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作者:彭国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93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69.5(7.9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11147
  • 条形码:9787100211147 ; 978-7-100-21114-7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本书特色

总结和凝练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概括和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内容简介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现实发展道路,总是深刻地体现和依赖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总结和凝练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概括和归纳中国道路的哲学内涵,并阐发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作者从多元现代性和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的视阈着眼,深入探析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丰富内涵和独具特质、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前景、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建构和国际传播方式等。此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协商理性”和“群己自由”这两个概念,并将它们作为诠释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与主线。如何从文本与实证、观念与制度、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立场出发,对这两个核心概念做出全面深刻、令人信服的诠释和说明,也成为了本书探讨的重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目录

导论

**章 现代性:多元与共识的交响
**节 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道路的核心内涵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研究路径
第二节 主体中心理性与主体性自由:西方现代性的哲学表征
一、西方现代性的哲学表征之一:主体中心理性
二、西方现代性的哲学表征之二:主体性自由
第三节 多元现代性:理解中国道路的合理进路
一、现代性体现为多元性与共识性的统
二、独立自主是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鲜明特征
三、用辩证思维把握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

第二章 协商理性与群己自由: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理念
**节 交往合理性对抗主体中心理性:来自西方阵营内部的西方现代性批判
一、黑格尔的现代性反思及其不彻底性
二、通过交往合理性克服主体中心理性的局限
第二节 交往合理性的修正与中国现代性的哲学表征之一:协商理性
一、理性是形式与实质、程序与规范、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有机统
二、协商理性的特征与历史渊源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家协商理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 主体性自由的反思与中国现代性的哲学表征之二:群己自由
一、黑格尔对西方近代主体性自由的反思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自由观的扬弃
三、群己自由是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哲学要义之一
四、群己自由的内涵与特质

第三章 强国之道: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新擘画
**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协商理性的时代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具有跨越时空的真理性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协商理性的时代精华
三、“四个伟大”是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时代主旋律
第二节 中国梦:群已自由的世纪愿景
一、中国梦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国梦擘画时代蓝图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梦夯实制度根基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国梦打造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节 “四个全面”:新时代拓展中国道路、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基本方略
一、“四个全面”明确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主攻目标
二、“四个全面”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要抓手
三、“四个全面”聚焦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第四章 “五位一体”: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现实展开
第五章 建构型现代性: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世界意义
第六章 知行合一:增强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国际话语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节选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创造性地确立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提出通过“团结-批评-团结”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通过“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等,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伟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同样高度重视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他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在列宁的著作中也找不到现成答案,各国的现实国情和历史经历都不一样,因此需要独立思考,从中国的自身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领域。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中国在一段时间内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但没有解决好。而实行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确立中国自己的模式。为此,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自己的模式”等邓小平同志所使用的这一系列概念,鲜明体现了中国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乃是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成果。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科学论断,是中国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现代性逐步建构和完善的立足点与指针。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中国奇迹”,成长壮大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都将坚持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迟迟走不出危机的阴影。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逆势上扬,稳定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对世界经济年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在这种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们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但祭起了“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搞所谓“美国优先”“制造业回流”;而且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上对中国“卡脖子”,极尽打压之能事。面对这一严峻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深刻认识到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规划和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概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再次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战略定力。  ……

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作者简介

彭国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高级编辑。2001年入人民日报理论部,任该部史学党建组编辑、记者;2004年4月—2006年11月,任人民日报理论部哲学综合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编辑、主任编辑;2006年12月—2017年4月,任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室主编,高级编辑。2017年5月—2019年5月任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2019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现为《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