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哲学的瞌睡

哲学的瞌睡

作者:孙颙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31.2(6.0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哲学的瞌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84040
  • 条形码:9787532184040 ; 978-7-5321-8404-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哲学的瞌睡 本书特色

◆ 社会百花筒绚烂夺目,为什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哲学家打起了瞌睡? ◆《哲学的瞌睡》视野独特,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描摹,生活气息浓郁,显示了作家孙颙睿智的思想和过人的洞察力。 ◆“哲学的瞌睡”揭示了愿望与现实之间,看似一致但并未隐退冲突。

哲学的瞌睡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富有哲思的小长篇。故事在德高望重的哲学系老教授的一群弟子中展开——汲汲于名利并已身居高位的弟子莫明意图以庆贺教授生辰为名,组织一场哗众取宠的国际论坛。众人对此的反应不一,而一生只爱学问的老教授当然是鄙夷不满的。面对这一场已势在必行的闹剧,可爱的老教授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作品笔墨落在一群以思考为业的哲学系师生之中,直白地显露出他对思考者身份的忧思,以及当下思想何为的质询。

哲学的瞌睡 节选

哲学的瞌睡 一 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突然冒个泡,就有了石破天惊的感觉,为*具杀伤力的新闻。 作为本报首席记者,我相当清楚,其中“突然”一词,乃分量特重的要素。不管何等古怪稀奇的消息,若半遮半露,反复折腾,一旦掀开盖头,多半失去了吸引眼球的新鲜感。 我,一脸淑女相,笔挺端坐,凝望着桌子对面的主编,聚精会神,倾听他下达任务。心中翻腾的,却是上述飘忽的念头。 “去母校跑一趟吧,才女施!”只要单独谈话,主编就收起了领导的腔调,言语中,不再夹带长长的拖音,变得直截了当;且眉宇闲散,情绪非常轻松。他是高我两年的大学校友,喜欢搬出我的绰号,是当年男生们不怀好意的恶作剧。我姓施,起初,他们发明的称呼是“才女西施”。我听着,怪怪的,那几个字眼,让人联想到“豆腐西施”,几次怒目相对,他们才简化为“才女施”。我奈何不得,不至于为个绰号老是发火,只能不予理睬,由他们叫去。 主编笑眯眯地观察着我,见我一脸疑惑,补充道:“采访你的师兄啊,刚刚晋升的大校长,看他喂你点什么料!”主编乜着眼,话里藏话地调侃:“他是你永远不变的倾慕者,不会让你空手而归!” 我讨厌他暧昧的眼神。男人,哪怕身居高位,逮住机会,也喜欢意淫吗?我没有顶嘴,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在男性权势强大的地盘,装聋作哑,常常是*好的自我保护。 窗外,哗哗地下着暴雨,把玻璃砸得噼里啪啦;窗户被雨水洗得模糊不清,连对面的大楼,也只剩下高处残缺的影子。这样的鬼天气,跑二十多公里路,就算自己开车,也够呛。 主编继续神采飞扬地道:“莫校长脑子够快,给你们古教授祝寿,热闹热闹罢了,竟然奇兵突起,搞一个哲学与金融的跨界论坛。眼下,金融危机,热点,热点啊,哲学傍上金融,高,绝对高手!” 