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作者:陈旭光著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24cm 页数: 15,422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61.4(6.2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6051273
  • 条形码:9787106051273 ; 978-7-106-05127-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本书特色

★新时代的电影工业美学之于重工业电影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价值,既要秉持工匠精神和创意理念,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业流程达成“类型”与“作者”的有机统一,也要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滋养下汲取灵感,用精良的制作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在捕捉“真、善、美”的同时生动诠释具象化的“中国梦”。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 ★构建电影工业美学,实质上是通过工业化的手段来为电影构建起一种被观众所接受的美学目标,这种目标涵盖艺术层面和技术层面。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电影工业美学希冀调和电影工业与电影美学之间的张力,旨在对“电影是什么”的“元”问题和“本体”概念连续发问,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理论层面的顶层设计,体现了电影学人面对喧嚣的电影发生机制和隐蔽的电影历史秩序所展现出的一种理论品格。 ——向勇(北京大学教授) ★“电影工业美学”概念已引起国内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主张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学理与现实的双重必然性,技术美学是其理论依据,它意味着只有紧扣影视技术、工业化管理的生产体系产生出的美学想象、发展态势与社会功能,才具有自己的学术价值。 ——陈林侠(中山大学教授)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提出,成为回应新时代电影实践、建设“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理论举措,也是40年来中国电影界对“电影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重新思考。“电影工业美学”从“功能本体论”层面出发所论较多,进一步祛魅“艺术电影”及“电影作者”,为“商业电影”及电影的工业性/商业性正名。 ——杨世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电影工业美学是尊重受众的美学,强调功能的美学,是对电影工业的升格。电影工业美学是对电影工业在美学意义上的一种品质提升,是对电影工业的一种超出,体现对艺术生产的一种敬意和情怀。它既是平均的,同时也是鼓励天才的。 ——徐洲赤(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梳理电影工业美学的历史脉络、理论资源与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与电影创作生产现实, 以超越艺术性/商业性、艺术创作/工业生产等“二元对立”的态度剖析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内涵, 阐释电影工业美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建构可能性, 及其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关系等学术前沿问题。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目录

代序 批评历程与文化立场:走向一种“电影工业美学”
导论一 “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思辨与体系建构
导论二 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缘起与学术综述

**章 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资源
**节 电影工业美学与“中层理论”
第二节 电影工业美学与大众文化理论
第三节 电影工业美学与技术美学、工业美学

第二章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观念变革、理论阐释与体系建构
**节 电影工业美学的观念历程与观念革新
第二节 想象力消费与电影工业美学建构
第三节 “空间生产”与电影工业美学建构
第四节 电影工业美学的体系建构

第三章 电影工业美学与主体创作之维
**节 作为“电影工业美学”建构主体的网生代或新力量导演
第二节 主体的转向与重新定位:新力量导演的三种“生存”
第三节 新力量导演的“电影工业美学”建构与表征
第四节 电影工业美学与“作者性”的冲突与张力

第四章 电影工业美学的产业链研究(之一)
**节 电影工业美学与创意生产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电影工业美学剧作生产之维思考
第三节 电影工业美学制片管理之维研究

第五章 电影工业美学的产业链研究(之二)
**节 电影工业美学之营销研究
第二节 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品牌战略
第三节 电影工业美学受众之维研究

第六章 电影工业美学与中国电影学派
**节 电影工业美学与传统文化资源
第二节 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思考
第三节 电影工业美学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学理关系

第七章 电影工业美学的批评维度与评价体系
**节 时代之变与艺术批评格局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态势与新变
第三节 电影工业美学呼唤电影批评的多元开放评价体系

第八章 电影工业美学的批评实践与个案分析
**节 中国新主流电影大片与电影工业美学建构
第二节 中国科幻电影与电影工业美学
第三节 中国电影的类型探索与电影工业美学

