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作者:邓齐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2.3(4.9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84042
  • 条形码:9787500484042 ; 978-7-5004-8404-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本书特色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20世纪中国史剧创作和理论发展几个主要阶段进行详尽考察的基础上,研究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跌宕起伏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权力争斗,史剧争取文体独立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史诗意的复杂过程,发现支撑史剧艺术追求理想信念的核心观念是中国现代启蒙精神,它引导着史剧始终坚持运用历史理性批判精神看待历史,努力发掘古老历史中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历史诗意,从而曲折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独特的心理和情感。研究20世纪中国史剧创作实绩和理论成果,证实了史剧创作的基本规律不是戏剧历史化,而是历史戏剧化。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一、史剧创作的基本规律是历史戏剧化,目的在于追求历史诗意。
二、历史戏剧化的关键是创作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精神的现代性是保证历史剧现代性的前提。
三、历史理性批判精神是20世纪中国史剧现代性发展的内在精神。20年代的翻案风、40年代的爱国民主精神和80年代以来传神史剧对历史诗意的感悟,史剧内在的现代精神贯穿始终。
四、现代史剧现代性的发展是在与反现代性的较量中艰难地推进的。历史剧创作原则的反现代性,是历史剧创作主体精神被意识形态政治功利话语所置换、颠覆的结果。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目录

引言
**章 20世纪中国史剧的主体精神
一 现代启蒙与历史理性批判精神
二 历史主义与反历史主义
三 历史戏剧化与戏剧历史化
四 20世纪中国史剧的现代性
第二章 “翻案”:使死者复生
一 五四启蒙与历史理性批判精神
二 人性化解读历史与理解古人
三 翻案史剧的文体审美定位
四 翻案史剧的心理分析技巧
第三章 “鞭尸”:审视民族精神
一 历史戏剧化:“求真”与“求似”
二 新启蒙运动与爱国民主意识
三 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层发掘
四 反抗独裁、专制的民主主义精神
第四章 “传神”:感悟历史诗意
一 独立文体审美特征的恢复
二 主体意识的觉醒
三 传神史剧理论
四 感悟历史诗意
第五章 “歧途”:戏剧历史化的迷误
一 主体精神的丧失
二 历史真实与诗意真实的迷误
三 对现代意识的消解与颠覆
四 “中国化”的反现代性倾向
结语 历史戏剧化
一 史剧的意识形态化
二 诗化历史
三 20世纪中国史剧创作规律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节选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在对20世纪中国史剧创作和理论发展几个主要阶段进行详尽考察的基础上,研究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跌宕起伏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权力争斗,史剧争取文体独立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史诗意的复杂过程,发现支撑史剧艺术追求理想信念的核心观念是中国现代启蒙精神,它引导着史剧始终坚持运用历史理性批判精神看待历史,努力发掘古老历史中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历史诗意,从而曲折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独特的心理和情感。研究20世纪中国史剧创作实绩和理论成果,证实了史剧创作的基本规律不是戏剧历史化,而是历史戏剧化。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史剧创作的基本规律是历史戏剧化,目的在于追求历史诗意。二、历史戏剧化的关键是创作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精神的现代性是保证历史剧现代性的前提。三、历史理性批判精神是20世纪中国史剧现代性发展的内在精神。20年代的翻案风、40年代的爱国民主精神和80年代以来传神史剧对历史诗意的感悟,史剧内在的现代精神贯穿始终。四、现代史剧现代性的发展是在与反现代性的较量中艰难地推进的。历史剧创作原则的反现代性,是历史剧创作主体精神被意识形态政治功利话语所置换、颠覆的结果。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相关资料

黑格尔批评趣味狭隘的法国人表现历史题材的“法国化”处理方式,认为伏尔泰基于启蒙立场对法国人的辩护是把艺术的内容“刨平磨光”,使艺术成为“平滑的概括化的东西”,而艺术的内容需要“具体化”,艺术是“有生命有个性的东西”。黑格尔认为“法国人最不会了解莎士比亚”,他针对法国启蒙学者对历史题材主观化处理方式进行深入剖析,认为“转化古代人物以适应近代观点和形象的方式”“有道理”,“这种勇气还可以说是伟大的”。他肯定启蒙时代以来用现代人的眼光认识、表现古代人物的必要性,但他也表示自己对启蒙史学的主观随意性不满,并认为这是“文化修养缺乏的表现”,是“对自己时代的文化的骄傲”所致。他说:“在法国,历史也往往是按照这个原则写出的,其目的并不在历史本身和历史所写的人物事件,而在适应当时的某些旨趣,向政府进一个忠告,或者唤起对政府的仇恨。许多剧本也是这样写成的,或是在全部内容上或是在某些片段上明显地影射到当时的情况;如果在旧剧本里碰到可以联系到时事的地方,演员们就故意把它加以大肆渲染,听众们也热烈欢迎它。”同批评法国人主观化处理历史的方式不同,黑格尔批评德国人处理历史的过分拘泥于纯然形式化的客观化方式。黑格尔说:“尽可能地把过去时代的人物和事迹按照它们的实在的地方色彩以及当时道德习俗等外在情况的个别特征去复现出来。我们德国人在这方面特别擅长。我们与法国人不同,我们对于一切异代异方的特征都是最细心的记录者,所以在艺术里我们也要求对时代、场所、习俗、服装、武器等等都要忠实。”

20世纪中国史剧研究 作者简介

邓齐平,1965年2月出生,湖南新邵人,现任四川外语学院教授。1986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4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2006年至2008年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戏剧艺术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持科研课题4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