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读懂孩子心的沟通术

读懂孩子心的沟通术

作者:程瑞鹏著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21cm 页数: 252页
本类榜单:家庭教育销量榜
中 图 价:¥27.4(5.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读懂孩子心的沟通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9282326
  • 条形码:9787549282326 ; 978-7-5492-823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读懂孩子心的沟通术 本书特色

☆资深亲子专家呕心力作: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中学心理辅导教师,在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以及青少年成长领域深耕多年!作者反复琢磨、精心编写而成,献给广大家长的超实用沟通宝典! ☆暖心而实用的干货秘笈:本书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融为一体,37堂亲子无障碍沟通课,让你从此走出沟通误区,真正为孩子成长赋能,使孩子变得勇敢、开朗、情商高,自信、自律、自驱动! ☆不吼不叫,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父母应多一份观察,少一份干预,做孩子的协助者,而不是控制者;要因时施教,给予他们zui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培养和提高相应的能力,让孩子内驱式成长。 ☆以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若孩子连脾气都不敢在你面前发,那才是真的出了问题。比让孩子控制情绪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正确发泄与化解冲突。 ☆掌握分寸感,建立适当的边界:亲人之间的关系,zui缺乏的就是边界感。家长在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朋友的同时,也要与孩子建立起恰当的边界,这样才能与孩子建立终身亲密关系! ☆轻松破解沟通的疑难杂症: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故事与案例剖析相结合,论点犀利,分析独到,技巧实用,可以解决日常生活各场景中的沟通问题!让你不再抓狂,孩子也能乖乖听话;不再诉苦,你的情绪也能被孩子体谅。

读懂孩子心的沟通术 内容简介

与孩子*好的沟通方式不是权威式管教,而是能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通过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与孩子一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错误的沟通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伤害,语言暴力远大于肉体的伤害。给孩子一个安全可信赖的家庭氛围是任何父母都应尽的责任。只有读懂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才能更好地与孩子共同成长。 本书论点犀利,分析独到,技巧实用,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融为一体,故事与案例剖析相结合,能让家长们在面对各种日常生活场景时,轻松破解亲子沟通中的各种难题,与孩子建立终身的亲密关系!

读懂孩子心的沟通术 目录

目 录 序言 :多数的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的沟通方式 / 001 章 真正的沟通,从一次倾听开始 倾听,是父母应该拥有的姿态 / 002 常常以为孩子不懂事,其实却是自己“不听话” / 010 当孩子说他害怕,请父母一定放在心上 / 017 没有被听见的孩子,后都沉默了 / 024 第二章 消除情感隔阂,让孩子敞开心扉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 032 父母往往是导致孩子“脆弱”的根源 / 039 当孩子兴奋时,千万别忙着泼冷水 / 047 呵护孩子的内在生命力 / 055 第三章 降低期望,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我这是为你好”≠科学的爱 / 062 优秀的孩子≠听话的孩子 / 069 内疚式教育,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 077 用好期望值,里面有大学问 / 085 第四章 多一份观察,少一份干预 父母的大脑里,都住着一个法官 / 094 从孩子的情绪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 100 摒弃刻板印象,孩子才有无限可能 / 105 经验多,并不代表有远见 / 111 三大工具,帮父母将“评价”转向“观察” / 117 第五章 让孩子控制情绪,更要让孩子正确发泄 父母如何处理情绪,孩子如何面对人生 / 124 爱发脾气的孩子,才不是被惯坏了 / 130 请教会孩子这样发泄情绪 / 136 “乖”和“懂事”不该是夸奖孩子的词语 / 142 没人能说服孩子,除非他自己愿意 / 148 第六章 化“危”为“机”,解决亲子关系“疑难杂症” 先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 156 适当放弃说教,引导孩子自己说服自己 / 162 当孩子受挫时,家长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 168 如何让家庭远离“苹果皮式和谐” / 174 聪明的家长,这样跟孩子道歉 / 181 第七章 为成长赋能,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被圈养的孩子,人生也只能是个圈 / 188 因时施教 :把握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 195 高质量陪伴,让电子游戏靠边站 / 201 从细节入手,让孩子更加认可自己 / 207 “称赞”对了,孩子才能变得更棒 / 212 不输给自己,才是正确的竞争心态 / 218 第八章 父母用好“分寸感”,亲子关系更融洽 不要总说孩子该怎么样,而是要亲身示范 / 226 刺猬法则 :建立恰当的亲子边界 / 232 父母懂分寸,孩子有规矩 / 239 多爱自己一点,也许才能给孩子更多 / 246
展开全部

