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作者:万霞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0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7.3(8.3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72301
  • 条形码:9787030572301 ; 978-7-03-05723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本书特色

与《无机化学(第二版)》配套,并附有期末考试题和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内容简介

本指导书的内容涵盖了"无机化学"教材涉及的所有内容,即包括第1章绪论;第2章原子结构;第3章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第4章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第5章固体结构;第6章溶液化学;第7章元素通论;第8章非金属元素;第9章非过渡金属元素;第10章过渡金属元素;第11章镧系和锕系元素。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1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
1.1.2 分压、分体积 1
1.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2
1.2.1 建议学时 2
1.2.2 学习要求 2
1.2.3 重点和难点 2
1.3 扩展知识点 2
1.3.1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2
1.3.2 气体扩散定律 4
1.3.3 气体的液化 4
1.3.4 其他聚集态 6
1.3.5 无机化学的分支学科 8
1.4 例题与解析 9
1.5 部分习题解答 13
第2章 原子结构 16
2.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16
2.1.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描述方法 16
2.1.2 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18
2.1.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20
2.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21
2.2.1 建议学时 21
2.2.2 学习要求 21
2.2.3 重点和难点 21
2.3 扩展知识点 22
2.3.1 氢原子波函数的图形 22
2.3.2 屏蔽系数σ的经验估算方法 24
2.4 例题与解析 24
2.5 部分习题解答 29
第3章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 36
3.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36
3.1.1 共价键相关理论 36
3.1.2 键参数 38
3.1.3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39
3.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40
3.2.1 建议学时 40
3.2.2 学习要求 40
3.2.3 重点和难点 41
3.3 扩展知识点 41
3.3.1 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的对称性 41
3.3.2 分子轨道中的“对称性匹配原则” 43
3.3.3 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排布 44
3.3.4 氢键在生命体中的作用 45
3.4 例题与解析 45
3.5 部分习题解答 50
第4章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56
4.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56
4.1.1 化学热力学 56
4.1.2 化学平衡 58
4.1.3 化学动力学 60
4.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61
4.2.1 建议学时 61
4.2.2 学习要求 61
4.2.3 重点和难点 62
4.3 扩展知识点 62
4.3.1 不同过程下体积功的计算方法 62
4.3.2 水合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和生成自由能、标准熵 64
4.3.3 熵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微观实质 66
4.3.4 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定量关系 67
4.3.5 酶催化反应 70
4.4 例题与解析 71
4.5 部分习题解答 81
第5章 固体结构 102
5.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102
5.1.1 晶体的结构特征和类型 102
5.1.2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102
5.1.3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103
5.1.4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104
5.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105
5.2.1 建议学时 105
5.2.2 学习要求 105
5.2.3 重点和难点 105
5.3 扩展知识点 105
5.3.1 晶体结构的测定 105
5.3.2 晶体的缺陷 106
5.4 例题与解析 108
5.5 部分习题解答 111
第6章 溶液化学 115
6.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115
6.1.1 溶液的性质 115
6.1.2 酸碱平衡 115
6.1.3 沉淀溶解平衡 118
6.1.4 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119
6.1.5 氧化还原平衡 120
6.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122
6.2.1 建议学时 122
6.2.2 学习要求 122
6.2.3 重点和难点 123
6.3 扩展知识点 123
6.3.1 强电解质溶液的理论简介 123
6.3.2 人体中的缓冲体系 124
6.3.3 酸碱指示剂 125
6.3.4 电解 126
6.3.5 化学电源 127
6.3.6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防腐 132
6.4 例题与解析 133
6.5 部分习题解答 150
第7章 元素通论 168
7.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168
7.1.1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 168
7.1.2 非金属元素通论 168
