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党性与公共性再认识

党性与公共性再认识

作者:宫京成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24cm 页数: 140页
中 图 价:¥17.9(5.6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党性与公共性再认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939205
  • 条形码:9787564939205 ; 978-7-5649-392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党性与公共性再认识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对新闻传播公共性展开了理论层面的再认识。此书认为, 在当代中国探究、实践新闻传播公共性, 不加批判地、去意识形态化地“照单全收”以自由主义为主流思想来源的西方新闻传播公共性理论, 无法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公共性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的有机统一。

党性与公共性再认识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主要观点与章节安排
六、可能的创新点

**章 公共性:思想观念的解读
一、公共性思想的“出场”
二、公共性的内涵
三、市民社会的组织形式:公共性理论的焦点
四、“西中马”公共性思想

第二章 人民的公共性:当代中国公共性辨识
一、如果“照着讲”:“西中马”公共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比照
二、必须“接着讲”:当代中国“人民的公共性”

第三章 新闻传播公共性:理论分析与中西实践
一、探究新闻传播公共性需要认识的两个问题
二、新闻传播公共性的内涵
三、新闻传播在实现社会公共性方面的功能
四、新闻传播公共性的西方实践
五、新闻传播公共性的中国实践与阐释

第四章 名实之思:新闻传播公共性与党性原则
一、“何为”与“为谁”:新闻传播公共性与党性原则的关系
二、党性原则:四个“重要时刻”与理论逻辑
三、人民性: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公共性的实质
四、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公共性实践的主要命题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著作
学术论文
后记
展开全部

党性与公共性再认识 节选

  《党性与公共性再认识》:  (二)新闻传播公共性与党性原则的关系  探究新闻传播公共性与党性原则的关系,必须回归对新闻传播本质属性的认识。因为,新闻传播“公共性”与新闻事业“党性原则”都是对“新闻传播”属性功能的认识与诠释,而对新闻传播本质属性的认识,既是探究二者内涵的逻辑起点,也是探究二者关系的理论前提。  依据唯物史观,新闻传播及现代社会的传播主体新闻业属于上层建筑,主要功用是传播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属性。对这一认识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新闻传播公共性的两种不同认识,本书第三章已作了分析阐释,在此不再赘述而只强调两点。  其一,意识形态属性是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排斥、否定新闻传播的其他属性。也就是说,新闻传播的属性及其决定的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属性,即新闻传播的主体——新闻媒体、平台型媒体、社会组织与个人,总是基于特定立场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他们的“特定立场”是由现实物质关系决定并反映物质关系的。探究新闻传播本质属性的依据,只能是新闻传播的主体——人和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以及新闻媒介的所有者,而不能是作为“物”的新闻媒介。同时,公共性、商业性等作为新闻传播的一般属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并不否定、排斥这些属性。新闻媒体作为“中介”的信息传播属性是新闻传播发挥一切功能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前提和基础”并不意味着它一定就是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这正如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而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可是如果因此就把自然属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人与一般动物就没有区别,以研究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主要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其二,意识形态属性是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新闻传播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新闻传播理论建构与实践既不能“去政治化”也不能“泛政治化”。一方面,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是由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在新闻理论建构与实践中只承认新闻媒体作为“中介”的信息传播属性,否认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密切联系,或是以“文化逻辑”的名义遮蔽新闻传播中实际存在的“政治逻辑”都是虚无主义的表现。同时,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既有“科学”的属性,也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区别,亦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法摆脱的“知性真诚”与“政治忠诚”的并在追求(赵萍丽,2005),新闻传播研究企图建构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价值中立的去政治化的理论从而成为所谓“科学”是不切实际的。另一方面,新闻传播理论建构与实践也不能“泛政治化”,新闻传播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并不是说所有的新闻都是政治新闻,所有的新闻活动都是政治活动,新闻传播理论建构就是政治理论建构,这是对“新闻与政治”关系作出的教条主义的背离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错误理解,也是中国新闻业和新闻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曲折中获得的教训之一。  本文认为,新闻传播公共性是新闻传播的一般属性,即公众直接参与或委托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信息传播,以达成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调谐的社会共识为目标的属性。新闻传播在实现社会公共性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共享性、共识性、公开性。新闻传播公共性的实现要受到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的制约与影响。在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公共性即人民性,人民性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实现人民性——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公共性的根本保证。这就是党性原则与新闻传播公共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在厘清新闻传播本质属性基础上正确认识二者“何为”与“为谁”的问题。  公共性是新闻传播的一般属性,新闻传播公共性的实现要受到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的制约与影响。新闻传播公共性的目标是公众直接参与或委托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信息传播,以达成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调谐的社会共识,社会共识的达成过程是在公众、新闻媒体运用新闻媒介进行信息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开展思想观点交流、交锋并*终形成理性共识的动态的过程,新闻媒介是形成共识的空间场域,新闻媒体是公众达成共识的代言者。现实中的新闻媒介、新闻媒体既是物质实体也是社会组织;既具有产业属性、文化属性,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西方新闻媒体的主体是资本控制的传媒企业,西方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宪政民主制度、党争民主的政治运作、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使西方新闻业形成了以强调“独立性”为主要特征的新闻传播公共性思想理论与实践路径,它客观上为实现西方国家社会信息共享、达成社会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达成公共性的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但是,这种“独立性”无法掩盖西方新闻媒体服务资本、服务西方宪政民主制度的本质。  ……

党性与公共性再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宫京成 1977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为《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教授,宁夏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导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媒介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5篇。2007年、2010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高校作访问学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