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殖超声诊断学

生殖超声诊断学

作者:陈智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2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48.5(7.9折) 定价  ¥1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殖超声诊断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90237
  • 条形码:9787030590237 ; 978-7-03-05902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殖超声诊断学 内容简介

本书将生殖与超声进行有机融合,系统全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超声诊断在生殖医学中的实际应用,详细阐述了生殖、超声与临床多学科间的相关性,旨在加深阅读者对该专科领域的系统认知。全书共分为八章,从生殖系统基础医学理论、辅助生殖技术、生殖超声检查规范、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卵巢储备功能超声评估在生殖中的应用、女性生殖疾病超声检查及男性生殖疾病超声检查方面展开阐述。

生殖超声诊断学 目录

目录
**章 总论 1
**节 概述 1
第二节 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8
第三节 生殖系统的发育 17
第四节 生殖系统内分泌基础及功能 18
第二章 辅助生殖技术 22
**节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22
第二节 人工授精 26
第三节 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30
第四节 胚胎冻融技术 36
第五节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40
第六节 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及应对 43
第三章 生殖超声检查规范 47
**节 概述 47
第二节 生殖超声检查基本要求 49
第三节 生殖超声检查及应用技术 53
第四节 正常声像图、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63
第五节 质量控制 78
第四章 子宫内膜容受性超声评估 88
**节 概述 88
第二节 子宫内膜形态学评估 89
第三节 内膜血流动力学评估 104
第四节 子宫内膜容受性超声评分法 116
第五节 超声联合临床指标评估内膜容受性 118
第五章 卵巢储备功能超声评估 128
**节 卵泡监测 128
第二节 自然周期卵巢储备功能评估 145
第三节 卵巢储备功能异常超声评估 156
第四节 诱导排卵、控制性超促排卵及其并发症的超声评估 160
第六章 输卵管通畅性评估 173
**节 概述 173
第二节 常用输卵管通畅性检查方法 176
第三节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 179
第四节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184
第五节 子宫输卵管超声检查的质量控制与诊断思路 199
第七章 女性生殖疾病超声检查 207
**节 子宫相关疾病 207
第二节 卵巢相关疾病 228
第三节 输卵管相关疾病 235
第四节 阴道相关疾病 237
第五节 盆腔相关疾病 244
第六节 异常妊娠 248
第八章 男性生殖疾病超声检查 264
**节 影响精液生成的因素 264
第二节 影响精子储存及运输的因素 287
第三节 勃起异常的因素 295
第四节 男性生殖疾病超声诊疗新技术 300
展开全部

