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孔子传

孔子传

作者:鲍鹏山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392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7.3(5.5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孔子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311050
  • 条形码:9787515311050 ; 978-7-5153-1105-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孔子传 本书特色

★ 鲍鹏山《孔子传》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本专为普通读者写的《孔子传》。尤其适合青年人阅读。 ——篇幅精当,知识正确:全书短短十几万字,却能满足读者了解孔子一生主要行迹、事迹和心迹的知识需求。简明扼要,风格平实,对孔子生平的叙述,抓大放小,重点突出,不枝不蔓,不以无聊无用的琐碎知识空耗读者时间和精力。 ——内容博约,故事生动:篇幅虽短小,内涵却广博,且立于学术根底之上,严谨至于“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文笔却深入浅出,明白如话,文气充沛,读来一气呵成。 ——思想价值:在鲍鹏山精华之作《风流去》书中,孔子是“黑暗王国的残烛”,是那个“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时代里的“痴人”; 在他“百家讲坛”*受欢迎的讲座《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他讲述的是孔子超凡入圣的道路; 这本《孔子传》,是鲍鹏山取其精华,淬炼多年研究心得而成,短小精微,为读者梳理了孔子一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生际遇,并发掘其思想深度,澄清近百年来对孔子无数的“曲解”和“误解”,阐发孔子思想之于现代意义的同时,也力求告诉读者,思想的更大价值,在于判断是非。 ★ 鲍鹏山《孔子传》还有那些看点? ——这次采用了1∕32小开本精装,极具现代气质的书装风格。全部用80克进口雅质纸印刷。书脊特别设计为开放式,为读者解决精装本阅读中翻阅不便的问题。 ——前面连续40页的彩色印刷,连载明代名臣张楷创作于1444年的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圣迹图,即古人表现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这卷长达2250厘米的超长册页,是刚刚在海外新发现的、中国zui早的《孔子圣迹图》,比原本认为的zui早圣迹图还早了53年。可以说,它是中国、韩国、日本此后流传的《孔子圣迹图》的母本。本书获du家授权,第1次披露于世。

孔子传 内容简介

鲍鹏山经典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自出版后每年加印。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优选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抢先发售定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近期新发现的、中国很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孔子传 目录

仲尼(诗一首)
《张楷孔子圣迹图》
孔子激励代代人(序)
**章 十五志于学
**节 家世渊源
不做国君
杀夫夺妻
英雄父亲
长相颇怪
第二节 艰难时世
穷孩子早当家
合葬父母
到宋国去
第三节 志存高远
昭公赐鱼
眼高手低
君子不器
敏而好学
第二章 三十而立
**节 大学之道
创办私学
大成之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成人之美
第二节 问学老子
一车两马
把智慧藏起来
学做减法
优秀更危险
老子是龙
第三节 是可忍孰不可忍
螳螂捕蝉
八佾舞于庭
国君被流放
孔子生气了
第四节
苛政猛于虎
三代人都喂了虎
满街人都没了脚
声色狗马
君臣父子
风吹草动
和谁讲道德
小个子挤走大个子
第三章 四十不惑
**节 智者不惑
土里挖出一只羊
两小儿辩日
有鬼还是没鬼
众生平等
父子相隐
以直报怨
第二节 极端是恶
杀不杀公伯寮
学不学尾生高
不要再哭了
可以要回报 曾参挨打
第三节 杏坛至乐
有朋自远方来
历史不是什么
无爱不快乐
到南河洗个澡
孔颜乐处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节 人就是天命
