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们仨(珍藏版)

我们仨(珍藏版)

作者: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4-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165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51.0(7.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们仨(珍藏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21441
  • 条形码:9787108021441 ; 978-7-108-02144-1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们仨(珍藏版) 本书特色

20年持续畅销,至今读来仍是感动。《我们仨》讲述了一代知识精英的家庭日常生活,但是却是人在世界上*基本也是*根本的生活。“有独立知识分子*基本的品格含在其中,然而却平和得不着痕迹”。

图书市场久违了这样至情至性的作品。没有过火到可笑的煽情,没有所谓的内幕。这只是一位一个老人在孤独的晚景里同彼岸的家人无声的对话。也许它和读者事先的期待会有出入,它恐怕满足不了大家的好奇心,但是每一个人都被感动了。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所有不平凡的东西都被滤掉了,剩下只是*普通的亲情。

增补家庭照片、日记、书信、手札等珍贵资料,以及杨绛先生与“我们仨”相关的回忆文章,邀您一起,重温过去,体味隽永。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杨绛晚年撰写的回忆录,难得的大家小书,文字清丽幽默,内蕴深厚隽永,平实的语言表现出强大的张力,极具文学价值。
一部浓缩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读书人家庭史,是大历史中的小团圆、小别离,也是一个特殊家庭所经历的大时代与大风雨。
影响深远的一本书,20年来的畅销经典,饱含人生智慧与透彻感悟,令人不忍释卷,回味绵长。

读者眼里的《我们仨》:

? 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所有不平凡的东西都被滤掉了,剩下只是*普通的亲情。她坐在炉前喃喃独语,亲人在那头默默应和,那暗火微温透过婉约的文字温暖了在这真情缺席的时代里挣扎的不幸的我们。
? 人生的一切际遇,爱情、亲情,对于迟暮的回忆者来说,坚强的背后是一捧热泪;就象在封底,这个值得尊敬的老人说:“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20年持续畅销,至今读来仍是感动。《我们仨》讲述了一代知识精英的家庭日常生活,但是却是人在世界上*基本也是*根本的生活。“有独立知识分子*基本的品格含在其中,然而却平和得不着痕迹”。 图书市场久违了这样至情至性的作品。没有过火到可笑的煽情,没有所谓的内幕。这只是一位一个老人在孤独的晚景里同彼岸的家人无声的对话。也许它和读者事先的期待会有出入,它恐怕满足不了大家的好奇心,但是每一个人都被感动了。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所有不平凡的东西都被滤掉了,剩下只是*普通的亲情。 增补家庭照片、日记、书信、手札等珍贵资料,以及杨绛先生与“我们仨”相关的回忆文章,邀您一起,重温过去,体味隽永。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杨绛晚年撰写的回忆录,难得的大家小书,文字清丽幽默,内蕴深厚隽永,平实的语言表现出强大的张力,极具文学价值。 一部浓缩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读书人家庭史,是大历史中的小团圆、小别离,也是一个特殊家庭所经历的大时代与大风雨。 影响深远的一本书,20年来的畅销经典,饱含人生智慧与透彻感悟,令人不忍释卷,回味绵长。 读者眼里的《我们仨》: ? 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所有不平凡的东西都被滤掉了,剩下只是*普通的亲情。她坐在炉前喃喃独语,亲人在那头默默应和,那暗火微温透过婉约的文字温暖了在这真情缺席的时代里挣扎的不幸的我们。 ? 人生的一切际遇,爱情、亲情,对于迟暮的回忆者来说,坚强的背后是一捧热泪;就象在封底,这个值得尊敬的老人说:“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 他们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张读书的书桌。做人的本色,温暖,风趣,真是神仙般的人物。 ? 开书便是一个万里长梦,拉着你一起食黄梁枕南柯。雾起蓬山,似幻如真,迷离惝恍。客栈在移,时光在转,过尽千帆,一切都不是,一切又都是,尽在不言中……缓慢的故事里蕴着杨绛的聪明。 ? 平淡,从容,淡泊。看了三遍。能看三遍的书,今天可不多见了。建议有时间慢慢看,快了就浪费了。 ? 这本书我买了很多送朋友。我说,这么朴素的书现在不是很多,这么朴素而又高贵的精神现在更是稀有,这么朴素而能在一片奢华中显出力量的书,确实能让读书人和著书者相信点什么。 ? 好在,这样的被认真而深情地度过的日子,被这样美丽的文字记下来了,“我们仨”算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了一种凭寄。

我们仨(珍藏版) 内容简介

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我们仨(珍藏版) 目录

**部 我们仨 我们俩老了(11)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15) (一)走上古驿道(17) (二)古驿道上相聚(28) (三)古驿道上相失(38)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55)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媒体评论
展开全部

我们仨(珍藏版) 相关资料

◎以杨先生的学问、阅历和身份,面对诡谲的历史、苦斗的生命、眷眷的亲情,用笔墨寄托怀念与哀思,自有其大悲哀、大遗憾、大透彻与大平静。一方面是才智过人的意气与襟怀,一方面是历史的嘲弄与摇摆;一方面是令人羡妒而又难以企及的顶尖学术与社会地位,一方面是内心的孤寂与清高;一方面是洞穿的透亮与了断,一方面是至清无鱼的嗟叹。这样的书读了令人思绪萦回不已。 ——王蒙 ◎佛教说诸法因缘生,教导我们看破无常,不要执着……《我们仨》结尾的一句话是:“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很可能所有仍正常活着的人都不知道家究竟在哪里,但是,其中有少数人已经看明白,它肯定不在我们暂栖的这个世界上。 ——周国平 ◎杨绛回首往事,少谈文学,避开政治,突显的只是家居琐事、儿女情长,配上钱钟书手迹也是关于柴米油盐。于是我们不仅读到一本如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那样值得再考证的作家史料,更像打开《傅雷家书》般可以温馨阅读一个著名文人家庭的生活及心灵内景。也许,正因为“圆圆”从始至终的参与,“围城”才变成了幸福的“客栈”…… ——许子东 ◎这本书分为三部,读的时候,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第二部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作品,第一部是第二部的序,这是比较精粹的纯文学的作品,行文非常精致,意象很新鲜。里面既有传统文化潜在的东西,也有世界文学上很多新的东西,但都是不露痕迹的。它文学本身的魅力,对于读者的吸引不是靠事情,而是靠很平实的语言产生强大的张力抓住读者,我想这是文学本体产生的作用。 ——陆文虎(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 ◎书中包括了社会背景的风云变换、包括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选择、包括一代大师的沉浮荣辱、包括了一个家庭的生离死别。如果让中关村的人来写,每一点都足够写得可歌可泣、撕心裂肺、开碑裂石。可是杨绛先生娓娓道来,除了回忆一家三口嬉乐时,喜悦之情流泻纸上外,其他所有的故事都只是平静述说……建议中关村的弟兄姐妹们有空可以读一读。我们没有世事洞明的老祖母为我们年轻喧嚣的生命注入岁月所赐给的智慧,也许我们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什么是生活与生命的本身。 ——梁宁 媒体评论: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我们仨(珍藏版)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32年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研习。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留学英国、法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集《倒影集》等。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