7.1.3 金属元素通论 171
7.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173
7.2.1 建议学时 173
7.2.2 学习要求 173
7.2.3 重点和难点 173
7.3 扩展知识点 173
7.3.1 金属还原过程的热力学 173
7.3.2 金属的提炼 174
7.4 例题与解析 176
7.5 部分习题解答 178
第8章 非金属元素 182
8.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182
8.1.1 硼、碳和硅 182
8.1.2 氮、磷和砷 183
8.1.3 氧、硫、硒和碲 186
8.1.4 卤素 188
8.1.5 稀有气体 189
8.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190
8.2.1 建议学时 190
8.2.2 学习要求 190
8.2.3 重点和难点 190
8.3 扩展知识点 191
8.3.1 石墨烯材料 191
8.3.2 单晶硅材料 192
8.3.3 多氮化合物 193
8.3.4 含氟超强酸 193
8.4 例题与解析 194
8.5 部分习题解答 200
第9章 非过渡金属元素 215
9.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215
9.1.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15
9.1.2 铝分族金属 216
9.1.3 锗分族金属 217
9.1.4 锑分族金属 219
9.1.5 铜族金属 220
9.1.6 锌族金属 223
9.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226
9.2.1 建议学时 226
9.2.2 学习要求 226
9.2.3 重点和难点 227
9.3 扩展知识点 227
9.3.1 金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227
9.3.2 铜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228
9.3.3 锌离子荧光分子探针研究进展 229
9.4 例题与解析 229
9.5 部分习题解答 238
第10章 过渡金属元素 247
10.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247
10.1.1 配合物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247
10.1.2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248
10.1.3 3d过渡金属 249
10.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254
10.2.1 建议学时 254
10.2.2 学习要求 254
10.2.3 重点和难点 255
10.3 扩展知识点 255
10.3.1 手性配合物 255
10.3.2 磁性材料 256
10.3.3 合金材料 258
10.3.4 超导材料 258
10.4 例题与解析 260
10.5 部分习题解答 267
第11章 镧系和锕系元素 278
11.1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278
11.1.1 建议学时 278
11.1.2 学习要求 278
11.2 扩展知识点 278
11.2.1 稀土元素的分离技术 278
11.2.2 新型有机-无机稀土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 279
11.3 例题与解析 282
11.4 部分习题解答 283
第12章 化学新进展 286
12.1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286
12.1.1 建议学时 286
12.1.2 学习要求 286
12.2 扩展知识点 286
12.2.1 绿色化学——使用AlkyClean催化剂生产烷基化油 286
12.2.2 生命中的化学——青蒿素研究进展 287
12.2.3 新材料与化学——MOFs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87
12.2.4 新能源与化学——车用乙醇汽油的应用 288
12.2.5 纳米技术与化学——纳米氧化锆材料 288
无机化学(上)期末模拟考试题 289
无机化学(下)期末模拟考试题 295
研究生入学模拟考试题 300
展开全部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节选

  第 1 章 绪 论 1.1 本章主要内容回顾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温度、压力和体积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式中:p 为气体压力;V 为气体体积;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R 为摩尔气体常量;T 为热力学温度;m 为气体质量;M 为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因此,已知理想气体的任意三个物理量, 就可通过式(1.1)求算第四个物理量。 1.1.2 分压、分体积 1. 分压 组分气体 B 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该组分气体 B 的分压,用符号 pB 表示。任何组分气体 B 均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即 pBV = nBRT (1.2) 式中:pB 为组分气体 B 的分压;nB 为组分气体 B 的物质的量;V 为混合气体的总体积;R 为摩尔气体常量;T 为混合气体的热力学温度。 2. 道尔顿分压定律 在温度恒定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力之和,此结论称为道尔顿分压定律。将分压与总压相除,可推导出 式中:xB 为组分 B 的摩尔分数,则 pB = xB p (1.4) 3. 分体积 混合气体中组分 B 的分体积 VB 是指该组分单独存在,并具有与混合气体相同温度(T)和压力(p)时所占有的体积,其状态方程表示为 pVB = nBRT (1.5) 4. 分体积定律 理想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分气体分体积之和,这就是分体积定律。将分体积与总体积相除,可推导出 式中:B 为组分气体 B 的体积分数,代入分压公式得 计算时常用的重要公式: 上述公式使用的前提是混合前后组分气体的 nB 不变。 1.2 建议学时和学习要求 1.2.1 建议学时 对于化学(师范)专业建议 2 学时,其他非化学专业也建议 2 学时。 1.2.2 学习要求 (1)学会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气体的质量、物质的量、体积、压力、温度等物理量。 (2)掌握分压、分体积的概念及相关物理量的计算,如 pB、VB、nB、p、V、mB 等。 1.2.3 重点和难点 有关组分气体的分压、分体积、总压、总体积等物理量的计算。 1.3 扩展知识点 1.3.1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气体由于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间作用力不能忽略,当体系压力升高和温度降低时,其 性质与理想气体偏差越来越大。图1.1中,虚线代表理想气体,随着压力p的增大,其 pV/nRT 值是不变的。