什么是天命
坏人也是天命
美玉待沽
阳货送来一头猪
阳货倒台了
第二节 鲁国司寇
从乡长干起
从小司空到大司寇
慎刑与无讼
好生恶杀
第三节 攘外安内
两面讨好 斗智斗勇
一个人的胜利
助理国相
拆了他的城
功败垂成
第四节 去鲁适卫
好色不好德
一步三回头
卫灵公的脸色
南子的美色
古今**绯闻
第五章 六十耳顺
**节 避人救世
一副热心肠
耳顺人有大执著 一意孤行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丧家之狗
第二节 大德容众
故国之思
不打棍子不扣帽子
忠恕之道
恕比忠更重要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第三节 圣者多情
乐山乐水
三月不知肉味
大爱大恨大悲哀
做盲人的眼睛
不掏鸟窝
第四节 仁者担当
陈蔡绝粮
好人有好报吗
做人有*高境界
君子固穷
道德不是小红花
第六章 七十从心所欲
**节 天下英才
弟子三千
向颜回同学学习
子路登堂了
子贡是个重器
自绝于日月
第二节 自由与道德
叶落归根
国事顾问
为往圣继绝学
解放自己
人生化境
第三节 千秋木铎
白发人送黑发人
呼天哭颜回
获麟绝笔
子路回不来了
泰山崩
附录
附录一 孔子时代各国形势图
附录二 孔子生平年表
附录三 孔子七十七弟子一览表
后记
展开全部

孔子传 节选

家世渊源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阴历二月四日,七十三岁的孔子病势沉重。黄昏时分,他强撑病体,拄着拐杖在门前徘徊。夕阳殷红,暮寒砭骨。他已经病了好多天了,弟子端木赐子贡从国外回来,一听说老师病了,赶紧来看望老师。 孔子一见子贡,悲欣交集。说:“赐啊,你怎么才来啊。”说完,不禁老泪纵横。 子贡是他*为亲密的弟子之一。孔子一生,*为亲密的是三个弟子:颜回、子贡、子路。可是,在孔子七十二岁的时候,忠心耿耿跟随他四十多年的子路死了;在他七十一岁的时候,他一生*为欣赏并寄予厚望的颜回死了;再往前一年,他唯一的儿子孔鲤也死在了他的前面,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早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亓(qí)官氏也先他而去了。所以,此时的他,能交代后事的,也只有子贡了。 孔子深情地对子贡说,夏、商、周三朝的贵族们死了以后,停放棺材的位置是不同的:夏代停放在东边的台阶上;周代停放在西边的台阶上;而商代,是停在正厅的两根柱子中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就坐在两根柱子中间,接受别人的祭奠。所以我告诉你,我的祖先是殷商人,你要按商代的礼仪来安葬我。 七日后,孔子逝世。 不做国君 孔子为什么说自己是殷商后裔呢? 相传,商的始祖——契,为舜帝时的司徒,掌管教化,恭敬宽厚;孔子的祖先汤,灭夏桀,建立商王朝,仁德勇武,泽被万方;其后,更有盘庚、武丁等承续契、汤遗德,使殷商王朝绵延了近六百年;纵然是到了无道至极的商纣时期,在孔子心目里,殷人中依然有三位仁者在: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纣王同母所生的兄长,因为他出生时母亲只是妾,所以不能够继承帝位。而弟弟子辛出生时,母亲已被立为正妻,所以获得立嗣而继承了帝位,就是商纣王。微子则被封为子爵。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屡次劝告,他都不听。于是,微子离他而去,隐居荒野。 箕子,纣王的叔父。也曾多次劝说纣王,纣王依然不听。箕子为求自保,就披发装疯,*终被降为奴隶。比干,也是纣王的叔父。他认为君王有过错而臣子不拼死进谏,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天下百姓,于是强行向纣王进谏。纣王大怒道:“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果真如此吗?”就将比干剖胸挖心杀害了。 孔子高度评价商朝后期的这三个贤人,不仅是他对这三人仁德的肯定和颂扬,也是他对伟大的商文化的敬意,还是他对自己祖先的隐秘的感情的流露。周武王灭商后,立纣王之子武庚为殷商贵族遗民的首领,赏赐给他一块封地,用以祭祀祖先,并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封于武庚附近,以作监视。 可是不久,武王去世,武王之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无力执政,于是成王的叔叔、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封于鲁而不赴,留在京城辅佐侄子,临时代理摄政。远在东方的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夺大权,便伙同武庚起兵造反。周公不得已带兵东征,用时三年剿灭叛乱。*后,管叔被诛,蔡叔流放,武庚也被杀。 