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设计共生 基于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设计共生 基于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作者:魏正聪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4.9(7.5折) 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设计共生 基于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22424198
  • 条形码:9787122424198 ; 978-7-122-42419-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设计共生 基于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设计创新作为切入点,将生物学共生理论引入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探索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设计与城市共生的理想图式。理论层面上,从城市绿色转型的机
理、设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趋势,探索设计与城市共生的核心机制:实践层面上,对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发展经验和典型模式进行总结,对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心路历程和具体措施展开回顾,对武汉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展开实证分析,剖析武汉获批“设计之都”以来设计产业与城市共生发展的效果,构建设计与城市共生的理想模型,探索推动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实践路径和具体举措。本书主要供设计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研究者和高校师生学习使用,亦可为政府制定城市转型发展、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

设计共生 基于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目录

1绪论

2基本概念界定
2.1 设计与设计学科发展 9
2.1.1 设计的起源 9
2.1.2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9
2.2 设计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11
2.2.1 设计产业的概念 11
2.2.2 设计产业的分类 11
2.3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6
2.3.1 古代城市的起源 16
2.3.2 工业化城市的出现 17
2.3.3 现代城市的演进 18

3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历史形态演变
3.1 从田园城市到文化城市 23
3.1.1 全球蔓延的新城运动 23
3.1.2 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文化复兴 26
3.2 城市文化形态的多重面向 28
3.2.1 城市文化的显性层面 28
3.2.2 城市文化的隐性层面 30
3.3 创意设计:城市复兴的手段 34
3.3.1 创意设计介入城市“装饰性复兴” 34
3.3.2 创意设计介入城市“旅游性复兴” 37
3.3.3 创意设计介入城市产业性复兴 40

4“设计之都”: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国际经验
4.1 “设计之都”项目概述 47
4.1.1 “设计之都”发起背景 47
4.1.2 全球入选世界“设计之都”的城市 48
4.1.3 各领风骚的中国“设计之都” 49
4.2 世界“设计之都”形成的常见模式 51
4.2.1 原发型设计之都 51
4.2.2 诱发型设计之都 53
4.3 世界“设计之都”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57
4.3.1 推进“设计之都”建设的机制保障 57
4.3.2 世界“设计之都”建设的具体措施 59

5武汉“设计之都”建设探索
5.1 政府主导,“设计之都”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层面 66
5.1.1 打造“设计之都”成为政府顶层设计重要内容 68
5.1.2 武汉建设“设计之都”的具体政策保障 70
5.1.3 落实“设计之都”建设的具体责任单位 73
5.2 行业协会在申请世界“设计之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75
5.2.1 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的成立及系列活动 76
5.2.2 湖北省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的成立及系列活动 79
5.2.3 走向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湖北设计产业 83
5.3 武汉设计双年展:“设计之都”的视觉盛宴 85
5.3.1 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举行 85
5.3.2 连续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成功举办 86
5.3.3 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转型与变迁 88

6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6.1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宏观环境 95
6.1.1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宏观政策环境 95
6.1.2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 99
6.1.3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宏观社会环境 101
6.2 武汉市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指数分析 103
6.2.1 武汉市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04
6.2.2 武汉市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105
6.3 湖北省相关产业发展指数分析 109
6.3.1 湖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109
6.3.2 中部六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指数对比分析 112
6.4 全国设计相关产业发展指数分析 115
6.4.1 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数据 115
6.4.2 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地区横向对比 116
6.4.3 2015—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纵向对比 117
6.5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总体评价 119
6.5.1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119
6.5.2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122

7设计的“疫”义:新冠疫情之下的武汉设计担当
7.1 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见证工程设计的“中国速度” 127
7.1.1 火神山医院建设 127
7.1.2 雷神山医院建设 127
7.2 “战疫情,武汉能!”主题创作征集全面展开 131
7.2.1 全国关于抗疫主题创作的征集活动概况 131
7.2.2 “战疫情,武汉能!”2020抗击“新冠肺炎”公益宣传设计全球征集活动幕后 132
7.3 以“艺”战“疫”:插画设计建构英雄城市 135
7.3.1 “大国抗疫”的政治视像建构 135
7.3.2 富含传统积淀的文化视像建构 138
7.3.3 万众一心的民族视像建构 139
7.3.4 多维立体的传播机制 140
7.4 设计赋能:英雄之城浴火重生 143
7.4.1 新冠疫情彰显设计的责任和担当 143
7.4.2 疫情激发各界关注设计的“疫义” 143
7.4.3 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145

8共生的设计:设计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理想图景
8.1 设计与城市共生:城市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155
8.1.1 和谐共生: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机制 155
8.1.2 与城共生:设计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7
8.2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PCRTSI 系统建构 163
8.2.1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条件分析 163
8.2.2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PCRTSI 系统模型 165
8.3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PCRTSI系统推进策略 172
8.3.1 政府主导:完善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制度安排 172
8.3.2 六重赋能:搭建设计与城市共生的融合平台 173
8.3.3 三方协同:培育城市绿色转型的设计共生体 176
8.3.4 建立标准:推动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创新实践 177

9结语

附录
附录1 设计产业统计分类(试行) 182
附录2 2021年度武汉设计之都创意社区名单 187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设计共生 基于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魏正聪,湖北工业大学教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形象传播。近三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主持完成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咸宁展馆设计、宜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汉阳古城文化概念性规划设计、汉阳鹦鹉风情美食街概念性规划设计等横向课题,科研到账经费超过150万;获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