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式现代化简史

中国式现代化简史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54.9(5.6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式现代化简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12979
  • 条形码:9787515412979 ; 978-7-5154-1297-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式现代化简史 本书特色

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内外交困中苦苦探索通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一不以失败告终,都未能找到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努力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吸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教训,深刻认识到,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扫清现代化的障碍。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正确理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搬开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拦路虎”,为中国推进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的政治条件和根本的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定地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解决了鸦片战争以来,几代先进中国人殚精竭虑,不断奋斗,力图将中国引上现代化道路,但终究未能如愿以偿的问题,使现代化在中国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 从拯救民族危亡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扫清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100余年的不懈奋斗、7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开创和不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有力推动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新征程。 历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简史 内容简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专享正确道路。 本书立足历史和时代相结合,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奠基、发展、突破、推进和拓展,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根本遵循、战略支撑、动力、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从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反映和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底蕴、脉络、面貌、机理、成就与经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必然。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中国式现代化简史 目录

目 录 绪论 001 **章 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011 **节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11 一、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出路 012 二、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艰辛尝试 013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01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022 一、创建领导中国的革命政党 022 二、呼唤民族独立与和平发展 025 三、推进土地革命与土地改革 030 四、建设革命政权与根据地 035 第三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设想 038 一、发展属于中国的现代化思想 039 二、确立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目标 042 三、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044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 047 **节 新中国工业化的经济基础 047 一、农村土改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048 二、没收官僚资本企业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049 三、国民经济恢复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打下基础 050 四、三大改造建立了公有制经济 052 第二节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 054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054 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056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058 第三节 工业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059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学习运动 060 二、为工农开门办教育 063 三、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 064 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065 第四节 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066 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067 二、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068 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069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070 第五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072 一、“一五”计划的编制 072 二、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073 三、中国工业化孕育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雏形 075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078 **节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078 一、《论十大关系》开始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探索 079 二、中共八大提出“工业化”为核心的“四个现代化”雏形 080 三、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就 083 第二节 对现代化道路的重新认识 086 一、对共产主义和现代化的认识误区 086 二、重新认识共产主义和现代化 088 三、调整社会关系和探索现代经济管理体制 091 第三节 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093 一、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现代精神文明风貌 093 二、“两弹一星”和三线建设构筑国防现代化基础 095 三、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098 第四节 坚持现代化建设的艰辛努力 101 一、抵制动乱勉力维持生产建设 101 二、四届全国人大重申“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103 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调整国际战略 105 第五节 结束“文化大革命”和总结现代化建设成就 106 一、粉碎“四人帮”和结束“文化大革命” 106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 107 第六节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新路 112 一、教育科技的拨乱反正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春天 112 二、探索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新路 113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 116 **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现代化 116 一、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16 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118 三、确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123 四、全面改革经济体制以有效地实现现代化 125 五、把对外开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129 第二节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132 一、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133 二、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137 三、修订宪法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40 第三节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4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部署 143 二、加强文化建设 145 三、推进思想建设 148 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149 第四节 推进国防现代化和打开外交新局面 151 一、国防建设的战略调整 152 二、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53 三、外交方针的调整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154 四、积极应对国际风云变幻 156 第五章 在改革开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58 **节 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基础 158 一、南方谈话解决重大理论问题 158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加速推进 16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65 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68 第二节 处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关系 171 一、“十二大关系”的提出 172 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75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79 四、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 183 五、正确处理国际国内关系 187 第三节 提出和实施中国式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 191 一、“新三步走”战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任务 191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195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198 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2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206 **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6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207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9 三、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11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13 第二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215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215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17 三、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19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 221 第三节 文化繁荣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23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23 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225 三、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27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29 第四节 坚持和平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 231 一、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231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33 三、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235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237 第七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 239 **节 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39 一、引领新常态 240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241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42 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43 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44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45 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245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46 三、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48 四、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49 五、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50 第三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51 一、坚定文化自信 251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53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54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55 第四节 促进共同富裕 256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256 二、解决区域城乡差距 257 三、打响脱贫攻坚战 258 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59 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60 六、共享发展成果 261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262 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63 二、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64 三、防治环境污染力度空前 265 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67 五、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268 第六节 走和平发展道路 270 一、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70 二、提出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71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273 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74 第八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深化和拓展 276 **节 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76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77 二、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 278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79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81 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3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85 第二节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86 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86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288 三、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289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291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292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293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95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96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97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98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299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300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302 一、深化教育改革 302 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303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04 四、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305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306 六、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307 七、维护国家安全 308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310 一、推进绿色发展 310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311 三、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312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313 第六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14 一、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314 二、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315 三、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317 四、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318 第七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20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320 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 322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23 附录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大事记 325 后记 357
展开全部

中国式现代化简史 作者简介

当代中国研究所是1990年6月2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编纂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搜集和编辑有关国史资料,参与国史的宣传与教育,联系与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国史研究工作。
李正华 湖南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研究。著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2012—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等著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书的撰稿统稿工作。当代中国研究所是1990年6月2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编纂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搜集和编辑有关国史资料,参与国史的宣传与教育,联系与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国史研究工作。 李正华 湖南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研究。著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2012—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等著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书的撰稿统稿工作。 宋月红,河南淮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国史研究。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一作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论》《新中国史实考论与编纂学研究》《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与西藏》等十多部著作。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二等奖、第十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对策研究类特等奖,中国藏学“珠峰奖”三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