武庚死后,考虑到微子在殷商遗民中威望极高,周公便将他封在宋,继续统领安抚殷商遗民,所以,微子是宋国的开国君主。 微子去世后,遵循商人传弟不传子的古老风俗,传位于弟弟微仲衍(孔子第十四世祖)。微仲衍又三传而至宋湣(mǐn)公(孔子第十一世祖)。宋湣公有二子:弗父何与鲋(fù)祀。湣公也传弟不传子,立弟炀公。可是鲋祀不服,杀了炀公,欲推兄长弗父何即君位。 弗父何断然拒绝。因为,一旦即位,他将面对如何处理弟弟杀掉叔叔——前任国君之事。他不想再有家人互残,血染宫廷。于是,他推掉君位,让鲋祀做国君,自己为卿。这位弗父何,正是孔子的第十世祖。从弗父何这里,孔子先世开始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杀夫夺妻 孔子三十四岁时,鲁国贵族孟僖子,在临终前告诫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要他们向孔子学习,他告诉两个儿子:孔子是圣人之后。他说:“孔丘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做国君,却让位给了宋厉公(鲋祀)。” ①能让出国君之位,所以被称为“圣人”。 紧接着,孟僖子又对孔子的第七世祖正考父大加赞誉。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孙,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国君,都被封为上卿。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可谓权倾朝野。按说这样的人会比较傲慢,至少是有些官架子。但恰恰相反,他三次受命上卿,一次比一次谦恭:**次是低头曲背;第二次是弯腰屈身;第三次几乎是匍匐在地了。走路时不仅不横行霸道,反而是靠着墙边走,不妨碍别人。他还铸鼎一尊,表示要用这鼎煮稠粥,熬稀饭,以为糊口,节俭度日。 更令人钦佩的是,正考父还可能是《诗经??商颂》的作者。据《国语??鲁语下》记载:“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后汉书??曹褒传》“考父咏殷”注:正考父“作《商颂》十二篇”。 现在的《诗经》上,《商颂》仅存五篇,其余七篇可能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亡佚了。回想孔子整理《诗经》之时,抚琴吟唱《商颂》五篇,他会如何怀想他的这位七世祖!他又会如何怀想伟大的商汤以及伟大的商族文化! 正考父有一子,叫孔父嘉(孔子第六世祖)。自弗父何至孔父嘉,共五代。按周礼规定,族人出了五服就要别立宗族。于是,孔父嘉“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孔父,字也,嘉,名也。后世以字为氏”。 就这样,以孔为姓氏的家族正式形成。 孔父嘉也连做宋穆公、殇公两朝大司马。但是,结局却非常凄惨。 孔父嘉的妻子非常美丽,为宋国太宰华父督所垂涎。据《左传??桓公元年》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宋国的太宰华父督(名督,字华父),某日在路上看见孔父嘉美丽的妻子,他的两眼当时就直了,一路看着她款款走来,又目送她足踏芳尘而去,不知不觉口水都流了出来,叹息道:“华美而艳丽啊!” 宋殇公在位十年,却打了十一场战争,弄得贵族也好,国人也罢,怨声载道。华父督乘机散布流言:“这都是大司马孔父嘉造成的!”煽动宋人仇恨孔父嘉。 *终,华父督杀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的妻子。殇公愤怒,要惩罚华父督。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殇公也杀了。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孔子第五世祖),为避家族奇祸,逃奔鲁国,孔氏就此迁居于鲁,身份也一落千丈,由公卿之家再降为上层社会的*低一级——士。 我们看看孔子家族的一路衰落: 商汤(天子)——微仲衍(诸侯)——弗父何、正考父、孔父嘉(卿大夫)——木金父(士) 从商之王族到周之诸侯,再到宋国公卿,*后降为鲁国的士,失去了世袭封地,孔子的祖先*终沦落到了必须靠俸禄生存的地步,而要俸禄就必须服务于更高一级的贵族。木金父之孙(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便是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出任臧孙氏采邑——防的邑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或村长。防在曲阜东约三十里。孔防叔的身份,就是士。 英雄父亲 孔子之父,叔梁纥(姓孔,名纥,字叔梁),曾任陬(zōu)邑宰(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尼山附近)。陬邑属于鲁国公室,陬邑宰为鲁国的正式地方官,比孔防叔的家臣地位略高。