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

作者:丁湘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169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5(4.3折) 定价  ¥2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5159208
  • 条形码:9787105159208 ; 978-7-105-1592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幼儿家庭养育文化,是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对待幼儿家庭养育问题的一整套观念、风俗习惯、价值标准以及行为方式等。每个民族因其生存环境、历史发展、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的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幼儿家庭养育文化内涵。  纳西族摩梭人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族群。特殊的走访婚姻和母系家庭结构,使他们形成了具有浓郁族群特色的幼儿家庭养育文化。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主要通过对摩梭人家庭养育理念、幼儿养育习俗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探讨摩梭人幼儿家庭养育文化的深层内涵、变迁及其对本族群社会发展的影响。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摩梭人传统的家庭养育理念
**节 幼儿家庭养育的价值和目标
第二节 有关养育的期望和教养观

第二章 摩梭幼儿的保育
**节 优育习俗
第二节 从胎儿开始的保育

第三章 摩梭幼儿的家庭教养
**节 幼儿的家庭劳动和游戏活动
第二节 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文学熏陶

第四章 摩梭人婚姻家庭在幼儿发展中的影响
**节 阿夏婚姻的影响
第二节 母系家庭的影响

余论:启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对摩梭婴幼儿的智力测验
后记
展开全部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 节选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  **节 幼儿的家庭劳动和游戏活动  一、幼儿的家庭劳动  幼儿生活、劳动、技能的社会化即指幼儿获得与生活、劳动(谋生手段)有关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劳动活动是幼儿家庭教育的必要活动,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阶梯。开展幼儿家庭劳动,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其双手、大脑的发育。  永宁摩梭人以热爱劳动、勤俭朴实为美德,他们非常重视通过家庭劳动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摩梭幼儿的家庭劳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如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脸、自己如厕等。如用筷子吃饭,摩梭母亲一般会在孩子两岁左右就开始教他们学习使用筷子自己吃饭,而孩子的小手则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在家庭中,摩梭母亲的类似做法反映了她们既疼爱孩子但又不娇溺他们的养育特点,这种首先要求孩子尽早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养育方式无疑是符合幼儿教育理论的,也是有利于摩梭幼儿成长的。  二是为家庭服务。摩梭人的农家小孩一般长到五六岁时,母舅就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要求他们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饭前分发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扫地,牵牛拉马、割草放猪、带弟妹、与大人一起摘菜,等等。希望通过这些小事情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培养生活技能的教育。  就摩梭人而言,因为母亲要参加劳动,婴儿满月后即由祖母照料。待小孩子会走路以后,就在祖母身边玩耍,大人们会在从事碎土、收割、打场等劳作时,带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一边游戏玩耍,一边观摩学习。比如,由于摩梭人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犁地主要是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生产技术。所以,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犁地好手,舅舅们往往会专门为幼儿们砍制一架具有家用犁功能的小木犁,让他们一起玩犁地的游戏。玩耍时,幼儿会学着成年人犁地的样子,一人在前学着牛拉犁,一人在中间按压犁辕,一人在后扶着小犁前进。这种游戏既是儿童们对大人劳动技能的模仿,也是对他们将来正式参加生产的一种技能训练。儿童自4岁起,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加强,已不满足于只和老祖母待在家里,喜欢和大人或小伙伴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玩耍。男孩一般是跟随舅舅或哥哥放牛、下田,一边学习农业劳动知识,一边游戏,了解认识家乡的山川河流,辨别方向和气候的变化规律,懂得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山地和水田,熟悉马、牛的生活习性等。女孩则喜欢和祖母、母亲在一起学做家务活,诸如喂养家禽、洗衣服、生火做饭、哄小弟妹等。到五六岁以后,才开始由祖母、妈妈、舅舅对小孩子进行正式的劳动教育。这时,举凡成人所必须承担的诸如采集、耕地、饲养家畜家禽、纺织、管家等工作,都是儿童所必学的。小孩可以尾随大人出门劳动,模仿大人的样子,到山脚拾柴、背柴,到河边辨认、采集野菜、山菌,摘菱角、拾野鸭蛋等。当大人上山狩猎时,儿童往往跟随舅舅学习辨认雪地或草地上的动物足迹,从中判断动物的种类、大小和去向。平时,舅舅还会耐心教男孩们下地弩、设套索、挖陷阱、驯育猎狗等。捕鱼时,舅舅也带上甥男,教他们逐渐熟悉并学划独木舟、撒网、钓鱼和用叉叉鱼等。在孩子眼中,这些似乎是以游戏方式参与的生产劳动在摩梭家庭的儿童教育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从上山采蘑菇、采花椒到下河沟里捉小鱼小虾,从打猪草到看放牛马,都是六七岁儿童的必修课程。  在永宁摩梭社会中,母亲作为家庭的主心骨,在家庭内享有崇高的威望,是孩子主要的教养者。母亲对家族内的所有子女虽不分彼此、一视同仁,但往往对女孩子负有主要的教育责任。她们手把手地教女孩学习理麻、纺纱、织布等技术,缝制麻布娃娃让女孩子背着学带孩子,当然也教男孩学习砍柴、骑木马等技能。而教育男孩的责任则主要由舅舅承担,甥男们大都是由舅舅教会有关男人应掌握的各种生产技术的。比如舅舅赶马外出时,只要有条件,就把甥男带上,一是让甥男当小助手,二是教甥男认路。当他们爬上山垭口时,舅舅会一边往象征路标的石堆上放石块或树枝,一边向甥男讲述如何分路,每条路通向何方,甥男也会按照舅舅的办法,往石堆上丢一块石头或树枝,以加深对该地的印象,提高辨认能力。  ……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婴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丁湘,回族,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先后就读于河北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政教专业、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中国教学思想史专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获哲学学士、教育学硕士、法学博士,长年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婴幼儿家庭教育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