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痴呆症的诊断与治疗

痴呆症的诊断与治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B5 页数: 316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15.3(7.3折) 定价  ¥1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痴呆症的诊断与治疗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8532
  • 条形码:9787030718532 ; 978-7-03-07185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痴呆症的诊断与治疗 本书特色

★ 中西医结合 ★ 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 中医论治、中药方剂、针灸疗法 ★ 西医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 辅助检查、护理与康复

痴呆症的诊断与治疗 内容简介

痴呆症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明显减退的疾病。编者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阐述了痴呆症的相关内容,**部分为中医基础及论治,包括历代中医名家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及经验、痴呆的病机研究、痴呆的中药及方剂研究及针灸疗法等;第二部分西医诊断与治疗,论述了痴呆的危险因素、辅助检查、分类、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抑郁、焦虑、麻醉术后对脑痴呆的影响,痴呆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治疗,阐述了近年来痴呆研究的新进展、辅助检查手段及治疗。

痴呆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录

目录
**部分中医部分
第1章历代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2
**节远古至魏晋时期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2
第二节隋唐时期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17
第三节宋元时期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40
第四节明清时期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45
第五节近代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88
第2章当代中医名家对痴呆论治的经验90
第3章痴呆的治则治法118
**节五脏与痴呆的关系118
第二节活血法治疗痴呆123
第三节解毒法治疗痴呆127
第四节化痰法治疗痴呆130
第五节复方的研究139
第六节治疗痴呆中药的研究157
第七节中成药的研究189
第八节痴呆的针刺治法196
第二部分西医部分
第4章危险因素对痴呆的影响210
**节血糖对痴呆的影响210
第二节高脂血症对痴呆的影响215
第三节高血压病对痴呆的影响218
第四节肠道菌群对痴呆的影响220
第5章痴呆的辅助检查进展224
**节痴呆的临床评估量表224
第二节痴呆影像学诊断226
第三节痴呆症的生化指标233
第四节中医辨证量表235
第6章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36
**节痴呆的分类及诊断思路236
第二节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39
第三节额颞叶痴呆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47
第四节路易体痴呆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52
第五节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55
第六节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60
第七节正常颅压脑积水的诊断标准与治疗268
第八节甲状腺毒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271
第九节其他疾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272
第十节丁苯酞治疗认知障碍277
第7章抑郁、焦虑的影响282
第8章麻醉术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289
第9章痴呆病人的护理295
第10章痴呆的康复治疗299
**节痴呆康复治疗理论299
第二节痴呆康复治疗方法299
第三节痴呆康复治疗措施303
展开全部