读懂孩子心的沟通术 节选

倾听,是父母*应该拥有的姿态 我非常喜欢纪伯伦的那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虽然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和你非常亲密,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停留在过去。 …… 好像,在我们一贯的认知里,父母扮演的角色就应该是说教者,因为父母成熟,能力更强,懂得更多,经历、经验也更丰富。 基于这样的观念,长久以来,家长们都太善于“说教”了,也太着急“说教”了。而这种“说教”不仅是观点表达,往往还夹带着许多无形的“命令”和“强迫”。 比方,孩子跟你说,我不喜欢这个节目,你却说,这个节目多有意思,而且很有知识性,对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不喜欢这个节目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他看不懂或者觉得情节都是老套路没意思,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把这个原因弄清楚,*简单的方法就是倾听。但是,你却什么都不问,就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一股脑地抛给孩子,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这个节目是你应该要看的,你不能这样抗拒。 因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理所当然会有一种被权威压迫的感觉,有的孩子或许会反抗:我就是不看,有的孩子可能会顺从,但心底里也是不情愿的。 如果父母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父母心生芥蒂,逐渐关闭自己的心门,越来越少地向父母吐露他们真实的想法。 表面上,可能他们看起来是顺从了,懂事了,听话了,实际上,内心却在积压着越来越多的不愿意、不甘心、不被理解。 很理解,父母迫切地想要把自己提炼出来的人生经验,所走弯路的教训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能更轻松地走好他的人生。 但有一个事实却是,孩子的生长环境和父母的时代背景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父母依据自己以往经历所沉淀下来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孩子当下的处境。 并且,如果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就无异于直接告诉孩子:“你闭嘴,我不想听你说,我根本不在乎你是怎么想的。” 父母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倘若你站在孩子的位置,听到这样的话将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你还会表达你的真实想法吗? 所以,在亲子相处中,对于父母而言,相比于“说教”,更应该重视并学习的是“倾听”。 听孩子心底里的呼唤,听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听孩子对生命的表达,那是一种复杂的声音,也是孩子*真实的声音。 只有听见了这种声音,你才能知道孩子想要的、所缺的、未满足的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用合适的方式告诉他——你想说的和他应该知道的。 好的教育没有标准,但是一定是以“理解孩子”为前提的。而只有认真倾听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从而带给孩子他想要的和缺失的东西。 央视曾有一个纪实片,其中一个关于青春期叛逆男孩的故事让我记忆非常深刻。 男孩名叫家明,15岁,初中刚毕业。然而,此时的家明却打算辍学。 从家明爸爸的口中,我们得知了家明的现状:他已经两周没去上学了,黑白颠倒,整天晚上玩游戏,不仅如此,还常常自残。 在管教丝毫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家明的父母请来了“改造学校”的三名教官把家明“按住带走”。 但是,在记者的采访下,家明表露了自己真心:我觉得,我爸妈控制欲太强了。 他在镜头前暴风般哭泣:我16岁了,骑行骑得远一点都不让;我喜欢宠物,买回家就给丢出去;我的衣服、鞋子都是妈妈买,自己没一点发言权。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在他们的想法下活着,学习有什么用? 面对家明的哭诉,家明的爸爸却依旧坚持他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还是管得太少了,否则他不会成为今天这样。 看完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觉得家明并不是一个坏小孩,相反,他是一个聪明机灵,非常善良的孩子,可悲的是,家明的父母却看不到孩子这样的一面。 家明的问题看似很严重:沉迷上网、自残、仇视父母,好像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请专业的机构介入,但真是如此吗? 我想家长们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家明和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初其实只需要父母一次认真的沟通就能解决,是父母的一再拒绝倾听,导致了一个如此叛逆的家明。 