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英汉位移构式演化的历时比较研究

英汉位移构式演化的历时比较研究

作者:程丽霞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B5 页数: 252
本类榜单:外语销量榜
中 图 价:¥73.5(7.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英汉位移构式演化的历时比较研究 版权信息

英汉位移构式演化的历时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本研究基于英汉历史语料,以构式化、语法化、词汇化、习语化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英汉位移构式历时演变过程的描写和分析,考察和比较英汉位移构式的演化路径和演变机制,在分析和探讨现当代英汉位移表达成分构式化的基础上,为其语义、语用、句法、形态、语音层面呈现的特点提供解释。基于英汉直指位移构式的共时、历时考察,我们发现英汉直指位移动词构式化的过程伴随着语法化、词汇化、习语化现象的出现。通过比较和分析英汉位移构式演变过程中呈现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功能方面的特点,我们归纳和总结了两种语言在语义演变和功能演变方面的共同点和个体差异,并从认知投射、隐喻化、构式演变的动因和机制、语法体系整体特点等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共性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同时参考国内外对其他语言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和总结了跨语言的演变规律。

英汉位移构式演化的历时比较研究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术语界定 1
1.2 研究缘起 5
1.3 研究方法 7
1.4 章节概览 8
第2章 位移事件与位移编码的相关研究 10
2.1 引言 10
2.2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位移事件研究 10
2.3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的位移编码研究 13
2.4 历史语言学视域下的位移编码研究 22
2.5 小结 26
第3章 语用与认知驱动下的构式演化 28
3.1 引言 28
3.2 语言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28
3.3 语用化、语义化、多义现象 34
3.4 语法化、词汇化、习语化 39
3.5 构式性演化与构式化 42
3.6 小结 45
第4章 英语直指位移构式的历时演化 46
4.1 引言 46
4.2 [COME+]构式的共时考察 47
4.3 [COME+]构式的历时考察 52
4.4 [GO+]构式的共时考察 65
4.5 [GO+]构式的历时考察 70
4.6 小结 82
第5章 汉语直指位移构式的历时演化 84
5.1 引言 84
5.2 [来+]构式的共时考察 84
5.3 [来+]构式的历时考察 91
5.4 [去+]构式的共时考察 101
5.5 [去+]构式的历时考察 105
5.6 小结 112
第6章 位移构式演变过程中的语法化现象 114
6.1 引言 114
6.2 准助动词come/go 114
6.3 体貌助词“来”/“去” 127
6.4 从表示目的到标记将来 136
6.5 小结 143
第7章 位移构式演变过程中的词汇化现象 144
7.1 引言 144
7.2 位移构式[NP来]的词汇化 144
7.3 位移构式[VP来/去]的词汇化 154
7.4 位移构式[来/去NP]的词汇化 164
7.5 小结 169
第8章 位移构式演变过程中的习语化现象 171
8.1 引言 171
8.2 [COME+]构式的习语化 171
8.3 [GO+]构式的习语化 173
8.4 [XX说来]、[XX来说]、[说来XX]的习语化 178
8.5 [越来越X]、[V来V去]的习语化 192
8.6 小结 198
第9章 位移构式的演变规律与个体差异 199
9.1 引言 199
9.2 位移构式语义演变的跨语言共性 199
9.3 位移构式语义演变的个体差异 207
9.4 位移构式功能演变的跨语言共性 211
9.5 位移构式功能演变的个体差异 217
9.6 小结 228
第10章 结束语 229
参考文献 232
展开全部

