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张建琴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24cm 页数: 257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6.9(6.9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5103514
  • 条形码:9787205103514 ; 978-7-205-1035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研究多年的一部学术著作。电影是美国建构中国形象重要的阵地,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潜藏着美国的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本书借助对美国小说家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中的中国形象傅满洲、陈查理等多层次分析,找出美国电影在塑造中国形象时形成的普遍的、稳定的、延续性的特征和程式,揭示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及其历史发展脉络。赛珍珠使大多数西方人看到了真正的大多数的中国人的生活。《大地》对于消除种族偏见和改变中国形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内容简介

本书在“异域文化作为文化‘他者’”的理论假设之上, 借鉴后殖民主义、比较文学形象学、跨文化形象学、文化研究等理论资源, 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展开研究。通过对经典电影文本的多层次分析, 找出美国电影在塑造中国形象中形成的普遍的、稳定的、延续性的特征和程式, 揭示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目录


导论

**章 “他者”视域:中国形象的文化形构与多副面孔
**节 美好正面形象:理想之国的文化想象
一、东方之国:富庶中国的想象与欲求
二、中华帝国:礼仪中国的形塑与向往
三、儒圣之道:仁政中国的崇尚与仿效
四、乡土田园:乡村中国的诗化与想望
第二节 愚蛮负面形象:鄙夷敌视的异类文化假想
一、蛮夷落后:停滞帝国的渲染与鄙视
二、专制黑暗:皇权帝国的刻画与批判
三、“黄祸恐怖”:野蛮异族的展示与恐惧
四、敌对之国:冷战阵营的敌视与对垒
五、东方威胁:中国崛起的忧虑与恐惧
第三节 平实视看的形象:同情关切的文化理解
一、困苦贫弱的形象:对中国的悲悯同情
二、韧忍奋争的形象:对中国的理解认可
三、复杂多变的形象:对中国的矛盾态度

第二章 镜像中国: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形象
**节 历史语境:美国视域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镜像中国: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形象
一、默片电影时代的中国影像初现
二、电影工业时代的中国形象形塑
三、冷战敌对时期的红色中国再造
四、开放交往时期的变革中国观注

第三章 邪恶魔影:犯罪电影中的傅满洲形象
**节 “黄祸恐慌”:傅满洲形象的历史构想
~、“黄祸论”的历史语境与华人境遇
二、“中国佬”的身份指认与文化变异
三、恐筛小说中的形象虚构与文学想象
第二节 银幕恶魔:从文学想象到电影形象的再造
一、电影对傅满洲的文化利用
二、东方主义视角下的假想敌
第三节 邪恶阴影:傅满洲形象的时空游荡
~、改头换面的恶魔形象
二、挥之不去的历史幽灵

第四章 种族寓言:侦探电影中的陈查理形象
**节 形象嬗变:陈查理形象的生产建构
一、陈查理形象的人物原型
二、从人物原型到文学虚构与想象
第二节 影像呈现:从小说到电影的形象塑造
一、原著改编的陈查理电影系列
二、编剧创作的陈查理电影系列
三、陈查理银幕形象的衍生模仿
第三节 种族寓言:陈查理的文化祛魅
一、同化的力量:少数族裔的排斥与同化
二、差异的认同:异质文化的混杂与化解
第四节 矛盾的态度:充满争议的陈查理形象

第五章 悲悯中国:电影《大地》中的中国形象
**节 中西之间:跨文化的文学创作
一、文化壁垒中作家的两难处境
二、两种文化的同情与理解
三、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中国关注
第二节 大地东方:影像中国的悲悯叙事
一、搬上银幕的小说作品
二、美国镜像中的中国“写真”
三、电影改编中的文化政治
第三节 乡土中国:中国农民的传奇塑造
一、大地之子:王龙
二、地的同构者:阿兰
第四节 异域风土:古老中国的乡村生活
一、淳朴的田园生活
二、传统的家庭秩序
三、特有的风俗习惯

第六章 结语
**节 中国形象的影响因素
一、差异背后的权力话语
二、不同背景的不同目的
三、电影媒介的形象特性
第二节 正确认识西方的中国形象
一、“他者”注视
二、文化交流

