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南极测绘基本技术规定

南极测绘基本技术规定

出版社:测绘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30cm 页数: 12页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5.8(7.2折) 定价  ¥2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南极测绘基本技术规定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043901
  • 条形码:9787503043901 ; 978-7-5030-439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南极测绘基本技术规定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南极测绘中大地控制网、外业测图、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水深测量、冰下地形测量、地图编制、测绘成果质量检验的基本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南极地区的测绘活动。

南极测绘基本技术规定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缩略语
5 大地控制网
6 外业测图
7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
8 水深测量
9 冰下地形测量
10 地图编制
11 测绘成果质量检验
附录A(规范性附录)南极测绘相关标志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南极测绘基本技术规定 节选

  内业加密点应尽量选在本片和相邻像片影像都清晰、明显、易转刺和量测的目标点上。加密点和像控点应量测在所有可观测的影像上,以保证加密网的连接强度。加密区内部选取的航向连接点宜3度重叠,旁向公共点、测图定向点宜5度重叠以上,原则上不允许单值(指3度重叠以下);如果确因两次飞行、山地的隐蔽地区等因素使得旁向间转点困难时,方可选单值点,但不能连续单值,所选单值点应进行记录,并在检查点位加选旁向公共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超限和错误,应认真分析、正确处理,不应人为按误差方向随意修改。  对于有IMU/DGPS资料的区域,可以采用无地面控制的方法进行自由网平差。导人像片外方位元素进行联合平差时,要求区域内自动匹配连接点,连接点应均匀分布。对于困难地区,如水域周边、山区、缺少层次的阴影等地区,应有点位分布。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手工加入连接点。  7.4.2 航天遥感影像  应尽可能多地收集测区内的基础控制点及布设像控点,像控点应尽可能地布设在影像的四角或测区的周边。然后利用控制点和卫星自主定位参数进行单景影像定向或多景影像区域网平差。  对于单景影像,可以利用卫星影像提供的精确轨道参数或RPC参数,结合地面控制点,解算外参数。如果卫星遥感影像无法提供精确轨道参数或RPC参数,则可用二次多项式或其他模型进行纠正,但应确保纠正精度满足要求。  作业区域含有多景有重叠区域影像时,可采用区域网平差的方法计算影像的外参数。在卫星影像重叠和覆盖范围内量测一定数量的连接点,点位的量测精度应不超过1.5个像素。然后以测区所有卫星影像为加密单元进行区域网平差,解算出连接点、像控点、检查点及加密点的三维坐标。  7.5 DEM生产  7.5.1 立体方式  对于地形起伏较小、地表基本裸露的区域可采用自动匹配、等视差曲线编辑的方式生产DEM;对于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有冰雪覆盖的区域应采取立体采集等高线、高程点及地形特征点、线数据构建TLN的方式生产DEM。  7.5.2 其他方式  可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雷达干涉测量卫星测高等方法进行测量生成DEM。  7.6 DOM生产  DOM的生产宜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法和单片数字微分纠正法。  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法时,应建立立体模型采集DEM,进行数字影像微分纠正。  7.7 DLG生产  7.7.1 作业方式  使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作业,恢复立体模型,立体测图生产DLG。建立立体模型时,其内定向量测误差、相对定向残差、绝对定向平面、高程误差应依据测区具体情况执行。地理要素的采集应按点、线、面描述其几何特征,并赋予分类代码及其相关属性。  由于南极地区的特殊性,常会遇到无法建立立体的情况,可采用根据DOM采集地物和根据DEM采集地貌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采用不同作业方法采集的DLG应注意接边。  7.7.2 采集要求  (a)立体模型测图范围不应超出该模型测图定向点连线1cm,并且离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cm。  自由图也应测出图廓外1cm。  (b)数据采集的平面位置精度和高程精度,应按照相应比例尺确定。  (c)点状要素应采集要素定位点;线状要素应采集定位线;面状要素应采集外围轮廓线,并闭合;有向点和有向线的方向应正确;公共边宜以主要要素为准采集一次,次要要素拷贝生产。  (d)要素采集应不移位、无遗漏。  (e)按立体模型测图范围进行采集的数据,应先相互拼接,再按照图幅范围进行数据采集。图幅间的接边应保证线状要素合理、完整、协调、连续。  (f)按要素分类,对要素实体以点、线、面及注记方式进行图形采集。  (g)对要素实体进行图形采集的同时,按设定的属性表赋相应的分类代码及必要的属性项值。  (h)数据采集时,应注意构建正确的拓扑关系;线状要素实交处应采取捕捉方式,尽可能不出现悬挂点;面状要素应采用必要的辅助线进行封闭构面,如面状河、湖、海的汇合处,或以某段内图廓线封闭构面等。  (i)要素采集宜先采集水系、居民地等,再采集其他要素。居民地主要采集科学考察站及其建  筑物。  (j)应采集固定的交通道路,也可根据用途和需求,结合相关资料粗略表示科考路线。  (k)冰斗湖等面状水系应构面表示,有名称的湖泊,应赋名称属性,名称应唯一;面状河流应采集河流结构线,保持河流的连通性。浮冰区应与海域同层重叠表示,赋相应属性信息。  (1)高程注记点应采集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地物、地貌比高或深度应适当测注。对冰雪覆盖区域和裸露区域的地貌信息应分别采集,区分表示;对凹凸不易辨认坡向的曲线,应加绘示坡线;用符号采集的陡石山、陡崖、冰丘、冰塔等在图上的位置、形状、方向、大小要准确,  等高线与要素符号的配置要合理;对冰川地貌等应突出表示其地貌特征。  (m)应搜集测图区域相关注记,按要求对地名注记进行采集。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