英汉位移构式演化的历时比较研究 节选

第1章绪论 Things in motion sooner catch the eye than what not stir. 移动的东西比不动的东西更引人注目。 ——William Shakespeare,Troilus and Cressida,Act 3,Scene III 从历时维度探索语言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一直以来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历史语言学家通常描写某一历史时期的语言现象,或者是某一时期语言发生的具体变化,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动因与机制,并尝试为这些语言现象或变化提供解释。语言演变研究不仅可以从诸多语言个案中总结归纳出跨语言的普遍规律,还可以揭示语言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该语言的语法体系之间的关系。语言演变研究立足于历史语言学,同时借鉴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 随着语法化研究的蓬勃发展,关注语言演变的学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功能语言学家的研究发现上,这也许是因为语法化的再度兴起始于《语法化学说》(Grammaticalization)(Hopper & Traugott 1993)的出版,以及功能语言学家近年来对语言演变研究的积极参与和推动(Bybee & Hopper 2001;Traugott & Dasher 2002;Hopper & Traugott 2003;Narrog & Heine 2011;Traugott & Trousdale 2013等)。功能学派关注话段在语言交际中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这些语用状态对语法演变的影响,本书也采取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关注历时、语用、认知、演变四个层面。 本书对位移构式的描写和解释基于以下理论假设:①语言处于演变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语言;②语言使用者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演变是受使用驱动的演变;③语句可以分解为各种组构成分,其合并原则具有离散性和迂回性;④语言与认知密切相关;⑤语言演变具有规律性。本章将从术语界定、研究缘起、研究方法三个方面介绍研究概况,并简述各章节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1.1 术语界定 由于“位移”“构式”等相关术语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称谓和译法,为了避免混淆和误解,这里先对三组术语进行阐释和界定。 1.1.1 MOVE & motion:位移与运动 关于“位移”,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中多采用motion、move二词,前者如motion event,后者大写成MOVE表示“位移”这一动作(Talmy 2000b等)。国内有学者将motion event译为“运动事件”(严辰松 1998;邓宇、李福印 2015;史文磊 2012等),而将MOVE译成“位移”,也有学者将motion event译为“位移事件”(阚哲华 2010;张克定 2019,2020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位移”是名词,释义只有1条,即‘物体在运动中所产生的位置的移动’;而“运动”有5条释义,其中作为动词,有3条释义:**条释义是‘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通常指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说某物体运动常是对另一物体而言’;第二条释义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第三条释义是‘从事体育活动’,如“咱们出去运动运动”。作为名词,“运动”有2条释义:**条释义是‘体育活动’,如“运动健将”“田径运动”;第二条释义是‘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如“五四运动”“技术革新运动”。 由此可见,“位移”的意思和用法比较单一,专指‘物体位置的移动’,而“运动”在本义‘物体位置的变化’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含义,既泛指‘一切变化’,又特指‘体育活动’或‘群众性活动’。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motion一词源自13世纪的法语,本义为‘动、运动、移动’。法语中的motion是拉丁文mōtiōn-em的变形,mōtiōn-em的释义是the action of movēre(即movēre的名词),而movēre就是同一时期借入英语的move的原形,所以从词源上看,motion是动词move的名词形式。 动词move源自诺曼时代在英国使用的法语(也称作诺曼法语)中的mov-er,该词在古法语中写作mov-oir、mouvoir,在现代法语中写作mouvoir,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写作mover,在意大利语中写作movere、muovere,以上罗曼语言词汇都源于拉丁文movēre一词,其词干mō-还派生出在现代英语中常见的mobile、moment、motile、motion、motive、motor等词。 再看movement,14—18世纪的英语语料中,movement的语例比较少,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作品、1611年版《圣经》等当中都没有发现movement一词。很显然,movement是在动词move的基础上加名词后缀-ment派生而来的名词,本义与motion相同,表示‘动、运动、移动’。因此,motion和movement具有相同的词法地位。 综上所述,“位移”一词表义单纯、直接,“运动”一词语义泛化且有特指现象,而motion和move从词源上看属于同源派生关系,因此二者的译法应该相同。