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清代至民国广州城市的具象与意象

清代至民国广州城市的具象与意象

作者:刘赫宇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83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4.2(5.6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清代至民国广州城市的具象与意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1876053
  • 条形码:9787561876053 ; 978-7-5618-760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清代至民国广州城市的具象与意象 内容简介

1918年,广州实行拆城筑路,市区边界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行政区划的职权范围,可以被视为“破”与“立”的过程。新式马路网与公共交通建设的出现,使城市被交通线分割、重组,而为提振对外贸易,包括内港建设、交通网完善与工业区落成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使长期一派乡村景象、与广州老城相互独立发展的河南岛,逐渐融入广州城市的整体规划之中。加之黄埔的大建设,使广州开始具有更多现代海港城市的气质。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原本属于自然资源的水,完成了商品化的过程。广州市政部门利用优选技术,改善渠筒材质,调整渠道斜度,并疏浚全市大小沟、渠、濠、涌,曾一度消失的“六脉皆通海”的水环境格局得以重现于世。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一步步将广州打造成水泥世界,为广州城市空间格局的更新以及城市意象的多元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随着一系列新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广州中心城区的景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田园都市”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城市公园、模范林场的修建、平民新村的规划与运营,以及白云、越秀山综合开发等举措,在广州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人工自然区域,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城市建筑的密度,为城市提供了多元意象。

清代至民国广州城市的具象与意象 目录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史的梳理 第三节 基本史料的整理与选择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章 拆城筑路:清末民初广州城区的空间变迁 **节 拆城筑路对广州城市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主要分区规划及其考量 第三节 街区变迁及其推动因素 小结 第二章 港口兴建:广州城区拓展的驱动力 **节 黄埔外港的兴起 第二节 洲头咀内港拔地而起 第三节 河南岛的新面貌 小结 第三章 水资源利用:广州城市近代化的一个侧面 **节 20世纪前广州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变迁 第二节 城市饮用水的商品化 第三节 濠渠的清浚与排水系统的改造 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应用:广州城市景观变迁的物质基础与理念更新 **节 传统建筑材料与广州城的营造 第二节 混凝土的普及与广州城市营造革新 第三节 混凝土的生产与原料供应 小结 第五章 田园都市:广州自然生态的新格局 **节 “田园都市”思想的源流与影响 第二节 沙面租界对广州城市景观营造的启发 第三节 广州城市环境的优化 小结 结束语 附录 广州城市发展大事记年表(与本书相关) 参考文献 一、史料 二、论著 三、学术论文 图表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清代至民国广州城市的具象与意象 作者简介

刘赫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博士(双学位)。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的研究。在多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承担或参与省部级、校级课题七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