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

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

作者:刘晓村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4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8(6.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6430836
  • 条形码:9787546430836 ; 978-7-5464-308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 本书特色

作者出生、成长在成都,成年后在上海求学。本书以时光变迁为主轴,以“我”为何成为今天的“我”的精神探寻作为文本的结构钢梁,挖掘成都和上海的城市人文特色,复刻与“我”有关的两座城市中普通人的悲欢。

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成都和上海生活经历的深情回望。作者强烈的个体感受化为优美的文字,抒写成都在近几十年中城市气质的变化,以及上海和上海人在普遍秩序里显露出的城市文明。该书文字深具美感,代入感极强。它引领读者漫游其间,感受作家的心灵之旅,以及作者和城市共同成长的精神轨迹。

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 目录


城上芙蓉锦绣殊——我与成都
**辑 重筑旧题名
近乡情怯
成都男人
成都女人
四季的雨(上)
四季的雨(下)
第二辑 依稀来时路
四邻
大院
小街
回到成都
第三辑 预悬离别心
扶贫锻炼
下乡
冯国祥
张荷花
林林
泡桐树
扶贫工作结束
第四辑 梦已在高斋
皮叔叔
诗人
姚桦
张彤
小黎
第五辑 犹自炫微光
重返旧时光:甘庭俭
画布前的独行者:荷译
在时间的激流外:冯大庆
戏剧人生:罗大军
德艺双馨艺术家:周轶芳
第六辑 风诗教泽长
我在春天回到成都
华西医科大学
忧伤
水月相去八万里——我与上海
**辑 依依向物华
上海!上海
灰褐色的上海
华山路
紫衣
剧场的孩子
第二辑 疑误有新知
交谊舞
片段
夜会陌生人

第三辑 欲去惜芳菲
郭阿姨一家人
几个上海女人
姐姐
第四辑 今朝此为别
经过上海
评论家
记者
几个画家
工人
插曲
家在武康路
成为一个作家(跋)
展开全部

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 节选

近乡情怯 l 春分前后,在北京,我和几个老朋友相约聚会,其中有位朋友是成就斐然的编剧。这位编剧朋友去聚会的地方,路上正好途经我家,他负责开车接送我。和他有日子不见了,我们随意聊起刚过去的春节,问对方都在哪儿过的年。编剧朋友是东北人,新近在安徽徽州屯溪区买了房子,全家人自然就在风光宜人的新家守岁。我依旧老样子,每年寒假总是要回成都的,3月份学校开学前再赶回北京。我告诉他,待我离开时,成都已是春暖花开,机场附近的田园,油菜花恣肆盛放,黄灿灿一片,真是美不胜收。即便已经在成都停留了将近两个月,我还是对它依依不舍。 听罢我的话,朋友笑了,他说:“我觉得你特别适合成都。你应该是成都那种气场中的人。”我略有些惊讶,还是头一次听人这么说,这与我的自我认识并不相同。于是,我提及另一位也是在北京工作的成都籍好朋友,我说她也是成都人,她比我在成都待的时间更长。朋友说:“她没有你适合成都,她身上并没有多少成都的气息,你就有。”我自然对外地人眼中成都的形象相当好奇,便追问他“成都的气息”到底意味着什么,他讲气息并非确定的介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告诉他,到年底,我可是在北京生活了20年(至今已有26年),已经超过我在成都生活的年头。他摇摇头,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多还是指童年少年时期的浸润和影响;成年之后,一个人固有的本性难以被改变…… 我的朋友走南闯北,阅历丰富,看人看事老辣犀利。他随性的看法却勾起了我对“我与成都”关系的浮想联翩。苏东坡有首写成都蚕市的词,*后两句云:“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对作家来说,“流年之悲”恰如“白驹过隙”,几乎与生俱来。正因为离开了成都,一别两宽,我并不单纯是由于怀旧,却也早早就开始书写成都。30多岁时,我写的关于成都女人的随笔,发表在《成都日报》上,被不少当地朋友看到。有赞同的声音,也有不赞同的意见。听到家乡人的反馈,无论褒贬,我都觉得很享受。那时,我把自己放到成都之外来谈论它,以为这样就能更客观。我毕竟没有定居在成都,30多岁也还年轻。成都一北京,几干千米的距离,隔着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的枝节,我打量成都的眼光或许就变得相当挑剔,只是当时并不为我自知。 2 我适合成都吗?我是成都那个氛围和气场中的人吗?从读大学起,在火车上、校园里,出差的时候,或和新朋友聚会等的时候,凡是碰到陌生人互相猜测籍贯,几乎从来没有人会猜到我是四川人。听说我是正宗成都人,人家也都不大相信,说是不像。不过,我明白,之所以说不像,多半是因为我个头高,一张长脸,并非典型的四川人模样。普通话讲得不标准,四川口音却不重。 人,总是想要认清他自己,认清自己又如此之难…… 成都有两千多万人,他们性情迥异,气质不同。“一娘生九子,九子大不同”,妈妈在表扬哥哥批评我,或者表扬我批评哥哥的时候,*爱这么感慨。话说回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老话也是没错,潜藏在每个人骨子里的地域基因,总是会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显露痕迹。我们身边确有不少这样的例证:随着年龄增长,某些人身上的“家乡性”反倒更为明显了。人是环境的产物,所谓“土特产”,也是适用于人的吧。 中国自古就是家国情怀浓重的国家。于是乎,真君子或是大丈夫须得以四海为家,小人才怀土。我不是大丈夫,放之四海就比较想家,虽然从未达到“乡魂入梦”的程度,到底还是更接近于怀土的小人,真是拿自己也无可奈何。 3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的父母亲均在他们18岁那年,从各自家乡的中学毕业,来到成都读大学。大学毕业之后,留在成都丁作。爸爸是四川峨眉人,妈妈是四川自贡人。爸爸热爱他的家乡峨眉,有亲戚来就会刻意讲上几句峨眉话,过一下瘾。妈妈则不喜欢自贡,她很少主动回家乡。妈妈对家乡的疏离曾引来外婆对她的埋怨,小姨也不太理解妈妈为何对家乡的感情如此淡薄。一个人越是敏感,对他出生和成长之地的认识就越复杂,其情感指向就绝不可能只是单向度的。 爸爸妈妈在成都生活的时间超过了一个甲子年。他们在此学习、_T作、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也将在这里终老。从年轻时候起,他们就没有想过要去别的城市生活。爸爸的工作让他时不时到全国各地去出差。那个年代,中国人往往定居一隅,较少流动。爸爸能够到东南西北的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杭州、南京这些洋气的城市去公干,去开眼见世面,院子里的大人小孩都好生羡慕。可是,爸爸出差回来,每次都会对我们感叹:“还是成都好啊!你们不晓得,还是我们成都巴适(四川方言,意思是舒服、漂亮)……”我却偏不以为然,认为爸爸不过是对成都更习惯罢了。 当然,爸爸妈妈并非一味地维护成都,他们对成都也有很多不满意之处。但我听起来,他们对成都的批评更多只是自家人的抱怨,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在这个偏居中国西南部的城市生活,他们特别踏实心安。每次到北

锦官月明海上花——成都上海双城记 作者简介

刘晓村,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著有《蚀城》《幸福还未到来》等长篇小说。曾担任多部影视剧、话剧的编剧及文学策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评论、人物专访等逾百万字,作品曾获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优秀作品奖、北京市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田汉戏剧奖论文二等奖等奖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