史载叔梁纥以勇力著称。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叔梁纥五十五岁。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逼阳,叔梁纥随鲁军攻城。逼阳守军故意打开城门,放进部分联军,随即落下,以图关门聚歼。危急关头,叔梁纥独自托起闸门,让已进城门的士兵及时撤离,立下了战功。 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叔梁纥六十二岁。齐国侵犯鲁国。鲁国大夫臧纥被困于防邑。乘夜,叔梁纥同臧纥的两名兄弟率领三百人突出重围,护送臧纥抵达援军营地,自己又折回防邑继续守卫。齐人目睹其骁勇,又有援军接应,便罢兵而去。从此,叔梁纥“以勇力闻于诸侯”。 六十六岁时,这位沙场勇士,壮心不已,在情场上也胜利凯旋。他赢得了一名少女的芳心,并且成功地获得对方家族的同意,娶之为妻。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个女人。这名少女名字叫颜徵在。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记载:“徵在笄年适于梁纥。”笄年即十五岁,颜徵在十五岁嫁给了叔梁纥。 已届人生暮年,叔梁纥为何还要娶一名比他足足小了五十一岁的少女为妻? 当然,他老当益壮,并且,有可能他和颜徵在之间存在着超越年龄的爱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叔梁纥正妻施氏给他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娶了一个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又是个瘸子,不能主祀。叔梁纥不甘心,他的家族不能就此人丁寥落。所以,他一定要再娶,为家族的后继有人而战。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颜徵在为叔梁纥生下一名长相颇怪,却非常健康的男孩。这个男孩不仅将延续孔氏家族,而且将塑造一个民族。 这个男孩就是孔子。 关于孔子的出生,司马迁用了一个词“野合”。他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有人认为“野合”就是野外媾合。但司马迁是非常崇敬孔子的,他不加说明地使用“野合”一词,绝不会是唐突,更不是亵渎。所以,也有许多人认为是叔梁纥与颜徵在的年龄相差太远,不符合周礼,故称“野合”。 关于“野合”的说法还有一些,如刘方炜在《孔子纪》中认为:“高禖”(即“郊禖”),是商族遗留下来,直到春秋战国时还流行的男女郊外野合的一种婚配风尚。具体而言,是在每年的仲春(周历二至三月,夏历十二月至来年一月,今公历一至二月),男女去郊外某些特定地点欢会、野合。叔梁纥和颜徵在就是在此种风俗之下,私下结合了。 这个说法非常精彩,与他认为的孔子出生于十月初时间上吻合,与现在官方认定的孔子出生于九月二十八日也接近。但是,这种“私下结合”,合不合礼呢? 其实,只要在此基础上,再往前一步,就能解释这个问题: “郊禖”不仅不是“私下结合”,反而是“受命结合”。 《周礼??地官??媒氏》云:“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为什么那时“不禁野合”,甚至要处罚不野合?这与“春祭”有关。“春祭”是在春天举行的祭天、祭祖活动,目的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男女之合与农作物的春播秋收有相似之处,于是人们把人类生殖活动与农业生产活动联系了起来。 因而,在仲春之月,春耕播种之际,“令会男女”,以乞农业丰收、国泰民安,是严肃的官方命令,而不是男女私下的“性自由”。当然,具体谁和谁结合,那就要看两人的感觉和缘分了,有自由的成分,也有爱的成分。叔梁纥是勇士,孔武有力,身材高大,这对于一个青春少女而言,有着强烈吸引力。 大约是他们结合之后,叔梁纥便正式向颜氏家族求婚。颜氏家族顺应颜徵在的意愿,答应了这门亲事。 长相颇怪 司马迁接着写道:“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叔梁纥与颜徵在到尼丘山上向神灵祷告后生孔子,叔梁纥给儿子取名为“丘”,字“仲尼”。之所以如此取名和字,原因有二: **,祷于尼丘山而得,排行老二,故名丘字仲尼。 第二,生而首上圩顶,头型酷似尼丘山,中间低,四周高。今曲阜的尼山山顶就是如此特征,司马迁可能到过尼丘山。司马贞《史记索隐》也说,孔子的头型如同“反宇”,就是屋顶反过来的样子,中间低四周高。 从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诞生了一个千古传响的名字:孔丘,孔仲尼。后来尼丘山为避孔子名讳,改称尼山(古代避讳,避名不避字,故去丘而存尼)。没有孔丘,尼丘山不必改名;没有孔丘,尼丘山也不会成名。尼丘山碰上孔夫子,幸焉,不幸焉?不幸焉,幸焉? 