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李贽评传

李贽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作者:许苏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08-01
所属丛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开本: 32开 页数: 704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29.3(6.5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李贽评传 版权信息

  • ISBN:730504721X
  • 条形码:9787305047213 ; 978-7-305-04721-3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李贽评传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章 李贽生活的时代
**节 “今人立法,厚末抑本”
——明代中叶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萌芽的
基本特征
第二节 “至正德、嘉靖间而古风渐渺”
——明代中叶社会风气的变化
第三节 “非名教所能羁络”
——传统学术的蜕变与早期启蒙思潮的
兴起
第四节 时代的矛盾与问题意识
——16世纪明王朝的内忧外患
第二章 李贽的生平事迹
**节 从海上丝路走进乡土中国
——李贽的家世与青少年时期
第二节 “假升斗之禄以为养”
——二十五年的仕宦生涯
第三节 “天台重名教,卓吾识真机”
——弃官、弃家、与耿定向的争论
第四节 “寂寞从人谩,疏狂一老身”
——郢中避难与重返龙潭
第五节 “无令山神野鬼,得知踪迹”
——第二次外出避难的岁月
第六节 万历三十年
——李贽之死的奇特历史悲剧
第七节 李贽一生的著述
第三章 李贽的哲学思想
**节 以“童心说”为核心、归宗于《易》的人学本体论
一、“童心说”
——人的自由本质的本体论论证
二、“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
——以《易》为宗的人学本体论论证
三、“人人各具首出庶物之资”
——以人为本的自然法则与宋明道学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道不虚谈,学务实效”的认识论思想
一、“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对关于孔子的偶像崇拜的批判
二、“道无绝续,人具只眼”
——一对“道统论”的批判
三、“是非无定论,无定质”
——对人的理性觉醒和多元文化心态的呼唤
四、“道不虚谈,学务实效”
——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第三节 “为道屡迁,变易匪常”的辩证法思想
一、“与世推移,其道必尔”
——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二、“治贵适时,学必经世”
——对社会发展进化的辩证规律的认识
三、“质文递嬗”的历史规律论
——论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李贽的史学思想
**节 “六经皆史”说与李贽的历史学研究
一、“经与史相为表里”
——史论结合的历史学方法论
二、“昭彰事实,垂鉴后世”
——一对传统史学义例的重大突破
三、“论赞须具旷古只眼”
——论历史的事实判断与历史感情的关系
第二节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论史卓识
一、“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一一从万历皇帝说“李贽敢倡乱道”谈起
二、“原情论势,断自本心”
——论设身处地、神交古人
三、“虚心平气,求短于长,见瑕于瑜”
——对于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
第五章 李贽的道德伦理思想
**节 “人必有私论”
一、“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一论道德的人性论基础
二、“天下尽市道之交”
——论合理的私人利益
三、“自然真道学”
——论道德不能拂逆人性
第二节 “大道不分男女”
——李贽的新妇女观、情爱观、贞操观
一、“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论男女平等
二、“失身”与“获身”之辨
——论婚姻恋爱自由
三、“不以必死劝人”
——论贞操与节烈
第三节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论个性的自由发展
一、“庶人可言贵,侯王可言贱”
——论人格平等
二、“条教禁约,皆不必用”
——论人的自由发展
第四节 “贱莫贱于无骨力”
——论豪杰精神
一、“纯阳之健,纯阴之顷”
一一论豪杰之士的气质
二、“天下**等好死”
——论豪杰之士的生死观
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一一论豪杰之士的人格
第五节 “朋友的契合只是一个灵魂在两个身躯上”
——李贽的友朋观
第六章 李贽的政治经济思想
**节 “不过诱你作他奴才耳”
一一对专制政治体制的批判
一、“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
——论专制制度对人的自由的扼杀
二、“今之从政者,只是一个无耻!”
——对专制政治制度性腐败的揭露
三、“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
——对专制统治者败坏人才的批判
四、“儒者不可以治天下国家”
对儒学意识形态的保守性和狭隘性的批判
五、“君子之尤能误国也!”
别出心裁的“清官之害甚于贪官”论
第二节 李贽的当代政治评论
一、“欲得扶世,须如海刚峰之悯世”
——论海瑞
二、“今日真令人益思张江陵也”
论张居正改革
三、“学问岂因大官长乎?”
一一论政治与学术的微妙关系
第三节 政治改革方案的设计
——李贽的政治理念与救时之策
一、“普天之下,更无一人不是本”
一一论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切
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一论至人之治
三、“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
——论言论自由
四、“英君非能臣不使”
一一择才图治的人才兴国论
五、“当难危之际,以亲王重藩,夹辅王室”
——论朝廷与地方的分权
第四节 李贽的经济思想
一、“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一一论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理财之道
二、“俗儒之为天下虐,其毒岂不甚哉!”
——驳朱熹的“救荒无奇策”论
三、“国之用与士庶之用孰大?”
一论民族危机时期的经济政策
四、“各遂千万人之欲”
——论自由竞争的新经济秩序
五、“勤俭致富,不敢安命”
一一论经济伦理
第七章 李贽的文艺美学思想
**节 “自然之谓美”
——论艺术的“情感一审美”本质
一、“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关于审美之本质的探本穷源之论
二、“画工虽巧,已落二义”
——论“画工”与“化工”
三、“神圣在我,技不得轻”
一一论艺术的技巧和境界
第二节 “文与道岂二事乎?”
——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一、“凡艺之极精者,皆神人也”
——论文与道的统一
二、“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
——“怒骂成诗”说和“发愤著书”说
三、“孰谓传奇不可以兴、观、群、怨”
一一对《红拂记》、《拜月亭》的评论
第三节 “未有其人不能卓立而能文章 垂不朽者”
——论人品与文品、诗品的统一性
第八章 李贽的宗教思想
**节 “儒、道、释之学,一也”
——论儒、释、道三教异同
第二节 “唯圣人能事神,故其敬之也专”
——论以宗教的虔诚去尽心为民
第三节 “感应因果,名殊理一”
——论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
第九章 李贽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
**节 李贽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李贽思想的历史命运
第三节 李贽思想的国际影响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李贽评传 节选