而实际气体如 H2、CH4、N2 和 CO2 却发生变化。 1873 年,荷兰科学家范德华(van der Waals)针对引起偏差的主要原因,在引入分子自身 体积和分子间引力因素的影响下推出了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其数学表达式为 图 1.1 几种气体的 pV/nRT-p(200 K)曲线 式中:p 和 V 分别为实际气体的压力和体积;Vm 为气体的摩尔体积;n 为气体物质的量;a 为常数,是考虑了压力效应的校正因子,与气体分子间的引力作用有关,其单位为 Pa?m6?mol.2 或 L2?kPa?mol.2;b 也为常数,是考虑了分子体积效应的校正因子,与气体分 子自身体积大小有关,其单位为 m3?mol.1 或 L?mol.1。将式(1.11)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比较得出 式(1.13)是气体分子体积引起的修正。设 1 mol 气体的体积为 b,其自身占据的空间不能再被其他分子进入,则 n mol 气体占据的体积 nb 需要被扣除。式(1.14)是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引起的修正。因分子间的吸引作用会减弱其对器壁的碰撞作用,使实测压力小于按理想气体推测出的压力。由于气体分子对器壁的碰撞是弹性的,碰撞产生的压力与气体的浓度 n/V 成 正比;同样,分子间的吸引作用也导致实测压力减小,减小的压力也与气体的浓度 n/V 成正比,所以压力的校正项为 a(n/V)2。 表 1.1 给出了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 a 和 b 值。 表 1.1 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 范德华方程一般用来处理与理想气体偏差较大、沸点较高的实际气体,如 Cl2、SO2、CO2等。对于沸点较低的气体,如 H2、O2 等,在常温常压下与理想气体偏差不大,一般仅 1%左 右,可以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计算。 1.3.2 气体扩散定律 1831 年,英国物理学家格拉罕姆(Graham)指出: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就是气体扩散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U1、ρ1 和 M1 分别为**种气体的扩散速率、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U2、ρ2 和 M2 分别为第二种气体的扩散速率、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 由气体扩散方程可以看出,较轻的气体(M 较小)比较重气体(M 较大)的扩散速率快。 1.3.3 气体的液化 1. 气体液化的条件 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液化。任何气体必须在降低温度或同时增加压力的条件下才能液化。那么,使气体液化的两个条件是否需同时具备呢?实验证明,单纯降温可使气体液化,但单纯加压则不行。 2. 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和临界体积 当把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然后加压力即可实现气体的液化,即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加多大的压力,气体均不能液化,这个温度称为临界温度(Tc)。在临界温度条件下,使气体液化所需的*小压力称为临界压力(pc)。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1 mol 气态物质所占有的体积称为临界体积(Vmc)。 一般情况下,非极性分子(He、H2、N2、O2 等)之间由于吸引力很小,则临界温度很低,难以液化;而强极性分子(如 H2O、NH3 等)因具有较大的分子间作用力,临界温度较高,比较容易液化。 3. 临界点物质的特性 当气态物质处于临界点时,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性质差异将消失,两者之间的界面也将消失。处于临界点的物质既具有气体的性质,又具有液体的性质。它基本上仍是一种气体,但 又不同于一般气体,是一种稠密的气态,其密度比一般气体大两个数量级,与液体相近。但 它的黏度比液体小,扩散速率比液体快(约两个数量级),所以有较好的流动性和传递性能。它的介电常数随压力而急剧变化(如介电常数增大有利于溶解一些极性大的物质)。 4. 超临界状态 温度及压力均处于临界点以上的液体称为超临界流体。图 1.2 中的方格框区域即为超临界 CO2 流体区域。 图 1.2 CO2 的相图 由于 CO2 的临界温度较低(31.06℃),临界压力也不高(7.38 MPa),且无毒、无臭、无公 害,所以在工业应用中常使用 CO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进行物质的分离。例如,用超临界 CO2从咖啡豆中除去咖啡因;从烟草中脱除尼古丁;从大豆或玉米胚芽中分离甘油酯;对花生油、棕榈油、大豆油脱臭等。又如,从红花中提取红花甙及红花醌甙(它们是治疗高血压和肝病的有效成分);从月见草中提取月见草油(它们对心血管病有良好的疗效)等。使用超临界技术的唯一缺点是涉及高压系统,大规模使用时对工艺过程和技术的要求高、设备费用大。但由于它优点很多,仍受到重视。图 1.3 为 CO2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流程图。 图 1.3 CO2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流程图 当水的温度和压力升高到临界点(T = 374.3℃,p=22.05 MPa)以上时,就处于一种既不同于气态也不同于液态的新流体态——超临界态,该状态的水称为超临界水。因其具有非常强的极性,可以溶解极性极低的芳烃化合物及各种气体(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能够促进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例如,将有机废水或废气通入超临界水进行氧化反应,可以使一些难分解的有机废物被完全降解成二氧化碳、氮气、水,以及可以从水中分离的无机盐等无毒的小分子化合物,达到净化水或去除废气的目的。 1.3.4 其他聚集态 1. 液晶 液晶是介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各向异性的流体。液晶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但由于其分子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即有序排列,所以又像晶体那样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征。液晶物质受热温度升高至一定值时就变为各向同性的液体,而降低温度至一定值时,又可转变为晶体。 液晶类化合物对光、电、磁及热等都极为敏感,只要接收极低的能量就可引起分子排列顺序的变化,从而产生光-电、电-光、热-光等一系列物理效应,利用这些效应就能设计出各种液晶显示器。 *早发现的液晶物质是胆甾醇苯甲酸酯,由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在加热胆固醇苯甲酸酯时发现,其结构如图 1.4 所示。 液晶显示材料具有明显的优点:驱动电压低、功耗微小、可靠性高、显示信息量大、彩色显示、无闪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