于不同范式的教育所呈现的不同形态。 不同的教育机构和不同的教育产品所面对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所基于的范式在具体内容上也会有差异,比如教和学融合到了什么程度,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分布式的特点等。 教育1.0的形态是我们*熟悉的,如图1-3所示。在这种方式里,教师扮演的是全知全能的知识输出者,学生就像一个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主要的动作就是“接收、回应、反刍”。这是典型的旧范式下的知识教育形态。 有意思的是,这种形态如今在一些教育科技产品的“加持”下变得颇具迷惑性。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用上了微信群、直播、多媒体等新手段,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约课、约家教、找习题、找学习资料,但是教育的方式、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关系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教育2.0的形态是目前很多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所采用的教育形态,比如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探究式学习、STEAM教育A的教学模式等,如图1-4所示。 很多在今天看起来颇具创新的教育理念,其实100多年前,在约翰·杜威(JohnDewey)、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和陶行知生活的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并实践过了。而今天我们听到的很多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批判之词,在这100多年间也从未间断。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教育如此难以改变? 这种教育形态非常鼓励学习者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合作、探究,形成“学习社群”。同时,教学过程也更加开放,开始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此时,教师的角色更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教师来设定相应的学习框架、节奏和方向,并鼓励学习者彼此之间互动交流,从而增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在教育3.0的形态中,教师就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或协作者。学习者自己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如图1-5所示。 具体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自由地在社群中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和独特的学习节拍;同时,学习者又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合作和创造,来丰富和扩展所在的学习社群。这种形态的教育对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也只有很少的教育机构在进行这种尝试。 图1-2中间的那条斜线体现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社会化学习的充分程度。在新旧范式的转变过程中,学习将越来越明显地以“社会化学习”的形态出现。“社会化学习”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学习在窗外——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各种各样*适合的形式进行。 ??他人即老师——打破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关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世界是教材——学习的内容不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对象。过去,教材是我们的全部世界;今天,全世界都可以是我们的教材。 在不同的教育形态下,社会化学习都有可能发生。哪怕在教育1.0形态下,学校也可以请校外的某个名人来做讲座,教师也可以用某部电影来讲解某堂课的知识,但这些行为是偶发的、零星的、点缀式的。在教育2.0形态下,社会化学习会以更深入、更主动的方式发生。而到了教育3.0形态,社会化学习将是一种常态化的学习形式,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将基于一种社会机构与学校的长期、稳定的关系。比如在芬兰,博物馆参与当地学校的课程开发实际上体现了博物馆与学校的一种有制度保障的稳定关系,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是由独立的第三方音乐教育机构提供的,经常在当地的音乐厅进行。 教育的*终目的、“社会化学习”的*终结果就指向了图1-2的右上角:一个学会学习、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者,一个自由的人。

教育3.0 作者简介

顾远 l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先锋学习社区、日敦社幼师学院、蜂窝儿童宇宙、模数盒子、西安乐鱼学习社区等多家教育机构理事和发起人。 l 在20余年的工作经历中,关注点始终围绕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共创;致力于通过赋能和联结教育创变者,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观和实践共同体,推动教育的持续进化。 l 已辅导和支持了80余家教育创业团队和数百位教育者,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个学段和教育细分领域。 周贤 l Aha社会创新学院联合创始人、群岛教育加速器联合发起人、善淘网慈善商店计划创始人,多家公益机构理事,连续创业家,曾获得多项国际国内社会企业家荣誉。 l 自2011年开始,在国内开始推动社会创新研究和实践发展;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教育创新领域的组织咨询、能力建设和影响力投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