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

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

作者:夏欣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4-01
开本: 24cm 页数: 278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3.1(5.7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146753
  • 条形码:9787513146753 ; 978-7-5131-467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以54位“教育界别之外的知名学者”为采访对象的人物访谈,访谈内容以阐述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为主题。其中的48篇曾刊载于2002年《光明日报》的“名流看教育”专栏中。 受访者为20世纪90年代较受关注的知名人士,界别包括物理学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舞蹈艺术家、戏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作曲家、文艺理论家、画家、外交官、企业家等。因为当时他们站在各自学科、行业的前沿,有引领、开拓的*高度;他们多有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的个人积累,善于辨别比较,鉴往知来;他们的教育背景丰富,其个人求学求知的经历本身,几乎就是成功教育的蓝本。 位置和角度决定了视野和思想。由于是“教育界别之外的知名学者”谈教育,他们处在不同的领域,与教育多多少少拉开了一段距离,变换了角度、方位看问题,会有不同的视野,突破思维定势,对教育的理解和见解可能更为独到和深刻。虽然言来语去当中,一些印象和思想并不成体系,甚至有些凌乱,却有大视野、多视角,恰能以近知远,以一知万。

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以54位“教育界别之外的知名学者”为采访对象的人物访谈, 访谈内容以阐述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为主题。其中的48篇曾刊载于2002年《光明日报》的“名流看教育”专栏中。受访者为20世纪90年代较受关注的知名人士, 界别包括物理学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舞蹈艺术家、戏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作曲家、文艺理论家、画家、外交官、企业家等。

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 目录

王大珩: 操行之重.................................................1 启功: 拿什么“范示群伦”.........................................5 李政道: “一对一”模式不能省.....................................9 费孝通: 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更关心什么..............................13 厉以宁: “利润”与非营利性不矛盾................................17 杨乐: 学通数学不是靠大量演练....................................20 宋健: 谁来培养优质劳动力........................................23 资华筠: 学会拥抱学习化社会......................................27 英若诚: 学非所用又如何..........................................31 王绶琯: 科学家要把好苗子带进科学圈..............................34 文怀沙: “继往”才能“开来”....................................40 王立平: 把“美味”和“营养”卷起来..............................45 艾丰: 教育改革的依据*终在社会用户..............................49 谢冕: 大学应保持一方清静........................................55 陈佳洱: 科学立志在启蒙..........................................59 朱邦造: 什么决定你是否“很国际”................................63 柳传志: 我*看重“归纳总结能力”................................68 任继愈: 重学“史”与强“立志”..................................74 秦文君: *好的教育是提升对善的向往..............................79 朱学勤: 垂裳而治 让大学安静下来................................83 刘光鼎: 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重要..................................88 钱伟长: 办大学要“拆掉四堵墙”..................................92 魏明伦: 独立思考 独家发现 独特表达............................96 赵宋光: 教改的动力与范式........................................101附: 教学岂能一成不变..........................................106 李燕: 人文素质教育不简单......................................109 谢晋: 光坐在教室里成不了才....................................113 冯小宁: 历史教学缺了什么......................................117 敬一丹: 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是大事....................121 何振梁: 体育要强调“育”的功能................................125 黄苗子: 好的教育应立足中国面向世界............................131 王选: 远见和洞察力与读书、实践、思考..........................135 陈祖芬: *基本的教育是劳动观..................................142 滕矢初: 没有什么比身心健康更重要..............................146 朱丽兰: 要有牵动体系结构的改革力度............................151 温世仁: 西部教育要立足“留才在乡”............................158 崔永元: 我对教育就是个着急....................................163 余秋雨: 要重现文科的魅力......................................171 杜祖贻: 现代化不是盲目西化....................................178 黄宗英: 人之初 自有梦........................................182 柳松柏: 给孩子们一个诗化教育背景..............................187 袁隆平: “全才”未必都豪杰....................................191 胡亚美: 还是应当把“劳”写进教育方针..........................195 徐匡迪: 今天怎样做教师........................................199 王明达: 各类教育之间应有立体交叉通道..........................204 闵维方: 办教育要讲成本补偿....................................207 刘吉: 教育不能搞标准化........................................212 周国平: 教育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219 陈竺: 科学伦理应成为理科生必修课..............................223 冯骥才: 人文教育靠熏陶........................................227 张金哲: 要做 敢做 能做......................................231 全如瑊: 一所大学精神气质的至深影响............................240 张志中: 保护初心——那种发乎内心的喜欢........................249 王渝生: 科技馆是真正有效的教育资源............................255 朱永新: 用校园阅读改造和改良教育..............................263 原版后记......................................................274 附录: «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书评散点透视——看教育庐山面目.......................... 程方平277
展开全部