生殖超声诊断学 节选

**章 总论 生殖是人类繁衍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环境因素的改变,生殖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们探索的热点,人们发现两性生殖并非只如传统所说的“顺应天命”,而可以通过原因和机制的探索,寻找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殖医学是一门关系人类生殖健康及其调控,以及生殖疾病防治的学科。历经近40年的发展演变,生殖医学领域衍生出众多检查技术:血清学检查可通过检测各种激素及因子的水平来间接反映生殖系统功能;手术探查及微创技术能够直视器官及病灶部位,明确诊断;基因、分子水平的检测将研究机制深入到细微结构,提高了不孕不育的诊断效能。其中,超声医学与生殖医学的结合为生殖疾病病因查找、微创治疗及疾病随访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中快速发展的学科,具有无放射、无创、可重复、低成本、操作简便、可实时监测疾病的进展和疗效等众多优点,在生殖疾病的诊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超声技术的日益发展为临床生殖检测提供了更优的选择。 **节 概述 生殖医学属于妇产科医学的分支,其概念宽泛,涉及妇产、泌尿、内分泌、影像等多学科、多领域。随着不孕不育发病率的逐年提升,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蓬勃发展,生殖医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一、定义 生殖医学可分为女性不孕与男性不育两部分,WHO 将不孕症归类于生殖系统疾病。 女性不孕症是指同居1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史,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无怀孕,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不孕及继发性不孕,前者无怀孕史,后者是指既往有怀孕史,但1年内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无怀孕。对于已知不孕原因的患者可不必考虑不孕时限问题(如先天性无子宫患者)。男性不育症则是指有正常性生活史而未采取避孕措施1年以上,由男方因素造成女方不孕。 二、生殖医学发展简史 生殖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黄帝内经 素问》中提及“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可见我国古时已对女性生殖进行了描述。 近代生殖医学的崛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7月,世界首例“试管婴儿”——Louise Brown 诞生于英国伦敦奥德海姆中心医院,这是人类生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obert Edwards 应用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IVF-ET)技术为全球无数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崭新的希望。2010年这位“试管婴儿之父”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国内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开始于其后的10年。1988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丽珠教授的带领下,国内首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辅助生殖技术开始在国内得到应用与发展。1992年,比利时学者Palermo 等报道了世界首例应用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获得活产的案例(图1-1-1),该技术成功解决了严重弱精、少精患者的不育问题,被誉为“第二代IVF-ET 技术”。中国发展紧随其后,国内首例ICSI 于1996年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获得成功。 图1-1-1 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 将处理后单精子直接注入卵泡浆,主要针对严重男性因素导致不育(非梗阻性无精症) 辅助生殖技术的精髓不仅在于获得妊娠,还需要获得质量良好的胚胎,以确保健康婴儿的诞生。**代、第二代IVF 技术虽然使许多不孕不育夫妇获得了自己的后代,但由于缺少了自然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胚胎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基于以上原因,1990年英国学者Handyside 等首次将IVF、胚胎显微操作和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对植入前胚胎进行遗传检测,即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该技术被称为“第三代IVF 技术”。国内首例PGD 成功于1998年,由中山医科大学庄广伦教授及其团队完成。至此,三代IVF 技术完成了由基础至临床的转化,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至今已日臻成熟,为无数不孕不育家庭实现了“孩子梦”。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也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设置人类精子库机构名单》表明,截至2016年12月31 日,全国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计451 家,经批准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共有23 家。后期发展的冻融胚胎技术、赠卵IVF 助孕也已在国内逐步开展,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辅助生殖技术与互联网应用等新思维、新模式也已获得一定成果。 三、流行病学 不孕不育的流行病学在不同区域、时间及不同研究中均存在差异,除了地域、人种因素外,还可能与诊断定义及评估标准的多样性有关。20 世纪90年代起,生殖医学研究逐步呈现“由传染病扩大到非传染病,由疾病研究扩大到健康研究,从定量扩展为定性,从单病因到复合病因”的发展趋势。