古教授,我的导师,也是新任校长莫明的导师,海内外知名的大学者。我心里想,主编耳朵够长,他又不是哲学系的,我们系筹备的事情,他为何一清二楚? 按照本来的计划,我明天才去母校参加活动。如果不是因为母校浸淫在奇特的新闻里,这样的大雨天,我肯定懒得出发。想不去,对付主编—这个经常把“校友”挂在嘴边的领导,有的是推脱赖皮的办法。我心里窃窃私语,主编还不晓得母校刚爆发的特大新闻哩,否则,他的兴奋点八成会大转移。此事件,突然性十足,不折不扣,属爆炸性新闻! 我站起身,走近窗台,装模作样,瞧瞧外面的天色,长长地吐出气来,双脚在橙黄色的地板上磨蹭,一脸老大的不情愿。心里寻思:母校,特别是我们哲学系,眼下肯定乱成一锅粥。我不妨跑去近距离观察,很有意思的,这样,与主编派下的任务一拍两合。莫校长么,正处于漩涡中心,很想看看他如何表演。至于采访,即使他荣升校长,也引不起我多大兴趣。距离产生神秘感,对大人物,或不大不小的人物而言,绝对真理!莫明校长,太熟悉了:白白净净的圆脸,经常洋溢着温和的微笑;精致的金丝边眼镜,显示出脱俗的身份;说话不慌不忙,实乃标准的知识型干部。我坐在报社里,大体猜得出他会说点啥道道,谁让我们是师兄妹呢!莫明*大的优势,口才出众。我的先生,妒忌地形容过莫明的嘴唇,说它们像东北人的手擀饺子皮,薄薄的,却弹性十足;天下新出炉的话语,凡被这两片嘴唇抓到,加进学术和政治的高汤,辅之以抑扬顿挫的演说,必然发挥得淋漓尽致。座谈改革,他能由商鞅变法讲到康梁上书;讨论法治,他会从大秦律法扯到美国宪章。这是一种难得的本事,若非学富五车,实难仿造。从多如牛毛的书呆子中,莫明脱颖而出,自有不二法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风采,那才气,在我还是研究生女娃时,颇有几分魅惑力。现在整天跑东跑西,见过的优秀男人多了去,耍嘴皮的功夫,未免看淡了些。 我回转身,看看主编,很认真地抱怨:“下这么大雨,二十几公里的苦差事,你单挑我啊?总该给点奖励吧。”窗外的风,正把树叶刮得哗哗响,树枝黑乎乎地摇曳,产生呼啸山庄的感觉。我的视线定格在窗玻璃上,自言自语道,“路不好走,估计今天赶不回来了!” 主编双手一摊,背脊舒适地靠在高高的椅背上,哼哼笑道:“不回来?打算彻夜长谈啊!行啰,你不必赶回报社,我批准,有稿子,发回来就行。也算配合莫校长搞的讲坛。至于奖励,”他歪歪嘴,甜腻腻地道,“我给你评首席记者,对得起小师妹啦。这次,让你师兄好生招待,彻夜长谈,美死他!” 我瞪他一眼,懒得接口,讨厌他没完没了的无聊。我正处于情感的静默期,对任何男人没有感觉。延续了十来年的婚姻,面临无疾而终的境遇,心中是狼藉遍地的空虚。 二 雨点,急速地打向挡风玻璃。车内车外温差明显,密密的白雾升起来,弥漫到车窗玻璃的角角落落,像涂了层薄薄的乳漆;雨刷忙乱地刮动,发出辛苦的咕咕声响,还是不顶用,刮得落水花,仍去不掉雾罩。雾气粘在玻璃的内侧,越积越厚,视线模糊起来。我赶紧打开车辆的去雾键,一股股温暖的气流,徐徐喷出,由下而上扩展,渐渐把白雾驱散开去。道路前方,全部在暴雨笼罩之下,灰蒙蒙的,雨区无边无际。近处的道路,好歹看清了。 这条路,我读研究生时,走过无数次,一直是挤在人肉罐头似的公交车里。炎热的夏季,车厢内充溢着汗水的酸臭,熏得人想吐,却没法闪躲。现在,开着帕萨特,屁股坐在柔软的皮椅上,当然舒服。在风雨交加的时刻,外面的世界变得狰狞恐怖,躲进密封度甚高的车厢内,与狂暴的自然隔离开;放一点莫扎特的音乐,营造纯属个人的小圈圈,情绪顿时松弛,把着方向盘的双手,也不那么紧张了。 这辆车是先生—日益离我远去的先生—送我的礼物,同时,也是我们矛盾逐步尖锐起来的见证。他是我研究生时的同学,一起师从古教授。先生取得硕士学位后,多年在社会科学院工作。当然是清贫的差事,哪里有钱买车?他经常抱怨,穷得“亚历山大”(压力山大),在父母亲戚面前没脸面。