家明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样的问题少年还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孩子不让你看出来他有问题,实际上他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直到某一天,在一丁点刺激下他选择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释放出来,你却还在一旁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啊?我的孩子一向乖巧听话,好好地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呢?” 这时候,其实父母们该问问自己,你嘴里所说的孩子,是真的他吗? 近几年,中小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因此自残、跳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于此,家长们总是会以“我的孩子聪明懂事、积极阳光、温暖有爱心……”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孩子,然而到了同学和朋友那里,却往往会有另一些字眼:人很好,但偶尔会有些消极;曾经说过想从楼上一跃而下;会有一点孤僻;有时候情绪不是很稳定…… 原本,孩子的痛苦无助、委屈愤懑都应该*先向他们*亲近和*依赖的父母表达,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很多孩子宁可向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倾诉,也不想跟父母说。这是为什么呢? *大的原因,就是父母不曾有过认真倾听的姿态,曾经孩子向他们诉说时,他们的反应让孩子觉得,下次再出现这样的事情,还是别让爸爸妈妈知道的好。 不久前,我浏览网页时,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女儿今年刚上大学,成绩不错得了奖学金,但她想用这笔钱买LV包包,我该怎么跟她说? 问题下面的大多数回答,核心都是好好和孩子沟通(一些沟通的技巧),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沟通技巧似乎是很有用,但总觉得少些什么,直到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 “如果是我,我什么都不想说,我只想听她说。” “我想听她说,她为什么想买一个LV包包,是因为品牌,还是因为好看的图片,或者是羡慕别人买了……” “我想听她说,她从什么时候喜欢上了LV,心里默默地期待了多久。如果买的话,她会选择哪一款,为什么是这款。人生的**个LV包包,她希望有什么特点,是百搭还是耐用……” “我想知道,我的姑娘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我不怎么了解的年轻人。” “是的,我想听她说。” 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这样的回答,回顾自己以往的经历,竟有种想哭的冲动,既有些可惜自己在那样的年纪里没有遇到这样的父母,也庆幸自己早早知道了这样的观念,可以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 就像回答者*后发出的那句感慨一样:“有时候我觉得,很多家长*大的问题,就是说得太多了,却从来不听。太想做一个家长,却忘了先把孩子当成一个人。” 是的,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父母的子女、学生以及一系列其他社会角色。但父母却意识不到或常常忘了这一点,而习惯于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在这样的前提下,倾听自然是不重要的,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典型的交流模式:孩子自我个性的表达,往往被父母用各种教育的话硬生生堵住,背后的心声也就无法被听见。 缺少了这种倾听,再多的交流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双方传达和接收的信息是错位的,于是,渐渐的,孩子就会意识到和父母沟通是无用的,也就会从心理上慢慢远离和屏蔽父母。可见,倾听的重要性。 但倾听,看起来简单,其实并非易事,尤其是对父母而言,给孩子建议、指导,帮他们解决问题,或者阻止孩子“不够成熟的冲动”,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父母的**反应,而倾听就成了一种“反直觉”行为。 所以,父母学习倾听的**步,就是将这种“反直觉”纠正过来,不断地告诉自己倾听很重要,在孩子向你诉说时,有意识地按捺住自己想要“说”的冲动,耐心听孩子说完。 其次,一定要摆出愿意倾听的姿态。倾听,不只是不出声听着就可以,有的家长会一心二用,一边听孩子说,一边忙着做别的事情,看着好像是在听,但行为举止表示的却是:我很忙,我没时间听你说。所以,父母亲能否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关心的神情,专注地看看孩子,摆出愿意倾听的姿态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接纳并让孩子合理释放情绪。孩子的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天然且真实的,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消极情绪,例如愤怒、生气时总是会采取“不认可”的态度并制止他们发泄出来,“乖孩子是不可以生气的”“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哭丢不丢人”……这样只会让孩子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绪,也不懂得怎么释放,*后只会通过内耗的方式解决。 