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41.5(6.1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728920
  • 条形码:9787559728920 ; 978-7-5597-289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本书特色

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创新性。书中40位院士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考古、医学,以及新中国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全方位地展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力量。在形式上,以院士名片、院士语录、院士故事、院士照片,多角度呈现院士形象,符合孩子们的阅读心理,贴近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的“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衍生而来。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内容简介

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程开甲……一位位中国院士的名字光耀百年。本书精选各学科领域中*有代表性的40位中国院士,用孩子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中国院士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展现院士风采及其科学成就,宣扬老科学家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希望本书能够使广大少年儿童从此走近院士。熟悉和了解院士,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智慧和启迪,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目录

李四光 毕生践行科学报国
竺可桢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茅以升 一生与桥结缘
叶企孙 大师的大师
俞大绂 走到田间的科学家
林巧稚 中国“万婴之母”
周培源 “文武双全”的流体力学巨人
裴文中 毕生心系“北京人”
王淦吕 我愿以身许国
赵九章 为祖国托起一颗星
王应睐 酿得百花终成蜜
郭永怀 永怀初心
汪猷 无涯之知,世代之功
华罗庚 中国数学奇才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侯祥麟 我与石油有缘
王承书 隐于时代的女先生
钱三强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
罗沛霖 行有则,知无涯
何泽慧 百年泽慧
王大珩 中国光学玻璃研究**人
彭桓武 物理天工总是鲜
卢嘉锡 毛估比不估好
任新民 中国航天通信卫星的“总总师”
叶笃正 天地万象,笃正风华
陈芳允 让《东方红》响彻太空
吴征镒 一生爱好是天然
黄纬禄 巨浪腾空起
刘东生 脚踏黄土的地学泰斗
屠守锷 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
吴自良 为原子弹装上“心脏”
林兰英 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先驱
程开甲 隐姓埋名的“核司令”
吴文俊 顶天立地数学人
杨嘉墀 情系九天追星人
黄昆 中国半导体一代宗师
谢家麟 三十年投身“加速器”
徐光宪 稀土世界的“摘星人”
师昌绪 为中国腾飞插上金属翅膀
朱光亚 遥远苍穹*亮的“星”
展开全部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节选

李四光,一个多么伟大的名字。可谁能想到,这个伟大的名字竟然是少年李四光灵机一动的产物。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去湖北武昌报考新式学堂。在填写报名表时,他一不小心犯了个错误,在“姓名”一栏中填上了自己的年龄“十四”,而再买一张报名表是要花钱的,小仲揆舍不得,于是他干脆给自己改起了名字:将“十”改成了“李”。可叫“李四”也太难听了!这时,他一抬头,看到学堂的匾额上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添了一个“光”字。“李四光”这个之后享誉中外的名字,就在小仲揆改改凑凑中诞生了。 连多买一张报名表都舍不得的小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贫寒家庭,从小就跟着大人一起干活,挑水、砍柴、舂米,他样样都得做,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钱念书。然而,小李四光特别爱动脑筋,总爱问为什么。 有一天,小李四光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玩躲猫猫的游戏。村口是一大片平坦的空地,只在中间立着一块大石头。小李四光躲在大石头后面,脑中充满了疑问:这片平坦的空地上,为什么会孤零零地立着一块大石头呢?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哈哈,被我抓到啦!”小伙伴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找到了小李四光。小李四光却一把反拽住小伙伴,问道:“你知道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吗?”小伙伴们听了,都感到莫名其妙。这块大石头大概从他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时候就立在这里了吧,谁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可小李四光不甘心,他去问老师,老师也说不清。他又去问父亲,父亲虽然是个私塾先生,可肚子里的那点“墨水”早就被小李四光的“十万个为什么”给掏空了。于是,1903年,父亲决定,让小李四光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接受教育。就这样,小李四光去了武昌求学。 从此,家乡的那块大石头就一直立在李四光的心里。直到长大后留学英国,学习了地质学,他才解开这块大石头背后的秘密。 心心念念大石头 李四光在英国求学时,“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几乎是当时国际地质学界公认的定论,这让他不禁想起家乡那块突兀的大石头。后来,他在太行山区发现一些奇怪的石头,它们很像冰川条痕石。这些细节上的联想让李四光开始对这个定论产生怀疑。于是,他跑遍祖国的山川大地,极力寻找冰川遗迹,终于在长江流域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还考察了庐山、黄山等地,后来干脆把家搬到了庐山上,全身心投入到冰川研究中。 李四光还专门回了一趟家乡,仔细研究起那块让他念念不忘的大石头来。经过一番考察,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那一带被冰川带过来的,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千米甚至几千千米。 从老家回来后,李四光在庐山脚下建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为“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炸毁),把他从各地找到的冰川石陈列在了里面。李四光渐渐成了一个“石痴”。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李四光用大量的证据推翻了“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定论,震惊了全世界,他的这一发现被称为“一个天翻地覆的发现”。 孜孜以求大油田 李四光不仅推翻了“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定论,还摘掉了中国“贫油国家”的帽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所需要的石油大部分依靠进口,这让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着急。1953年,李四光被毛泽东主席请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 毛主席用恳切的目光望着李四光,问:“外国的学者和我国的某些学者,多少年来,几乎一致认定我国是个贫油国。他们说只有海相地层才有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而我国大部分地方是陆相地层……” “主席,问题不在于‘陆相’还是‘海相’,而在于有没有储油的条件,在于对地质构造规律的认识。”早在1932年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李四光,此刻自信满满地回答着毛主席的询问,“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是相当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河、东海和南海,都蕴藏着石油。” 听到这里,毛主席欣慰地笑了,当即做出了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两年后的1955年,地质部组织了由1200多人组成的石油勘探队,开赴全国各地,在李四光圈定的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石油勘探。经过四年的努力,1959年9月26日,在东北地区松辽盆地的“松基三井”站,黑色的石油在钻机下喷薄而出!这是李四光和地质勘探队员献给国庆十周年的大礼,松基三井所在的油田也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李四光再一次见到了毛主席。这一回,毛主席很放松,还和李四光开起了玩笑:“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 老实的李四光没有领会毛主席的意思,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我刚刚学的,还打得很不熟练。” “哈哈哈……”毛主席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我说的是你那个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 李四光这才反应过来,也和毛主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作者简介

“科学人生·百年”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主办,文献情报中心承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项目组协办(项目组人员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负责组织和领导学部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文献情报中心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