种种唠叨,让我的耳朵起茧,说硕士选读哲学,是人生*大的错误,说我们的学科被社会边缘到极点,一点花头没有。我不爱听他叹苦经。男人喜欢抱怨,是没出息、没定力的表现。我说,钱多钱少,够用就行。他不以为然地反驳,那你一门心思跟着古教授啃书本啊,何必跑到报社搞新闻,还不是因为做记者收入高?这话实属小心眼!当初,因为常写点思辨类的小文章,我被报社看中,诚意邀请我加盟。我犹豫不决,正是古教授极力鼓动,才帮我拿定主意。他批评我人生阅历浅薄,从小学读书开始,中学大学一路上来,社会经验接近于零。哲学,是对世界高度抽象的学问。视野狭窄,生活单纯,是哲学研究者之大忌。他说,像费尔巴哈那样,躲在乡下,做不知人间精彩的哲学家,怕是难了。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缺一不可。他认为,搞搞报业不错,四处跑跑,多看看尘世,多接触各色人等,绝对有益。 二十二岁那年,我在中文系读完大四,考研究生,思虑再三,选到古教授门下。当时,成为校内一大新闻,中文系的男生们愤愤不平,说哲学系抢了他们的系花。攻读哲学硕士博士的,一般人看来,应该是脑容量超人的须眉;其中,偶尔有个把女生,被口舌毒辣的男生形容起来,十之八九,是缺少雌激素的圣女。在他们眼里,我算美丽的异类。很快,我发现,自己糊里糊涂掉进诡异的漩涡,被动地成为哲学系男子们角力的对象。我从来不觉得自己颜值多高,也很少刻意修饰,追求的是学业不输于他人。那一阵,我无意中与哪位师兄多聊几句,竟成为哲学系男生们的谈资。据说,某人与某人还设了赌局,看哪个抢先得手。好像我注定是哲学系锅里的肉,逃不脱他们的天罗地网。想想可悲,理应投入学术研究的智慧,竟烂在了猎色上面。其中,大师兄莫明的紧逼,还有古教授儿子的穷追,让我头疼,*难以应对。 为了避免处于越来越尴尬的境地,在多次难堪的煎熬之后,我被迫决定,在哲学系的男生中挑选一位,充任自己的保护人。我的婚姻,正是如此,很不浪漫地起航了。现在想来,我选中这位先生的原因,主要是他年龄与我相仿,看上去单纯些,比其他老谋深算者,让我多份安全感。当时,绝对不会想到,两人志向、情趣的差异,*后会发展到完全不和谐的地步。 我把决定告诉了古教授,我信赖他。 那天的情景,我一直记得。上午,教授的书房,书桌旁,阳光和煦,老师坐在宽大的藤椅中,他喜欢如此闭目养神。藤椅,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油亮,空落落地圈住了精瘦的老人。我们学生知道,此时的他,并非瞌睡,只是入定般漫步在自己的思维中。我安静地伫立在他身旁,站了好一会。老师没有睁眼,轻轻说一句:“来啦,坐下谈。”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傍着他坐下,依旧站立在藤椅旁,*后,颇为羞涩地说出了想法。教授听罢,几秒钟后,抬起眼帘,慈爱地望着我,沉吟片刻,才缓缓吐出四个字。老师说话,向来简约。当时听着,我觉得,老人送了我一句祝福:“原来是缘。”我听着,一阵温暖的风拂过身子,忐忑的心,顿时安稳下来。 很久以后,当和先生的裂痕渐渐明显,我才对那天的感觉产生疑惑。我读了本佛学书,书中有一句禅,“缘来是缘,缘去非缘。”老师讲话的习惯,不求穷尽,常留余味。那天,莫非他仅说了前四字,而略去后四字?可惜,我不敢冒昧向老师求证,不愿用乱麻似的情感,搅动他的宁静。

哲学的瞌睡 作者简介

孙颙,作家,生于上海。1974年开始小说创作。1979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冬》。出版有长篇小说《雪庐》《漂移者》《缥缈的峰》《风眼》等,小说集《仙手》《他们的世界》《星光下》等,散文随笔集《思维八卦》等。曾荣获“上海长篇小说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