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时期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研究——以诸国电影产业为参照

2.0时期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研究——以诸国电影产业为参照

作者:曹怡平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24cm 页数: 193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81.0(7.5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时期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研究——以诸国电影产业为参照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88811
  • 条形码:9787030688811 ; 978-7-03-06888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时期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研究——以诸国电影产业为参照 内容简介

本书关键词有三: 2.0、电影产业、电影政策。这些是本书主要内容的快速切入点, 2.0旨在描述中国电影产业处于升级的一种态势。这一态势涉及电影的方方面面, 为凸显研究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我们将聚焦于产业和政策两个维度。在研究方法上, 重点运用比较研究法。海外诸国的电影产业、政策往往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 它们取得过一些成功的经验, 也遭遇过一些惨痛的失败。在介绍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立足于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提取和扬弃, 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照。

2.0时期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研究——以诸国电影产业为参照 目录

目录
前言
上篇 2.0时期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
**章 英国、苏联好莱坞未建成的借鉴意义研究 3
**节 英国电影产业的建设及失败 3
第二节 苏联电影产业的建设及失败 8
第三节 中国电影产业2.0的正在进行时 12
第二章 好莱坞的产业协同与借鉴意义研究 17
**节 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妥协智慧 17
第二节 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和选择机构的内外整合力 24
第三节 中国电影产业关系2.0时期的冲突与治理 27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反渗透的借鉴意义研究 33
**节 泛欧电影的成与败 33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反渗透面临的窘境 36
第三节 中国电影市场2.0带来的挑战 43
第四章 好莱坞合拍片灵巧力的借鉴意义研究 51
**节 中美合拍片1.0放任期 51
第二节 中美合拍片1.0融合期 53
第三节 中美合拍片2.0 55
第五章 高概念电影的经验教训与借鉴意义研究 63
**节 前高概念时代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与投资 63
第二节 高概念时代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与投资 65
第三节 中国高概念电影2.0 70
第六章 B级片的创投策略与借鉴意义研究 77
**节 好莱坞B级片的利与弊 77
第二节 B级片2.0:用B+电影取代B级片 82
第七章 好莱坞落跑欧洲制片的借鉴意义研究 89
**节 默片时代的落跑制片 89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落跑制片 96
第三节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落跑制片 101
第四节 落跑中国2.0 105
第八章 英国、日本逆向渗透美国电影市场的借鉴意义研究 111
**节 英式电影产业逆向渗透1.0 111
第二节 日式电影产业逆向渗透1.5 114
第三节 万达的电影产业逆向渗透 2.0 124
下篇 2.0时期的中国电影政策研究
第九章 英法文化测试标准的借鉴意义研究 133
**节 英国文化测试标准 134
第二节 法国文化测试标准 137
第三节 文化测试标准2.0的展望 144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制片补贴的借鉴意义研究 148
**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制片补贴及缺陷 148
第二节 中国制片补贴1.0 154
第三节 中国电影制片补贴2.0的思路和对策 160
第十一章 德国联邦电影基金的成效与借鉴意义研究 162
**节 德国电影联邦基金的基本要求 163
第二节 德国文化测试标准 167
第三节 德国文化测试标准和英法文化测试标准的异同 176
第四节 联邦电影基金的成绩与局限 178
第五节 中国电影基金2.0的思路和对策 181
主要参考文献 186