附录:主要涉及的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节选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辽宁大学国家教育论丛》:  陈查理虽然也被叫作“中国佬”,但这一形象与之前以及同一时代的中国人形象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查理被设计为来自夏威夷的华裔。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夏威夷是美国对华歧视和抗议*弱的地区,同时也是移民*集中的地区。将陈查理置于夏威夷的这种安排,使这一正面的华人男子形象容易获得更多美国人的认可。因为在当时,美国国内的排华情绪依然存在,城市恶棍傅满洲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华人险恶形象的代表性符号,此时再塑造一个正面的华人形象并试图让这一形象在社会中立住脚就变得极为不易。所以,将陈查理设计成为一个夏威夷人更符合情理。  这一谦虚正直、聪明能干、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华人形象有效地缓解了人们心中对华人的负面印象,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完全不同的华人形象。但这一形象被接受的*为重要的原因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美关系的不断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停止诋毁中国人的形象,而积极塑造友好、优秀的中国人形象,陈查理形象便是其中影响*大的一位。这一形象为扭转前一时期盛行于美国社会的“黄祸论”做出了贡献,也增加了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可信度和好感度。  小说原作者比格斯指出,“多年以来,华人歹徒角色充斥犯罪小说,但从来不曾有善于待人接物的华人出现在正义和法律的圈子里,于是我就试图创造一个这样的角色”。②他塑造的陈查理这一夏威夷华裔侦探形象,是一个转折性的角色,同之前的野蛮、无知的中国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美国社会外来族裔的模范代表,为之后更多正面的中国形象的出现和接受奠定了基础。  小说走红后,好莱坞迅速将其改编为多部电影,陈查理这一智慧、勇敢的华人侦探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银幕之上。在此之前,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绝大多数是负面的且集中在两种人之上,一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二是傅满洲一样的恶棍。陈查理银幕形象的出现,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电影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在陈查理系列电影中,陈查理侦探致力于惩治犯罪、维护法律权威、维持社会秩序,他不但没有对白人社会构成威胁,反而为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有色人种,华人形象**次成为主角,并以被肯定、被赞扬的正面角色出现在美国银幕之上。  陈查理在外貌上并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他身材矮小,体型肥胖,有一副标准的东方人的长相。无论遇到什么状况,他总能不慌不忙、神采奕奕。他总是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黑色的短发整齐地向后梳着,眉毛和胡子也经过细致的打理。外出办案时,他西装笔挺,鞋子油亮,走起路来轻快迅捷。作为黄种人,他的容貌无法改变,但他的装扮已经完全是一个西方的绅士了。  智慧超群、沉着机敏,这是一个优秀侦探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陈查理血脉之中流淌的天赋。他乐于向别人推崇中国中庸安详、知足常乐、谦逊旷达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这些总是能引起剧中人物以及西方观众的遐想:在充满硝烟、竞争、冒险的现代社会之外,还存在一个宁静从容、和谐满足的地方。陈查理智慧*重要的体现是他的陈氏妙语。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说出一两句饱含东方哲理的格言,这些朗朗上口却一语中的、含义深奥的金玉良言深受美国观众的喜爱。在影院之外,人们纷纷模仿陈查理的话语,出版有关陈查理格言的书籍,以表达对陈查理的无限喜爱。  陈查理被美国社会的接受之路同时也是其脱胎换骨式的改变之路。他对自己的种族颇有怨言却将美国文化奉为神明,因此他极力改变自身以融入白人社会。对于白人社会而言,陈查理是一个模范的少数族裔。一方面,他是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华人,他时时处处以西方人的标准行事,为白人效力,听从白人的安排。另一方面,他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侦破了各种疑难案件,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是贡献卓著的英雄。  陈查理形象的产生、推广和接受,有着明确的时代内涵。在20世纪初的美国,已经存在众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这些外来者常常不甘于被剥削、受支配的地位,不断同白人发生冲突,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对这些移民的教化和改造成为美国社会的沉重压力。除了政府颁布的政策和法案等硬性规则之外,社会需要树立遵纪守法、为白人社会贡献力量的少数族裔的榜样,来引导和影响那些躁动不安的移民,维护白人的统治。安于本分、勤劳节俭的华人便成为他们较为钟爱的族裔,而富有智慧的陈查理侦探便是华人的模范代表。  华裔作家赵健秀认为,种族主义思想包括两种情感即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那些为满足白人幻想而生活的、为证实白人强加的刻板印象而生活的那些黄种人,那些华裔美国人,都是种族主义爱的对象。陈查理这-形象身上体现出的便是典型的种族主义之爱。陈查理是-个华人,但他却千方百计地向美国社会靠拢,他期待着被社会认可,期待着得到白人的尊重,期待着能在这片土地上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华裔,而是一个被同化了的、被征服了的华裔。他的存在,不仅满足了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幻想,还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简介

  张建琴,文学博士,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现从事文艺学、跨文化形象学、国际中文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已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