1994年4月,WHO 将生殖健康正式定义为“涉及生殖系统、功能及过程各阶段,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 2016年欧洲的一项研究分析了WHO的对比性报告,数据显示,自20世纪初以来,发达国家新婚夫妇不孕症的发病率低于20%,平均为15%左右,且这个数值一直保持稳定;而超过1/4 发展中国家夫妇承受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 国内对于不孕不育流行病学的*新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8%~15% 已婚夫妇遭受不孕不育困扰,部分地区比例高达20%。中国不孕症发生率为10%~15%。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辅助生殖技术也相应得到发展。然而,尽管许多不孕不育病因已得到针对性处理,但仍有约25% 不孕不育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全球生殖形势依旧严峻。 四、生殖功能异常的病因 妊娠受孕过程复杂,即使是生殖功能无异常的夫妇,一次性交后能获得妊娠的概率也仅为20%~25%。获得妊娠的必需因素包括正常排卵(卵巢产生正常成熟卵子并排卵)、精子进入宫腔(有足够数量活力正常的成熟精子排出,到达宫颈口并进入宫腔)、受精(精子和卵子能够顺利在输卵管相遇、受精、卵裂)及着床(胚胎进入宫腔并着床于子宫内膜),任意环节障碍均可导致不孕不育的发生(图1-1-2)。 图1-1-2 妊娠必需因素 包括正常排卵、精子进入宫腔、受精、着床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数据显示,在导致不孕不育病因中,女性因素约占总数的50%,分别为输卵管因素(50%)、排卵障碍(20%~30%)、内膜异位(5%~15%) 及其他子宫因素(5%~10%); 男性因素占总因素的30%~40%,免疫性因素及不明原因不孕分别占5%~10% 及10%~15%(图1-1-3)。 图1-1-3 致不孕不育的因素 A. 不孕不育因素总体分布;B. 女性不孕因素分布 (一)输卵管因素 输卵管因素是引起女性不孕的首要原因,该因素主要包括输卵管先天性发育异常、急慢性炎症形成的粘连、堵塞而导致输卵管梗阻,产生僵硬、扭曲等形态或功能性改变。 先天性输卵管发育异常包括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发育不全、缺如、闭锁或部分缺失等;继发性输卵管异常中,以慢性输卵管炎较为常见,慢性炎症浸润导致输卵管阻塞或通而不畅,形成积水、积脓(图1-1-4),影响生殖内环境,阻碍拾卵和受精;重度内膜异位症、宫、腹腔手术后所致严重盆腔粘连等原因可干扰输卵管蠕动,影响伞端拾卵及卵子运输;宫角部较大的子宫肌瘤可压迫并阻塞输卵管间质部。 输卵管通畅性的评估方法有多种,如子宫输卵管X 线碘油造影、宫腹腔镜直视下通液术及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等。其中,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因其无创、无辐射、并发症少、重复性好及操作简便等优势逐渐成为输卵管通畅性评估的主流检查方法(详见本书第六章“输卵管通畅性评估”)。 图1-1-4 输卵管病变超声声像图 A. 输卵管积水;B. 输卵管积脓 (二)排卵因素 由卵巢功能障碍、卵巢疾病导致排卵障碍引发的不孕属于排卵异常,是引起女性不孕的第二大因素,按其发生机制又可分为下丘脑- 垂体轴功能异常、内分泌反馈机制异常、卵巢局部因素及其他内分泌因素(如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因素,重度营养不良及过度肥胖)等。常见疾病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腺瘤等。 (三)子宫内膜因素 生殖相关子宫内膜因素主要包括内膜厚度、内膜容受性、内膜下血流及内膜相关疾病等。 (四)其他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因素 影响女性生殖功能的因素还包括子宫肌层疾病、宫颈疾病、阴道疾病及盆腔疾病等,其机制可能是病灶机械压迫和拉扯,影响胚胎着床环境与血供及内环境改变等,详见本书第七章“女性生殖疾病超声检查”。 (五)男性因素 受社会压力、环境、遗传等影响,男性因素所致不育在当下社会发病率逐年提升。男性因素所致不育主要包含精液异常、精子输送受阻及性功能障碍。 1. 精液异常:正常精子可分为头、颈、尾(中段和主段)三部分,长50~60μm,形似蝌蚪。正常精子头大体上呈椭圆形,轮廓规则,边缘光滑。正常精子顶体清晰可辨,占精子总体积的40%~70%。正常情况下,顶体区内应不超过两个小空泡,不含有大空泡,其体积小于顶体的20%。顶体后区不含任何空泡。除此以外,所有处于临界状态的精子均属于异常精子。 常见的精子形态异常可分为头部缺陷、颈部和中段缺陷、尾部缺陷及过量胞质残留。其中头部缺陷包括大头、小头、圆头、不定形头、头部空泡、顶体后区空泡、顶体区大小异常等;颈部和中段缺陷常见为中段非对称性连接于头部、中段不规则、异常纤细、呈锐角弯曲等;尾部缺陷包括短尾、多尾、断尾、锐角弯曲及卷曲等。 正常成年男性每次射精的精液量为2~6ml,正常精液为乳白色或白色,pH 为7.2~8.0,液化时间< 60 分钟,精子密度≥ 20×106/ml,精子存活率≥ 75%,白细胞计数< 1×106/ml,60 分钟内前向运动精子≥ 32%。 精液分析是男性因素所致不育的重要检查项目,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感染、外伤、环境及心理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导致精液异常,影响精子质量及活力,导致女方不孕。常见精液异常定义见表1-1-1。 表1-1-1 精液异常 2. 精子输送受阻:该因素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机械性梗阻因素,主要涉及部位为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及尿道。其原理为精管系统因炎症、畸形等因素产生梗阻,致使精液运输障碍,局限于梗阻部位并产生相应改变。 3. 性功能障碍:是中年男性常见的生殖异常因素,在40~69岁男性人群中发病率高达50%以上。既往认为多数性功能障碍是由心理或精神方面因素所引起,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更多器质性因素导致的性功能障碍被逐步发现,其中又以血管源性及糖尿病源性较为常见。 (六)免疫性不孕 免疫性不孕由风湿等免疫因素所致,常表现为免疫因子异常,如抗精子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透明带抗体、抗HCG 抗体、抗核抗体、狼疮抗体等。 (七)不明原因性不孕 不明原因性不孕属于排他性诊断,需要排除上述所有不孕因素后方能诊断。 五、常规检查方法 除了了解常规病史和体格检查外,还应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并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检查分为常规检查及针对性检查,针对性检查即针对患者已经明确的致病因素进行进一步确诊及补充,如输卵管阻塞患者进行输卵管超声造影等。下述为生殖常规检查项目。 (一)女性常规检查 1. 性激素6项:包括与生殖相关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雌二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