在民间的戏剧舞台上,那些被官方捧上天去的历史上的“三代圣王”、
“至圣先师”,统统成了市民文学嘲讽和调侃的对象,与正统思想相对立的
各种奇谈怪论多得不胜枚举。例如在梁辰鱼的《浣纱记》(1543)中,就有很
多这样的言论。《浣纱记》第二十七出《别施》调侃周文王君臣:“昔周文
王被殷纣囚于菱里,其臣闳夭求有薪氏美女,献之于纣,释放文王。后美女
心图报周,迷惑殷纣,致其身亡国灭,复归周家。”第四十四出《治定》又
调侃周武王和周公:“昔武王灭纣,以妲己赐周公。天下后世,尽所共知。
妲己为天子之正妃,周公乃古今之大圣。武王赐之,周公受之。”这原本是
孔融调侃曹操和他的儿子的话,如今则直接被作为嘲讽儒家圣王的语言。孔
子和他的弟子们也在被嘲讽之列:“那子贡我认得他,唤作端木赐,是一个
彻底小人。他平日极会营运,家累千金。但知自家受用,一些也不肯济人。
假如原宪是个善士,桑户蓬枢,颜渊是一个好人,箪食瓢饮,那子贡与他同
在孔门,日逐相处,再不见有一些看顾,要那朋友何用。我好笑那孔夫子,
常日: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在这些言论中,以往被神化了的圣人治国平天
下的历史,被还原为为了女人和财富而玩弄心计、相互争斗的历史,孔圣人
及其门下的“十哲”也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光环。梁辰鱼的《浣纱记》问世时
(1543),李贽才17岁。李贽长大成人后,对这部剧本很重视,曾加以评点,
有《李卓吾先生批评浣纱记》一书传世。
女子胜过男子,是市民们喜闻乐见的流行趣味,也是市民戏剧的主题之
一。如张凤翼的《红拂记》(1545),梁辰鱼的《浣纱记》、《红线女》,徐
渭的《女状元》、《雌木兰》等等。这些剧本,大都产生在李贽还很年轻的
时候,其中都包含了对于男尊女卑的男权观念的反抗。在《浣纱记》第二十
七出《别施》中,梁辰鱼就借剧中人物之口,称赞西施“虽为女流之辈,实
有男子之谋”。特别是张凤翼的《红拂记》,其第十出《侠女私奔》,把红
拂女为追求爱情、视权门为敝屣、女扮男装、深夜私奔的情节写得十分生动
感人,活生生地展现出红拂女的侠义本色。李贽后来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关于
《红拂记》的评论,对这部剧本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及其艺术成就给以高度评
价。李贽盛赞卓文君私奔,正是其深受市民阶层的流行趣味影响的表现。

李贽评传 作者简介

许苏民 1952年12月生,江苏如皋人。1992年8月评聘为研究员,现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李贽的真与奇》、《王夫之评传》(与萧篷父师合著)、《顾炎武评传》、《李光地传论》、《戴震与中国文化》、《朴学与长江文化》、《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与萧篷父师合著)、《比较文化研究史(中学西渐卷、西学东渐卷)》、《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简论》、《文化哲学》、《历史的悲剧意识》、《人文精神论》等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和英文版、《哲学研究》和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论文合编为《许苏民集》。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