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写作三论

作者:汤国铣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53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写作三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526296
  • 条形码:9787520526296 ; 978-7-5205-262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写作三论 内容简介

  1998年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了,想的是两件事:一是要痛痛快快地读几册书,好好满足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二是我们的写作理论问题多,应该下功夫去思考思考。我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边读书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书。这么干了两年,似有所得,于是从2000年起,在省内多家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一些谈中学作文教学的文章,到2003年有20来篇。对这些文章的自我感觉是观点有些“另类”,究竟这么讲行不行心头不太有底,很希望得到名家指点。于是把它们复印下来,加上此前发表的三篇,装订成一本,冒昧地寄给著名语文学者、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先生。很快收到他的来信,说“看了一部分,新见迭出,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是鼓励的话,是希望我继续干下去,所以他建议我“在此基础上写成一本自成体系的专著”。《写作三论》在这里是首次刊印。  《写作三论》分为作文教学新论、文学创作散论、论写作是对话三部分。

写作三论 目录

作文教学新论
中学作文教学随谈
对病句的征服
作文教学的方法
中学作文教学的着重点
中学生快速作文法质疑
“诚中形外”——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克服病句与学习语法——中学作文教学片谈
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作文题材——引导中学生突破写好人好事的框子
多写,是培养中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作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论阅读对发展中学生作文能力的促进作用
中学作文教学的两个失误
引导学生写什么——略谈中学作文教学的题材问题
中学作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中学作文教学与审美感知
作文:中学生成长的反映——中学作文教学谈
中学作文教学与理想教育
发现题材与培育人品——中学作文教学侧议
作文题材与价值观教育——中学作文教学一议
中学生写作文“下笔无言”的原因与对策

文学创作散论
略谈《记一辆纺车》的艺术特色
论语言的美
丽藻片谈
略论意境中的形象
意境内涵初探
生活美的发现
艺术直觉:潜意识向显意识的审美报告
略论无意识的文学创造功能
略论美感中的悲感因素
写作与气质

论写作是对话
上编 与生活对话
**章 应对“无话可说
第二章 培养健全人格(上)
第三章 培养健全人格(下)
第四章 发展智力因素
第五章 倾听生活言说
下编 与读者对话
**章 鲜明的读者意识
第二章 较好的思想内容
第三章 恰当的表达形式
展开全部

写作三论 节选

  《写作三论》:  什么是题材?这是写作学上一个有争论的概念。有人说,题材是从生活素材中选择和提炼出来的一组生活现象;有人说,题材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专门术语,写非文学作品用的是“材料”,不叫“题材”,等等。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这些说法都反映了题材的部分事实,因而都有一定道理。不过,我认为解释得比较好的还是《辞海》上的说法:题材是作品中“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它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⑤说这个解释比较好,是指它突出和强调了融合在题材中的思想感情和为此而进行的“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工作;更确切地说,我认为它好在突出和强调了题材问题上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努力。为什么突出和强调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努力就好?因为这是题材问题上*为重要的一点,也是*关键的地方,是作文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之处。  正如我们一再指出的,文章不是照抄生活;“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心里话的表达,即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所以王充说“论发胸臆”⑥,陈师道说诗文“正须胸肚中泄尔”⑦;屠隆也说:“夫文者,华也,有根焉,则性灵是也。”⑧一句话,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文章是心头发派出来的。”正因为文章来自心头,而不是抄录生活,所以几十个学生看一场球赛然后写作文,几十篇文章才各不相同;如果大家写来一模一样就不正常了。明代诗论家谢榛论诗强调“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⑨(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大家眼里都一样,但由它引起的思想感情却因人而异),就是指出写作文必须紧紧抓住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下功夫,而不是抄录外在的客观事物。所以,从本质上讲,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对象化,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再现。  但是,人们心头的思想感情是虚玄之物,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将它赤裸裸地传达于人,那样不可能达到目的。空洞地说“我很高兴”,别人不可能真切地感受到高兴的心情;空洞地表达一种思想,别人也不信服,不会接受,等于没有表达。所以思想感情不能赤裸裸地表达,而必须有所依凭,这作为依凭的东西(事实)便是题材。但这作为凭借的事物不是主观设定的,它本来就跟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在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感情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它总是由某种事实而引起,是某种事实的反应。这样,无论从哪方面看,思想感情与事实都不能分离,而这事实一旦作为思想感情的依凭而出现在写作过程中,它便成为题材了。所以,关于题材的定义,我以为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它是文章中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事实。这个定义,避免了当前写作界和语文学界关于主题的有无、主题与中心思想关系之类的争论,也避免了题材是生活事件还是材料,非文学作品涉及的是题材还是材料等问题的争论。但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这个定义更符合写作的本质规律。也就是说,其他说法跟写作的客观规律尚有不够吻合之处。如大家都比较同意的题材是指文章“写什么”的这一说法,它强调文章是写客观存在的东西——前边说的“写熟悉的生活”,“写观察到的事物”就是从这一理念产生的,这就跟“言为心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宗旨相违背了。我们说《辞海》的那个解释比较好,就因为它强调和突出了作者的主体意识、主观努力,从而使题材走出了对客观事物的抄录而与“言为心声”的写作本质比较一致。  从对题材的以上认识出发,于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关于中学生作文写什么的问题,正确的回答只能是:写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写他们熟悉的生活与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紧随而来的是,一方面,这思想感情不会凭空产生,必然与一定的事实相联系;另一方面,思想感情乃虚玄之物,必须凭借一定的事实才能得到真切的表达。于是有了题材问题,表达思想感情与题材有了不解之缘。但学生写作文仍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为了把题材写出来,正如魏巍的《谁是*可爱的人》不是为了写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烈火中抢救朝鲜小孩、和蹲防空洞的战士交谈这三个故事,而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即认识到“谁是我们*可爱的人”)一样。我们上边说的引导学生写心灵碰撞,写对事物的感情和对生活的领悟,正好符合了作文教学的这一本质规律。  ……

写作三论 作者简介

  汤国铣,教授,1938年5月生,重庆市巴南区人。1962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部队作宣传工作11年,1973年回母校中文系任写作教师至退休。读中学时开始发表文章,1976年开始学术写作,迄今发表作品约250万字,出版有《金瓶梅》(缩写)《中学作文教学论》《散文杂文创作论》《作文的奥秘》《作文奥秘续谈》等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