痴呆症的诊断与治疗 节选

**部分中医部分 第1章历代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 **节远古至魏晋时期关于“痴呆”“健忘”的论治条文 一、关于“健忘”的条文 (一)先秦时期 《黄帝内经 灵枢》卷二本神第八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黄帝内经 灵枢》卷五癫狂病第二十二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颅。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黄帝内经 灵枢》卷五厥病第二十四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一本云有动脉),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黄帝内经 灵枢》卷八天年第五十四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内经 灵枢》卷之十二大惑论第八十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内经 素问》卷四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黄帝内经 素问》卷四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黄帝内经 素问》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黄帝内经 素问》卷十七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黄帝内经 素问》卷第十八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帝曰:善。 《黄帝内经 素问》卷第二十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黄帝内经 素问》卷二十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伏明之纪,是谓胜长。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遇化已老,阳气屈伏,蛰虫早藏。其气郁,其用暴,其动彰伏变易,其发痛,其藏心,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谷豆稻,其味苦咸,其色玄丹,其畜马彘,其虫羽鳞,其主冰雪霜寒,其声徵羽。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少徵与少羽同,上商与正商同,邪伤心也,凝惨凓冽则暴雨霖霪,眚于九,其主骤注雷霆震惊,沉霒淫雨。 《黄帝内经 素问》卷第二十二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二)两汉时期 《伤寒论》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方二十四。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大黄(三两,酒洗)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及两仁者)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华佗神方》卷二十一华佗养性服饵法神方二一○一六?华佗柏子仁圆神方本剂久服,能强记不忘。制用:柏子仁五两,蛇床子、菟丝子、覆盆子各半升,石斛、巴戟天各二两半,杜仲(炙)、茯苓天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各三两,天雄(炮,去皮)一两,续断、桂心各一两半,菖蒲、泽泻、薯芋、人参、干地黄、山茱萸各二两,五味子五两,钟乳(炼成者)三两,肉苁蓉六两。 《金匮要略》卷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胡荽久食之,令人多忘。 《内照法》 五脏之病第二从心起:其液汗,心风嗜忘,心风寸浮数,心风成癫痫。其声言,心气痛甚,心气寸坚,心气成伏梁。其味苦,心热狂走,心热寸焦数,心热风狂走。其焦臭,心冷死矣。心冷寸沉伏,心冷成痰,真心痛手足冷。其色赤,心虚嗜惊。心虚寸濡弱,心虚成恐惧。右上五般病,除虚不灸,余四种并灸心俞,第七椎相去二寸二分。量病轻重,上至百,下至三壮一七。若从起处灸之,亦差。余并此也,不须更叙。 五脏相入第三心气入肾,连脐酸疼,兼膀胱及腰脚痛不可忍。心冷入肾,手足冷如铁,痛甚即死,名真心痛。心热入肾,困不知痛处。心意躁烦怨,不耐痛。心虚入肾,背吸吸,耳聋目昏,徙忘,嗜旋,无力。右上诸病,余病灸之,除虚不灸。服药量病,老少衰弱,斟酌候本俞。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则为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则为不足。病在内,不及则令人引两胁胀满。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心脉沉小而紧浮,气喘。若心下气坚不下,喜咽唾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忧太过也。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脚气之病,传于心肝,则十死不治。入心则恍惚忘谬,呕吐食不入,眠不安定,左寸口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者是也。入肾即腰脚俱肿,小便不通,呻吟不绝,目额皆见黑色,气时上冲胸腹而喘,其左尺中脉绝者是也,切宜明审矣。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不当下而下,则使人开肠荡胃,洞泄不禁。不当汗而汗,则令人肌肉消绝,津液枯耗。不当吐而吐,则使人心神烦乱,脏腑奔冲。不当灸而灸,则使人重伤经络,内蓄痰毒,反害中和,致于不可救。不当针而针,则使人气血散失,机关细缩。不当导引而导引,则使人真气劳败,邪气妄行。不当按摩而按摩,则使人肌肉?胀,筋骨舒张。不当蒸熨而蒸熨,则使人阳气偏行,阴气内聚。不当暖洗而暖洗,则使人湿灼皮肤,热生肌体。不当悦愉而悦愉,则使人神失气消,精神不快。不当和缓而和缓,则使人气停意折,健忘伤志。 《神农本草经》 草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 草龙胆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盅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草远志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 草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 草兰茹味辛寒。主蚀恶肉,败创,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生川谷。 (三)魏晋南北朝 《小品方》卷**治心痛腹胀满冷痛诸方七气丸,治七气。七气为病,有寒气、怒气、喜气、忧气、恚气、愁气、热气。此七气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坏在腹中,心痛烦怨,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作有时,每发痛欲绝也。其寒气则吐逆,心下胀满;其热气则慌惚闷乱,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气不可当,热病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其恚气则积聚心下,不得食饮;其喜气则不可疾行久立;其忧气则不可苦作,卧不安席;其愁气则恕忘,置物四旁,不复忆处,四肢手足跗肿,不得举。亦治产生早起中风余疾也。大黄(炮)十分,人参三分,椒(熬)二分,半夏(炮)三分,乌头(炮)五分,桔梗三分,细辛三分,茱萸(熬)三分,干姜三分,菖蒲三分,茯苓三分,芎三分,紫菀三分,甘草三分,石膏三分,柴胡三分,桃仁三分,凡十七物,冶合下筛,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为度(辑自《医心方》卷十)。 《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肾实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 《脉经》卷六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