展开全部

2.0时期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研究——以诸国电影产业为参照 节选

上篇 2.0时期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   **章 英国、苏联好莱坞未建成的借鉴意义研究   英国、苏联好莱坞未建成的借鉴意义研究   **节 英国电影产业的建设及失败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的电影制作中心开始加速发展。在美国电影产业的制片厂制度得以形成和巩固的20年后,英国的电影公司开始发展出类似好莱坞的制片厂,但规模要小得多。1936年,在松木制片厂(Pinewood Studios)开业时,英国的一份行业报纸这样评论道:“当人们回想起十五年前那些可怜而昏暗的棚子、仓库和小屋,众多脏兮兮的令人难受的英国摄影棚,再看到如今大胆而周详的计划使得物质困难减小到*低程度时,才有可能意识到今天的进步和机遇。”   与之相比,15年前(1921年)的好莱坞已经进入制片厂制度发展的紧要关口。1916年,阿道夫 朱克(Adolph Zukor)成立了明星-拉斯基公司(Famous Players-Lasky Corporation,该公司由朱克1912年创立的明星公司与杰西 拉斯基(Jesse Lasky)1913年创立的故事片公司合并而成),明星-拉斯基公司致力于影片生产,并通过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简称派拉蒙)发行影片。为了击破电影专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的垄断 ,朱克对20世纪前十年的“内容为王”进行了全新定义,他进行了创新性模仿,效法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经验,提升影片质量,增加影片片长,和电影专利公司展开竞争;同时,他也启动了破坏式创新,大力彰显明星的产业价值,他在片头标明主要演员的姓名,利用明星的魅力推销影片。朱克对“内容为王”的重新定义改变了制片格局,以及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要求,这导致电影专利公司的票房急剧减少。至1917年,电影专利公司*终垮台。   取得反垄断成功之后的朱克开始利用明星制来组织新的垄断,这引起了新一轮的抵制,为反抗朱克的垄断,放映商采取了反向扩张的手段,通过自制影片来摆脱对内容的依赖。为此,他们成立了“**全国放映商联合公司”(First National Exhibitors Circuit),到1919年,该公司控制了190家首轮影院,40家二轮影院,并开始从事影片的制作工作。 激烈的竞争促成了朱克向放映业的渗透。他的判断是:只有拥有大量的影院,才能控制电影行业。朱克于1919年获得昆罗埃伯银行1000万美元股票的援助。在银行资本的大力支持下,朱克展开了影院收购计划。受这一计划的影响,很多独立影院老板被迫出售影院,否则就会看到一家更新、更豪华的影院在附近拔地而起。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参与到这场影院争夺的恶战中。   当英国制片厂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可怜而萧条的库房、车库和棚屋”里拍摄电影时,美国的电影产业正在通过并购建立电影产业新秩序。制片、发行和放映越来越被少数人控制,独立公司和个人要么被排挤,要么被吞并。 到20年代中期,朱克控制的派拉蒙已经开始形成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的垂直垄断体系,借此取得了电影界的统治地位。和他同期取得统治地位的公司还包括米高梅电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简称“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简称“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影业公司(Warner Bros. Pictures,简称“华纳兄弟”)、雷电华电影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 Pictures,简称“雷电华”)、环球国际影业公司(Universal International Pictures,简称“环球”)、哥伦比亚影业公司(Columbia Pictures,简称“哥伦比亚”)、联艺电影公司(United Artist,简称“联艺”)。后面三家公司由于没有控制影院,也被称为“三小”,八家公司统称“八大”。当英国的松木制片厂于1936年开张时,好莱坞的“八大”已经成功躲过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并开启了经典好莱坞的全盛时代。   英国电影并非一开始就处于落后状态,事实上,英国电影在开创期还保持过一段时间的领先地位。*著名的百代电影公司(Pathé,简称“百代”)不仅成功控制了设备生产的专利,还在制片上实现了现代电影思想的垄断。 1906年电影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剧本的地位也获得提升。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布赖顿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乔治 阿尔伯特 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和詹姆斯 威廉逊(James Williamson)。两人建造简易的小型摄影棚,以探索日光照明的利用,他们在特技效果和剪辑技巧方面的探索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许多电影工作者。   创新性使英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但随着法国、意大利、美国和丹麦的竞争,英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受到很大威胁。