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15-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气候变化绿皮书-2015版-内赠数据库体验卡

2015-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气候变化绿皮书-2015版-内赠数据库体验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0.6(7.2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15-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气候变化绿皮书-2015版-内赠数据库体验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782774
  • 条形码:9787509782774 ; 978-7-5097-827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15-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气候变化绿皮书-2015版-内赠数据库体验卡 本书特色

本书以“巴黎的新希望与新起点”为主题,特邀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以独到的视角进行分析,内容涉及国际气候谈判形势与进展、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研究的一些**动态和热点问题。

2015-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气候变化绿皮书-2015版-内赠数据库体验卡 内容简介

本书以“巴黎的新希望与新起点”为主题,特邀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以独到的视角进行分析,内容涉及国际气候谈判形势与进展、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研究的一些*新动态和热点问题。

2015-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气候变化绿皮书-2015版-内赠数据库体验卡 目录

ⅰ 总报告1 通往巴黎:国际责任体系的变与不变【总报告编写组】/001  一 变化的世界格局/002  二 责任体系未发生根本改变/008  三 协同构建公平高效的国际合作机制/016ⅱ 国际气候谈判进程2 巴黎气候大会  ——迈向新时期国际气候治理的新起点【郑国光 巢清尘 张永香】/0243 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对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影响【高 翔 邓梁春】/0344 巴黎协议适应和损失损害议题的谈判进展及展望【陈敏鹏 李玉娥】/0555 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意义及对国际谈判的影响【张晓华 祁 悦】/0696 世界减灾行动与应对气候变化【宋连春 董思言 翟建青 姜 彤】/0817 欧洲适应气候变化十年(2005~2014)  —— 欧盟circle项目信息对我国适应研究的启示【姜 彤 曹丽格 翟建青 李修仓】/0938 “气盟”的运行机制与综合影响分析【刘 哲 王 敏】/1059 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安全的影响【于宏源】/11710 2015年后发展议程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陈 迎】/131ⅲ 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11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  ——上海市的实践与探索【陈振林 吴 蔚 田 展 郑 艳】/14512 2014年全球*暖年气候监测及其可能成因研究【周 兵 聂 羽 王朋岭】/15913 “apec蓝”对中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启示【朱 蓉】/17214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现状与展望【熊 灵 齐绍洲】/18715 灾害风险预警与中国的实践【矫梅燕 翟建青 张 迪 姜 彤】/202ⅳ 研究专论16 地球工程研究综述【翁维力】/21317 内蒙古西部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与展望【董恒宇 赵 吉】/22618 蓝碳研究进展与中国蓝碳计划  【焦念志 骆永明 周云轩 张 锐 章海波 张永雨 刘纪化】/23819 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  ——美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经验和启示【郑 艳】/24920 中国暴雨洪涝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王艳君 苏布达 李修仓】/26021 气候承载力评估的意义及基本方法【於 琍 卢燕宇 黄 玮 徐雨晴】/26822 我国页岩气绿色开发的监管体系建设探讨【冯相昭 田春秀】/281ⅴ 附录23 世界各国与中国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朱守先】/29224 全球气候灾害历史统计【李修仓 张飞跃 王安乾】/31325 中国气候灾害历史统计【李修仓 张飞跃 王安乾】/32026 缩略词【胡国权 白 帆】/334英文摘要及关键词(g1-g22)/340
展开全部

2015-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气候变化绿皮书-2015版-内赠数据库体验卡 作者简介

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郑国光,男,汉族,1959年11月生,江苏省涟水人。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南京气象学院大气探测专业学士学位。1984年获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历任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新疆气象业务中心副主任(1990年至1995年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1994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任中国气象局总体规划设计室主任助理,副主任,获研究员任职资格。1997年任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1998年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司长。1999年任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7年4月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理事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巢清尘,女,1966年3月生,籍贯江苏。中国气象局国家气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海洋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委员会委员等。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写专家组副组长、“十三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规划专家组副组长。长期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中国城市与环境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负责人。研究领域为海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政策。发表核心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气候变化方面专著多部。 陈迎,女,1969年4月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室联合党支部书记。1987-1997年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2005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2005年因院学科调整需要转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2010年8月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室联合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全球环境治理,气候变化、能源与经济发展政策等。2009年,受中国政府推荐,光荣入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 胡国权,男,博士,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项目十多项,参与编写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潘家华,男,1957年6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UNDP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社会经济评估工作组(荷兰)高级经济学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2010年)讲解《关于实现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思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能源与气候政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