不论“野合”是何含义,不论孔子祖先的身份如何变迁,呱呱坠地的孔子,即将成为其整个家族链上*璀璨的一环,在中华文明史上光照千秋。 可以想象,一生好古,一生好学的孔子,当他回眸祖先的足迹,俯思祖先曾经创造的灿烂文明,仰瞻先人传递于后世的德风仁行时,他的心中必将筑起一道厚重而温馨的生命底基。我们从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自己是殷人,从他对“殷有三仁焉”的感慨,便可感受到他对自己祖先及其文化的缅怀,虽然他一生崇仰的是“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礼乐文化。 然而,与健康躯体的诞生相比,一颗伟大心灵的锤造却是艰辛而漫长的,光有辉煌的家世渊源是远远不够的。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了,葬于防(今曲阜市东约三十里)。 一个三岁的孩子,在一个十八岁的年轻母亲抚养下,又将直面多少风雨坎坷?又是如何走上了一条由凡入圣的人生路呢? 家世渊源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阴历二月四日,七十三岁的孔子病势沉重。黄昏时分,他强撑病体,拄着拐杖在门前徘徊。夕阳殷红,暮寒砭骨。他已经病了好多天了,弟子端木赐子贡从国外回来,一听说老师病了,赶紧来看望老师。 孔子一见子贡,悲欣交集。说:“赐啊,你怎么才来啊。”说完,不禁老泪纵横。 子贡是他*为亲密的弟子之一。孔子一生,*为亲密的是三个弟子:颜回、子贡、子路。可是,在孔子七十二岁的时候,忠心耿耿跟随他四十多年的子路死了;在他七十一岁的时候,他一生*为欣赏并寄予厚望的颜回死了;再往前一年,他唯一的儿子孔鲤也死在了他的前面,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早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亓(qí)官氏也先他而去了。所以,此时的他,能交代后事的,也只有子贡了。 孔子深情地对子贡说,夏、商、周三朝的贵族们死了以后,停放棺材的位置是不同的:夏代停放在东边的台阶上;周代停放在西边的台阶上;而商代,是停在正厅的两根柱子中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就坐在两根柱子中间,接受别人的祭奠。所以我告诉你,我的祖先是殷商人,你要按商代的礼仪来安葬我。 七日后,孔子逝世。 不做国君 孔子为什么说自己是殷商后裔呢? 相传,商的始祖——契,为舜帝时的司徒,掌管教化,恭敬宽厚;孔子的祖先汤,灭夏桀,建立商王朝,仁德勇武,泽被万方;其后,更有盘庚、武丁等承续契、汤遗德,使殷商王朝绵延了近六百年;纵然是到了无道至极的商纣时期,在孔子心目里,殷人中依然有三位仁者在: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纣王同母所生的兄长,因为他出生时母亲只是妾,所以不能够继承帝位。而弟弟子辛出生时,母亲已被立为正妻,所以获得立嗣而继承了帝位,就是商纣王。微子则被封为子爵。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屡次劝告,他都不听。于是,微子离他而去,隐居荒野。 箕子,纣王的叔父。也曾多次劝说纣王,纣王依然不听。箕子为求自保,就披发装疯,*终被降为奴隶。比干,也是纣王的叔父。他认为君王有过错而臣子不拼死进谏,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天下百姓,于是强行向纣王进谏。纣王大怒道:“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果真如此吗?”就将比干剖胸挖心杀害了。 孔子高度评价商朝后期的这三个贤人,不仅是他对这三人仁德的肯定和颂扬,也是他对伟大的商文化的敬意,还是他对自己祖先的隐秘的感情的流露。周武王灭商后,立纣王之子武庚为殷商贵族遗民的首领,赏赐给他一块封地,用以祭祀祖先,并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封于武庚附近,以作监视。 可是不久,武王去世,武王之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无力执政,于是成王的叔叔、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封于鲁而不赴,留在京城辅佐侄子,临时代理摄政。远在东方的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夺大权,便伙同武庚起兵造反。周公不得已带兵东征,用时三年剿灭叛乱。*后,管叔被诛,蔡叔流放,武庚也被杀。 武庚死后,考虑到微子在殷商遗民中威望极高,周公便将他封在宋,继续统领安抚殷商遗民,所以,微子是宋国的开国君主。 微子去世后,遵循商人传弟不传子的古老风俗,传位于弟弟微仲衍(孔子第十四世祖)。微仲衍又三传而至宋湣(mǐn)公(孔子第十一世祖)。宋湣公有二子:弗父何与鲋(fù)祀。