另外一个影响英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来自国内市场的限制,所有的欧洲电影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欧洲市场相对较小,有限的市场格局不利于优质影片的可持续生产。优质影片的投资通常都比较高,伴随的风险比较大,依靠有限的国内市场回本获利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而作为欧洲重要竞争对手的美国,则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这让美国电影公司敢于进行革新性冒险。对于欧洲任何单一国家来说,用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高票房的模式,是难以想象的。更为重要的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容易刺激金融资本的进入。好莱坞电影产业化后,控制权旁落到华尔街之手,原因在于后者看到了好莱坞巨大的利润产出。华尔街的介入增强了好莱坞的融资能力,拍摄成本的提高增加了影片的规模效应,这些使得好莱坞获得了巨大的国际竞争优势。缺乏足够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以及金融资本对好莱坞的介入,使得英国电影制作长期滞留在手工业阶段。当电影进入工业化阶段后,它很快就趋于没落了。   上述情况加之**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国电影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次世界大战重创了欧洲的主要国家,尽管意大利在战后仍然维持了影片的生产,但已经无法恢复到1914年的强势地位。**次世界大战也撕裂了欧洲,英国和法国不希望看到德国电影产业的壮大,两个国家在封锁德国电影上达成一致,都对德国进行了长期封锁。**次世界大战有利于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免于战争影响的好莱坞不间断地发展,逐渐超越欧洲的竞争对手。为了遏制作为竞争对手的好莱坞,英国采取了两手策略,**手策略是参与了德国主导的“电影欧洲”计划,该计划得以形成,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美国拥有15 000余家电影院,制片商通过本土市场,就能获得巨大票房,进而以低价倾销获得可观的海外收益。为了制衡好莱坞,必须建立统一的欧洲市场,这一泛欧市场有助于欧洲电影的跨国销售。   统一市场的建立,为超越国别的欧洲大陆电影的制作提供了可能性。欧洲大陆电影通过合拍的方式来运作,不同国家的人才可以参与到合拍项目中,制作经费也因为合拍而得以提升,但合拍片往往很难整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缺乏必要的创新,常常因为模仿好莱坞电影而丧失独特风格,很难对观众产生普遍的吸引力。1929年,有声电影被引入欧洲后,语言障碍使得好莱坞电影的出口呈下降趋势,这激发了英国电影的制作,英国观众也希望看英语的有声电影。欧洲各国之间重新展开竞争,这彻底打破了建立欧洲电影市场的进程。   英国的另外一手策略是实行配额制。1927年,英国出台了《电影拍摄法》(Cinematograph Films Act of 1927),该法案要求发行商制作一定比例的英国影片,并且要求电影院为国产影片留出5%的放映时间。在此后的10年里,配额的比例不断增加,到1937年已达20%。该法案促成英国电影制片业的非理性繁荣,配额制催生了配额快餐电影—低廉的、几乎没有合格剧情的短片—的制作,为满足配额的要求,好莱坞主要制片厂必须购买或制作英国影片。这些快餐电影的质量非常糟糕,观众常常“用脚投票”,看完美国电影后就离开电影院。为了制止这种投机行为,英国于1937年在《电影拍摄法》(Cinematograph Films Act of 1937)中增加了质量条款,规定劳动成本低于7500英镑的电影不再有资格获得配额。与此同时,为鼓励美国明星和技术人员到英国工作,新法案放松了任何影片必须将75%的工资支付给英国公民的规定,删除了情节梗概必须由英国人撰写的条款。   国内市场和投资规模限制了兼具本国特色和国际气质影片的制作。尽管如此,亚历山大 科达(Alexandre Korda)于1932年成立伦敦影业公司(London

2.0时期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研究——以诸国电影产业为参照 作者简介

曹怡平,男,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本科)、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美学专业(博士),曾访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电影产业、政策的研究。目前就职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担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媒介政策、文化产业、电影理论、动画研究。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1世纪》《书城》《书屋》《东方》《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几十篇,数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专著2部——《从剪刀手到守夜人:美国电影审查衰变史》《与幸福有关的十堂观影课》;出版译著4部——《电影制片人融资指南》《看电影的门道》《编剧点金术:剧本写作与修改指南》《梦工厂的艺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中国电影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以美国经验为参照”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西欧电影反渗透史与借鉴意义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