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部考古 第23辑

西部考古 第23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47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80.6(7.0折) 定价  ¥2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部考古 第23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3726
  • 条形码:9787030733726 ; 978-7-03-07337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部考古 第23辑 本书特色

内容涉及考古学、文物学、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

西部考古 第23辑 内容简介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考古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陕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下,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的学术半年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0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点,面向全国,内容涉及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多个方面。本书适合于从事我国西部地区历史考古、文化遗产研究和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西部考古 第23辑 目录

目录
考古调查与发掘
陕西省永寿县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1)
新疆哈密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调查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哈密市文物局(45)
2010年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墓葬发掘报告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56)
2018年新疆巴里坤小黑沟遗址调查简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90)
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西天山西端区域考古调查简报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08)
2019年环哈萨克斯坦卡普恰盖海考察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135)
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城门区考古发掘报告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48)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千佛洞石窟调查简报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61)
史前与周秦汉唐研究
西藏革吉县几处石器地点的石制品 朱之勇 杨俊辉 席琳 张建林(279)
早期瓮城结构试析 于有光(291)
秦都雍城地区秦汉畤祭遗存研究 陈爱东(302)
西汉帝陵始建时间考论 马永嬴 朱晨露(311)
从海昏侯墓看西汉厚葬盛行的原因 徐卫民 贺妍琳(320)
石城子遗址出土瓦当初步研究 田小红 吴勇(327)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略论东汉洛阳的佛教及佛教造像问题——兼论中国古代金铜佛教造像的年代序列 冉万里(347)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
中国古代彩绘文物常用蛋白类胶结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研究 黄建华 杨璐 王丽琴(407)
铜官窑出土青瓷化学组成分析 周伟强 房可悠 刘元喆 刘厚 瞿伟 索朗旦增 郑嘉伟 何静(421)
文化遗产及博物馆探究
安康革命旧址保护利用现状调查研究 刘卫红 吴青军 白海峰 薛倩(432)
其他研究
夏鼐先生与仰韶文化研究 袁博(445)
日本现代考古学的开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考古学 〔日〕宫本一夫 著 刘 斌 徐 敏译(455)
《西部考古》征稿启事 (461)
CONTENTS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Brief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Pre-Qin Period Sites in Yongshou, Shaanxi China-Central Asia“the Belt and Road”Joint Laboratory on Human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Key Labora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School of Culture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44)
Brief Report of Turquoise Mining Site at Tianhu in Hami, Xinjiang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Xinjiang Hami Bureau of Cultural Heritage (54)
Brief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Tombs at Shirenzigou Site in Barkol of Xinjiang in 2010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Xinjiang Bureau of Culture, Sports, Radio, Television and Tourism of Hami Bureau of Culture, Sports, Radio, Television and Tourism of Barkol (89)
Brief Report at Xiaoheigou Site in Barkol County of Xinjiang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Xinjiang Bureau of Culture, Sports, Radio, Television and Tourism of Hami Bureau of Culture, Sports, Radio, Television and Tourism of Barkol (107)
Brief Report of the Regional Archaeological Survey on the Western End of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in Uzbekistan in 2014 China-Central Asia“the Belt and Road”Joint Laboratory on Human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Key Labora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133)
Brief Report Tour of Kapshagay Reservoir, Kazakhstan in 2019 Shaanxi Academy of Archaeology The State Historical-Cutural Museum Reserve“Ecik”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147)
The Excavation of City Gate of the Shichengzi Site in Qitai County, Xinjia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Xinjiang (260)
Brief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housand-Buddha Grottoes in Shanyang, Shangluo, Shaanxi China-Central Asia “the Belt and Road”Joint Laboratory on Human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Key Labora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School of Culture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278)
Prehistory and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Zhou, Q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Lithic Artifacts from the Localities of Geji County, Tibet Zhu Zhiyong Yang Junhui Xi Lin Zhang Jianlin (290)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Early Barbican Entrance Yu Youguang (301)
On the Investigation Zhi Remains in Yongcheng Region of Qin-Han Dynasties Chen Aidong (310)
On the Construction Time of the Emperor Mausoleum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Ma Yongying Zhu Chenlu (319)
The Reasons for the Prevalence of Heavy Burial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the Tomb of Haihunhou Xu Weimin He Yanlin (326)
The Research of Roof-tile Ends Unearthed at Shichengzi Site Tian Xiaohong Wu Yong (346)
Research on the Silk Road and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On Buddhism and Buddhist Statues in Luoyang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ncurrently on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f Gold and Copper Buddhist Statues in Ancient China Ran Wanli (406)
Research on Scienti.c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The Infrared Spectra Analysis of Protein Binding Medium Commonly Used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ed Cultural Relics Huang Jianhua Yang Lu Wang Liqin (420)
The Study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ongguan Kiln Celadon Zhou Weiqiang Fang Keyou Liu Yuanzhe Liu Hou Qu Wei Suolang Danzeng Zheng Jiawei He Jing (430)
Research on Museums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volutionary Sites in Ankang Liu Weihong Wu Qingjun Bai Haifeng Xue Qian (443)
Oth
展开全部