湣公也传弟不传子,立弟炀公。可是鲋祀不服,杀了炀公,欲推兄长弗父何即君位。 弗父何断然拒绝。因为,一旦即位,他将面对如何处理弟弟杀掉叔叔——前任国君之事。他不想再有家人互残,血染宫廷。于是,他推掉君位,让鲋祀做国君,自己为卿。这位弗父何,正是孔子的第十世祖。从弗父何这里,孔子先世开始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杀夫夺妻 孔子三十四岁时,鲁国贵族孟僖子,在临终前告诫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要他们向孔子学习,他告诉两个儿子:孔子是圣人之后。他说:“孔丘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做国君,却让位给了宋厉公(鲋祀)。” ①能让出国君之位,所以被称为“圣人”。 紧接着,孟僖子又对孔子的第七世祖正考父大加赞誉。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孙,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国君,都被封为上卿。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可谓权倾朝野。按说这样的人会比较傲慢,至少是有些官架子。但恰恰相反,他三次受命上卿,一次比一次谦恭:**次是低头曲背;第二次是弯腰屈身;第三次几乎是匍匐在地了。走路时不仅不横行霸道,反而是靠着墙边走,不妨碍别人。他还铸鼎一尊,表示要用这鼎煮稠粥,熬稀饭,以为糊口,节俭度日。 更令人钦佩的是,正考父还可能是《诗经??商颂》的作者。据《国语??鲁语下》记载:“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后汉书??曹褒传》“考父咏殷”注:正考父“作《商颂》十二篇”。 现在的《诗经》上,《商颂》仅存五篇,其余七篇可能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亡佚了。回想孔子整理《诗经》之时,抚琴吟唱《商颂》五篇,他会如何怀想他的这位七世祖!他又会如何怀想伟大的商汤以及伟大的商族文化! 正考父有一子,叫孔父嘉(孔子第六世祖)。自弗父何至孔父嘉,共五代。按周礼规定,族人出了五服就要别立宗族。于是,孔父嘉“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孔父,字也,嘉,名也。后世以字为氏”。 就这样,以孔为姓氏的家族正式形成。 孔父嘉也连做宋穆公、殇公两朝大司马。但是,结局却非常凄惨。 孔父嘉的妻子非常美丽,为宋国太宰华父督所垂涎。据《左传??桓公元年》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宋国的太宰华父督(名督,字华父),某日在路上看见孔父嘉美丽的妻子,他的两眼当时就直了,一路看着她款款走来,又目送她足踏芳尘而去,不知不觉口水都流了出来,叹息道:“华美而艳丽啊!” 宋殇公在位十年,却打了十一场战争,弄得贵族也好,国人也罢,怨声载道。华父督乘机散布流言:“这都是大司马孔父嘉造成的!”煽动宋人仇恨孔父嘉。 *终,华父督杀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的妻子。殇公愤怒,要惩罚华父督。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殇公也杀了。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孔子第五世祖),为避家族奇祸,逃奔鲁国,孔氏就此迁居于鲁,身份也一落千丈,由公卿之家再降为上层社会的*低一级——士。 我们看看孔子家族的一路衰落: 商汤(天子)——微仲衍(诸侯)——弗父何、正考父、孔父嘉(卿大夫)——木金父(士) 从商之王族到周之诸侯,再到宋国公卿,*后降为鲁国的士,失去了世袭封地,孔子的祖先*终沦落到了必须靠俸禄生存的地步,而要俸禄就必须服务于更高一级的贵族。木金父之孙(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便是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出任臧孙氏采邑——防的邑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或村长。防在曲阜东约三十里。孔防叔的身份,就是士。 英雄父亲 孔子之父,叔梁纥(姓孔,名纥,字叔梁),曾任陬(zōu)邑宰(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尼山附近)。陬邑属于鲁国公室,陬邑宰为鲁国的正式地方官,比孔防叔的家臣地位略高。史载叔梁纥以勇力著称。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叔梁纥五十五岁。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逼阳,叔梁纥随鲁军攻城。