国内学界将motion译作“运动”、将MOVE译作“位移”的做法会导致一个概念对应两个术语的情况。鉴于本书聚焦于表示空间位置移动的构式,这里统一采用“位移”及其对应的英文motion这两个术语来命名位移构式。不过,在第2章文献综述部分,个别地方为了保持被引原文的面貌,引用时也遵循了原作者的译法。 1.1.2 构式、位移构式、直指位移构式 构式(construction)是形式(form)和意义(meaning)的规约性匹配体,也称作规约化的“形+义”对(Goldberg 2006;Traugott & Trousdale 2013)。这里的形式包括形态、句法、语音等显性形式,这里的意义包括语义、语用、话语功能,构式涵盖传统意义上的任何语言单位。语言历时演变视角下的“构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形态句法层面的形、义匹配的语符串(string)(Traugott 2008b);二是指语法化项所在的局部句法环境(Trousdale 2008)。笔者认为,这两层含义并不矛盾,构式本身作为语符串,可以发生语法化、词汇化,而针对某些单个词语的语法化,其所在构式就成为语法化发生的局部句法环境。 位移构式是指表达空间位置移动的构式,构式中一般包括表示位移动作、位移路径、位移方向、起点、终点等信息的语言成分,并不是每一个位移构式都需要包括上述所有构件,但至少应包括一个表示位移动作或路径信息的成分。根据语义,Levin(1993)将英语中的动词分成49个大类、192个小类,其中包括位移动词类,又将位移动词分为7个小类,**小类为词义本身包含移动方向的位移动词,共有20个。这20个位移动词所在的构式中除了它们本身外没有显性的表方向的成分,例如enter、exit本身分别隐含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位移方向,不再需要显性的表方向的成分,ascend、descend分别隐含由下至上、由上至下的位移方向,也不再需要显性的表方向的成分。 在这20个自带方向的位移动词中,有两个动词被学界称为“直指位移构式”(deictic motion verb)(Talmy 2000b;Nakazawa 2009等),即come和go。英语中的come和go,在汉语以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对应的词语,之所以把这一对位移动词称作直指位移构式,是因为这两个动词不仅自身含有方向性,而且它们的方向与说者密切相关。英语的deictic源于希腊语,英文释义是able to show、showing directly,即‘能显示/指示的’‘直接显示/指示的’。在OED中,deictic只有一个释义:directly pointing out,demonstrative,即‘直接指出的’‘指示的’。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后,该术语应用于逻辑学领域,跟elenctic构成一对有关推理的概念,deictic指‘直接证明’,而elenctic指‘间接证明’。 国内对该词的译法有“指示”“直示”“直指”等,这里采用沈家煊(2000)的译法“直指”。英语中的here、there、this、that、come、go都属于直指词,它们在会话中直接反映了说者的视角以及语境内各要素的相对关系。这里的直指位移构式就是指含有come、go、“来”、“去”等位移动词的构式,直指中心(deictic center)就是说者的所在地或视角(Nakazawa 2009等)。在所有的位移动词中,这类动词的语用频率*高,且语用功能呈多样性,例如汉语中的“来”和“去”既可以充当语句的核心成分,也可以充当表示位移方向和路径的趋向补语,这些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详细论述。 1.1.3 satellite:附目、附加语、卫星 这一组术语其实围绕着一个概念,就是英文的satellite,一般表示‘人造卫星’‘卫星’,也引申为‘外围组织’‘附属国’等。目前国内学界至少有三种常见的译法:“附目”“卫星”“附加语” 。之所以介绍这个术语是因为位移事件编码类型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引导学界重视表示路径、方式等信息的语言成分,这些成分在语句中不处于核心位置(因而被称作satellite),但并不表明它们不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位移编码中的satellite呢?Talmy(2000b)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假定句中有一个主动词(有的语言以动词词根形式出现),则satellite就是一种依附于主动词的附属语法范畴,如英语中的小品词、德语中的动词前缀、汉语中的动词补语等。可见,satellite相对于主动词而言,属于“附加成分”“外围成分”,它伴随着主动词出现。在借鉴学界各种译法的基础上,一是为了简洁,二是考虑到与satellite平行的其他两个术语 都被译成双音词,所以本书将satellite统一译作“附目”。 英语位移构式中常见的附目性成分有表示方向的介词、副词、小品词,如up、down、out、into、along、through等。汉语位移构式中常见的附目性成分有介词,如“从”“往”“向”“经”“沿”等;也有趋向补语,如“上”“下”“进”“出”“回”“起”“上去”“下来”“进去”“回来”等 。连动式的语言中,附目不容易确定,(2006)也指出附目这一概念不适合句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动词的语言。 1.2 研究缘起 日常生活中的位移动作总是伴随着其他动作或前、或后、或同时发生,如例(1a/c)的come and sit、go and get分别为两个并列的动词,表示两个动作前后发生,用连词and连接,但是语料中也有如例(1b/d)这样的用法,come sit、go get在英语日常会话,尤其是当代美国英语中很常见,而且不仅在口语中,小说、新闻报道中也出现come VP、go VP这样的语例。那么,[COME/GO and VP] 、[COME/GO VP]两种构式之间有何差别?[COME/GO VP]中的come/go和[COME/GO and VP]中的come/go在语义属性、句法功能上是否相同? (1)a.“Come and sit over here, nearer to me,” Sofia Petrovna said in a weak voice. b. “Emily, come sit on the potty, q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