西部考古 第23辑 节选

考古调查与发掘 陕西省永寿县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内容摘要: 2020年 4—5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省永寿县境内的先秦时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发现该地区诸遗址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包含仰韶、龙山、商周时期遗存。此次调查为探索泾河及邻近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进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诸遗存间的文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泾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调查 为深入开展周文化起源等课题的研究工作,2020年 4—5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对陕西省永寿县进行了专题考古调查,以了解区域内先秦时期诸遗存的文化面貌。本次工作主要是对区域内的先秦时期遗址点进行重点复查,采取传统踏查的方式。此次调查遗址共计 20处,其中 4处遗址调查资料已经公布或未发现遗物,本次将其余 16处遗址所见遗迹及遗物予以报道。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 永寿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渭北高原南缘向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东接礼泉,南邻乾县,西与麟游县接壤,北连彬州市,东北以泾河为界,与淳化、旬邑相望。永寿县店头、仪井两个乡镇被乾县关头、吴店等乡镇间隔,形成与县境不连接的“飞地”。“飞地”北、东、南三面与乾县相接,西邻扶风,西北与麟游县以漆水河为界[1]。 县境属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喜马拉雅运动后,陆块整体抬升,后期接受风成黄土沉积,在辖区北部形成横穿东西的似屋脊状的永寿梁(也称页梁),地形向南、北两面倾斜,呈阶梯状跌落,具有整体地势中轴高、南北低的特点。以永寿梁为分水岭,南北分别形成天然的渭河、泾河水系。南部除泔河、三岔河流入泾河外,其他以漆水河为主的几条河流皆由北向南流入渭河;北部皆由南向东北流入泾河。流域内沟谷纵横,地表坡降大,径流下渗小,侵蚀强烈,形成丰富的地表水,使全县整个地形呈河谷纵横的黄土破碎塬。境内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 除对和平遗址调查收获已做相关报道外,此次调查的永寿县先秦时期遗址共计 16处,按地形及行政区可分为三个区域:①东北部的泾河高阶地区,为泾河中游,有左村遗址和渠子遗址两个遗址;②中部的黄土塬区,为泔河流域的上游,塬面较为宽阔平坦,分布有桥家宫、东沟、西寨、白坊、西留庄、东旦村、周家庄、甘井东庄子和马家村九处遗址;③南部“飞地”的低黄土塬区,为漆水河流域的中段,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分布有店头东庄子、梁家村、成家河、周家塬和陈家村五个遗址(表一)。 表一 调查所见永寿县先秦时期遗址 二、各遗址调查收获 1.桥家宫遗址 位于甘井镇桥家宫老村西南的沟边台地。遗址地面经过大规模翻整,地表遗物极少,仅在台地西南靠沟边中部的一处断面底部找到两处灰坑。灰坑保存较好,灰土堆积较厚(图一、图二)。 (1)H1 袋状坑,填土呈深灰色,开口距地表约 1.5、长 1.3、暴露部分高约 0.5米。坑内填土含陶片与炭屑,出土遗物种类丰富,以陶器为主,另见少量石器。 图一 桥家宫遗址远景图(东北—西南) 砺石 1件。2020YQJH1∶1[2],青灰色砂岩制成,平面近梯形,两面略平整,其上均有人工刻槽痕迹。边缘有明显的打制痕迹。残高8.1、残宽7.2、厚0.9厘米(图三,1)。 石刀 2件。2020YQJH1∶2,深灰色页岩制成,直背,刃部单面磨制而成,通体磨光。残长4.9、残宽2.4、厚0.3厘米(图三,2)。2020YQJH1∶3,青灰色砂岩制成,平面近平行四边形,刃部双面磨制而成。残高5.2、残宽4.8、厚1厘米(图三,3)。 H1内采集陶片数量较多,主要为红陶、灰褐陶,以夹砂为多,纹饰主要为绳纹、篮纹。按器物特征可划分为以下两组。 第1组:以夹砂灰陶、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多为篮纹(图四,4)。可辨器形有罐。 陶罐 1件。2020YQJH1∶4,残罐底,夹砂红陶,平底,器壁见有竖向刻槽。残高1.8厘米(图三,4)。 第2组:多为夹砂灰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可辨器形有甗、罐等。 陶罐 7件。 残罐底 3件。均为平底。2020YQJH1∶5,泥质灰陶,器底饰交错粗绳纹,器壁与器底有明显接合痕迹,呈层状缝隙。残高1.8厘米(图三,8)。2020YQJH1∶6,夹砂灰褐陶,器表饰纵向绳纹,腹底交界处饰横向绳纹,纹饰印痕较浅,内壁有明显泥缝痕迹。残高3.3厘米(图三,9)。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