逼阳守军故意打开城门,放进部分联军,随即落下,以图关门聚歼。危急关头,叔梁纥独自托起闸门,让已进城门的士兵及时撤离,立下了战功。 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叔梁纥六十二岁。齐国侵犯鲁国。鲁国大夫臧纥被困于防邑。乘夜,叔梁纥同臧纥的两名兄弟率领三百人突出重围,护送臧纥抵达援军营地,自己又折回防邑继续守卫。齐人目睹其骁勇,又有援军接应,便罢兵而去。从此,叔梁纥“以勇力闻于诸侯”。 六十六岁时,这位沙场勇士,壮心不已,在情场上也胜利凯旋。他赢得了一名少女的芳心,并且成功地获得对方家族的同意,娶之为妻。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个女人。这名少女名字叫颜徵在。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记载:“徵在笄年适于梁纥。”笄年即十五岁,颜徵在十五岁嫁给了叔梁纥。 已届人生暮年,叔梁纥为何还要娶一名比他足足小了五十一岁的少女为妻? 当然,他老当益壮,并且,有可能他和颜徵在之间存在着超越年龄的爱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叔梁纥正妻施氏给他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娶了一个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又是个瘸子,不能主祀。叔梁纥不甘心,他的家族不能就此人丁寥落。所以,他一定要再娶,为家族的后继有人而战。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颜徵在为叔梁纥生下一名长相颇怪,却非常健康的男孩。这个男孩不仅将延续孔氏家族,而且将塑造一个民族。 这个男孩就是孔子。 关于孔子的出生,司马迁用了一个词“野合”。他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有人认为“野合”就是野外媾合。但司马迁是非常崇敬孔子的,他不加说明地使用“野合”一词,绝不会是唐突,更不是亵渎。所以,也有许多人认为是叔梁纥与颜徵在的年龄相差太远,不符合周礼,故称“野合”。 关于“野合”的说法还有一些,如刘方炜在《孔子纪》中认为:“高禖”(即“郊禖”),是商族遗留下来,直到春秋战国时还流行的男女郊外野合的一种婚配风尚。具体而言,是在每年的仲春(周历二至三月,夏历十二月至来年一月,今公历一至二月),男女去郊外某些特定地点欢会、野合。叔梁纥和颜徵在就是在此种风俗之下,私下结合了。 这个说法非常精彩,与他认为的孔子出生于十月初时间上吻合,与现在官方认定的孔子出生于九月二十八日也接近。但是,这种“私下结合”,合不合礼呢? 其实,只要在此基础上,再往前一步,就能解释这个问题: “郊禖”不仅不是“私下结合”,反而是“受命结合”。 《周礼??地官??媒氏》云:“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为什么那时“不禁野合”,甚至要处罚不野合?这与“春祭”有关。“春祭”是在春天举行的祭天、祭祖活动,目的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男女之合与农作物的春播秋收有相似之处,于是人们把人类生殖活动与农业生产活动联系了起来。 因而,在仲春之月,春耕播种之际,“令会男女”,以乞农业丰收、国泰民安,是严肃的官方命令,而不是男女私下的“性自由”。当然,具体谁和谁结合,那就要看两人的感觉和缘分了,有自由的成分,也有爱的成分。叔梁纥是勇士,孔武有力,身材高大,这对于一个青春少女而言,有着强烈吸引力。 大约是他们结合之后,叔梁纥便正式向颜氏家族求婚。颜氏家族顺应颜徵在的意愿,答应了这门亲事。

孔子传 作者简介

鲍鹏山 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副主席。2015-2016年曲阜祭孔大典中央电视台直播间特邀解说嘉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新说》《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专栏作家。出版著作三十余部,代表作有《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孔子原来》《江湖不远》《鲍鹏山新批》《中国人的心灵》《白居易与》《导读》《先秦诸子八大家》《教育六问》、诗集《致命倾诉》等。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各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风流去》《中国人的心灵》等被列入全国重点高中历史与语文课外必读书。2013年创办公益浦江学堂,2014年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