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 相关资料

散点透视——看教育庐山面目 程方平 “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教育界人士的意见固然重要,却也不妨跨界听听 其他名流在这方面的心得。” 近些年谈教育的书越来越多了,这是因为教育不仅与各行各业的兴旺发展有关,也与千家万户和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的时候,我国“科教兴国” 大业的实现才会有希望、有基础。前两天,偶然看到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由著名记者夏欣撰写的《教育中国》 一书,再一次强化了这种感觉。 《教育中国》 一书收录了作者在近一年的时间内采写的各界名流针对教育 问题的访谈文章约50篇,话题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知名人物虽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却都是广为社会关注的成功者,也是对教育十分关爱的热心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接受的教育虽各有不同,但所受的教育应该说都是适合其个体发展的成功样本,这不仅再次印证了“因材施教” 和“教亦多途” 的思想,也为读者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采访和切入问题之前,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这反映了一个资深记者的深度思考和成熟的采访经验,使问答双方对教育的思考交融着对人类真切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以及对现实教育改革的开明理性与坦荡襟怀。在整理和加工的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将理论的严密与口语化的表述相结合。使其笔下文章颇有现场感和亲和力,读时如同直接与名家交谈,这使得访谈记述不光逻辑清晰、内容新颖,而且还十分生动、感性,如果说,谈话过程是思想碰撞、火花闪烁的过程,那么整理后的文章则是作者在掌握一手素材的基础上所做的又一次严谨的再创作,使这部作品较好地兼顾了教育的专业性和大众的阅读趣味两个方面。 作者把访谈的对象锁定在教育界之外的知名人士身上,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如她在“后记” 中所说的: “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教育界人士的意见固然重要, 却也不妨跨界听听其他名流在这方面的心得。因为他们常站在学科、行业的前沿,有引领、开拓的*高度;他们多有融汇古今、学贯中西的个人积累,善于辨别比较,鉴往知来;他们的教育背景丰富,其个人求学求知的经历本身,几乎就是成功教育的蓝本。” 纵览《教育中国》,能感受到作者立意的思想高度、历史高度和新的时代高度。这是作者谈学论教的智慧源泉,也是其选择访谈对象的主要标准。在访谈人文学科的著名学者时,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作为一名记者,作者尽管熟悉和了解教育,但毕竟不同于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线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而正是由于这种“在与不在” 的特殊视角,作者回避了许多教育圈内的惯用术语、惯用思路和惯用理念,巧妙地避开了教育圈内的许多“久议不决”“空洞无物”的议论,在提问中独辟蹊径,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书中涉及的虽说都是较为重大和严肃的话题,但读起来却感觉晓畅、好看,并无其他多数教育理论著作的刻板和俗套,颇能引发读者感慨和思索。应该说,作者访谈的写法是别致的、多角度的和独具匠心的,像欣赏一幅传统的山水画一样,在多层面、多角度的散点透视中,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庐山面目”。 作者通过名家谈教育的现身说法和看似随意却充满智慧的对话,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教育著述的文体样式,熔理性、感性于一炉,用多学科和多层次的视角聚焦教育问题,寓深刻的哲理于独特生动的个案和突破常规的妙思之中,使该书成为研究当今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独特的思想集。可以让今天的教育官员、校长、教师、家长都能开卷有益;也可以使那些习惯于某种研究套路和操作模式的“专家”得到更多看似外行或“另类”,但却是非常有益的滋养。 (刊载于2002 年11月21 日《光明日报》。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观——学者跨界看教育 作者简介

夏欣: 1956年生于北京。在中关村小学接受教育启蒙,在人大附中读初、高中。在北京海淀区温泉乡插队落户。1978年初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2年入职光明日报社。 高级记者、二级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