跋一 文化研究、创意批评与电影工业美学建构
跋二 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文化批评的转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电影工业美学”相关学术论文目录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节选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1.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电影艺术观念  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即重建人的主体性,呼唤失落已久的人道主义精神。此时整个电影界开始努力探寻电影艺术特性,呼吁现实主义美学“复归”,试图以一种世俗化的创作倾向寻求人的主体性表达,促使个体与艺术自觉走向觉醒。这一阶段的“第四代导演”首开电影实践之先河,在作品中塑造人性真、善、美,弘扬自由、个性、民主等精神诉求,寻求“人的觉醒”。与“文革”样板戏中的英雄主义叙事不同,“第四代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批质朴坚忍的小人物,并将其塑造成80年代启蒙思潮所推崇的“大写的人”——世俗与精神、理性与情感共存的个体。滕文骥在电影《苏醒》(1981)中,通过批判“极左”政治对个体造成的精神伤害和情感创伤,成为个体自我意识“苏醒”之隐喻。同时,“第四代导演”的影片中大量采用了**人称的自知视角和部分限知叙事,如《小街》(1981)、《青春祭》(1985)等电影都是以画外音的方式建构回忆性的叙事,叙事者“我”自由出入于历史和现实之间,表达“我”对历史和现实的主观感受与感性思考,同样凸显着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阶段人道主义精神下人的主体性的重新建立,表明中国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开始向现实主义回归。  2.“语言意识”自觉与电影形式本体观念  告别“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论观念,回归文艺本体,是新时期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另一重要目标。方兴未艾的电影创作,离不开电影理论观念的先行。这一阶段围绕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关系,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艺术观念,在电影理论界与创作界展开了热烈的理论争鸣与创作实践。1979年,白景晟的《丢掉戏剧的拐杖》与钟惦棐的《戏剧与电影“离婚”》两篇文章,挑战着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戏剧化”电影观,呼吁发掘电影本身的艺术潜能。同年,张暖忻、李陀发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鲜明地指出要更新中国的电影观念,回归电影艺术的本体,强调要保持电影语言的不断更新,突破以往既定电影叙事方式、镜头运动及造型方法,开创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现代电影语言。“回归电影本体”这一具有开拓精神的美学宣言一经发出,便迅速在实践中得到了回应。“第四代导演”早期的电影热衷于形式技巧上的探索,但其突破主要体现在电影的叙事结构层面。“第五代导演”则延续了对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探索,使得“空间性”成为“第五代导演”早期作品的重要特征,在视觉造型美学上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显见于《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黑炮事件》《猎场札撒》(1984)等“第五代”早期电影作品之中,电影对空间性的强调使之与作为时间艺术的文学及需要在时间进程中建构冲突的戏剧性进一步拉开了距离,从而强调了“电影作为电影”的本体属性,真正实现了由“第四代”电影人所提出的“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掀起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新浪潮”。  3.视觉造型意识觉醒与电影文化观念  “第五代导演”延续了“第四代”对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探索,以“空间性”为重要特征,强调了“电影作为电影”的本体属性,并在视觉造型美学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第五代导演”以强大的主体情绪和理性精神,将严肃的历史反思寓于有意味的形式语言之中,使其作品中视觉造型美学具有典型的象征和寓言意味。陈凯歌在拍摄《黄土地》时提出,“我们一定要用变革了的语言,讲述起初的历史”,一语点明了“第五代”创作的两大特征:电影语言革新与民族历史反思。《黄土地》中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黄土高原,摄影机镜头对其长久地静观和凝视,传达出古老中国沉重而凝滞的历史进程;《红高梁》中一望无际的高梁地和喧哗在陕北大地的信天游、酒神文化,无一不表现出寓于传统文化中的寻根元素。“第五代导演”看似十分重视外在影像造型,其内在表达的却是对传统文化与民族人性的不断反思。  “第五代导演”在不断剖析人性、解构历史的文化自觉中,结合自身社会文化语境,形成了具有启蒙精神意味的电影文化意识。在他们眼中,电影承担着对历史与文化进行反思的责任,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反思的电影观念之下,理论界的文化批评格局逐渐兴盛,开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交织当中为中国电影实践汲取文化资源,剖析民族心理,开启了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互为观照的时代对话。相应地表现在电影批评上也是此间电影文化批评的兴盛。  ……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 作者简介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教影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会长等。  主要致力于艺术理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产业或工业的研究。著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影像当代中国》《华语电影大片研究》《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现代卷》《当代中国电影创意研究》《新世纪华语电影研究》《艺术的本体与维度》《世界电影史》(译)等。主编“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文丛”、《新世纪新美学新转向——“电影工业美学”争鸣集》、“中国电影、电视剧年度蓝皮书”等。  主持国家社科及省部级项目“中国电影创意研究”、“中国电影大片研究:创作、营销与文化”、“中国电影质量提升与新力量导演研究”、“互联网时代电影批评研究”、“电影工业美学研究”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文联、广电总局、北京市等科研奖十余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