准确把握孩子传达的信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孩子和大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总是不同的,父母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去分析他所说的事情,比如你的女儿告诉你说,她班上有个女同学特别做作,很烦人。你的下意识反应可能会告诉女儿不能随便批评别人,但实际上,孩子可能想告诉你的是,她和这个女生之间发生过什么不好的事情,需要得到你的安慰。 仅仅会倾听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亲子问题,但一切亲子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是从倾听开始的,如果你想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的更多面,那就试着从“听他说”开始吧。 爱发脾气的孩子,才不是被惯坏了 孩子的哭闹、发脾气,对父母来说,就像是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如果孩子在大庭广众下发脾气,就更是父母们的噩梦了。 我不止一次听到家长们吐槽发脾气的小孩是多么多么讨厌——哭个没完没了,好像别人都欠他似的;跟我吹胡子瞪眼,一点不懂事;像头倔驴,说什么都不听;嚷嚷得全世界都能听见,没理气也壮……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对此表示担心——孩子动不动就摔东西,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孩子特别爱哭,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总之,对于孩子发脾气,家长们一般表现出来的都是消极和抵制的态度,会认为爱发脾气的孩子都是被惯坏了的,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控制孩子发脾气。 但儿童心理学家却说,孩子发脾气,是父母的幸运,父母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这是为什么呢? 邻居家一向乖巧的女儿萌萌突然离家出走了,这让我们周围几户人家都感到很诧异。 萌萌就是那种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在大家眼中,她聪明懂事,在学校学习上进,成绩好,在家里还经常帮父母干活。 好在报警及时,很快萌萌就被找回来了。但是小姑娘回到家后,却一反常态,见谁也不打招呼,表情十分冷漠,气色也不太好。后来看了心理医生才知道,萌萌这是抑郁症前兆。 邻居一直信奉“女孩要温柔大方,像大家闺秀一样”的教育方针,所以,她从萌萌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她,女孩不能发脾气,一定要细声细语,不能发怒。 萌萌也一直落实得很好,至少我们从没见过这孩子大声叫嚷过。 上了初中后,进入青春期的萌萌,情绪变得丰富了,也有些不稳定,偶尔有控制不住的时候,可能会跟妈妈吵几句,每当这时候,邻居就会实施冷暴力,很长时间不给孩子好脸色看,之后萌萌就再也不敢轻易闹脾气了。 时间一长,压抑的情绪达到了上限,萌萌就爆发了。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产生愤怒情绪,每个人也都会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发脾气不过是一种排解愤怒情绪的*直接快速的途径。 发脾气不是一件坏事,爱发脾气的孩子也不全都是被惯坏了的。大人总爱给孩子的情绪划分界限,觉得高兴快乐就是好情绪,生气难过就是坏情绪,但事实上,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孩子对世界反映的一部分,尤其“坏情绪”更不该被压抑和遏制。 当你在为孩子撒泼打滚而感到心烦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些情绪如果不发泄出来,将来就会成为导致孩子抑郁的主要原因;当你在为孩子的大喊大叫感到生气时,或许不会知道这些喊叫背后的情绪如果积压在孩子心里是怎样的重量。 你不得不重视起来,因为现实中像萌萌一样经常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变得抑郁悲观,到*后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去排解的孩子有很多。虽然,他们看起来都很活泼很开朗,但其实内心世界早已是碎瓦破砖满地。愤恨、痛苦、不甘的消极情绪若是长期积压在体内,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要鼓励家长放任孩子发脾气,而是希望家长能够客观地看待孩子发脾气这件事情,进而给以合适的反应和引导。 首先,发脾气是孩子所必需的,它可以让孩子快速地将自己体内不良的情绪释放出去,减轻心理负重,同时这也是孩子的一种敢于表达自我、坚持自我的表现。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发脾气,这背后隐藏的是孩子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2岁以下,孩子发脾气多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比如,口渴了想要喝水,但是大人没有发觉,就会大哭;累了想睡觉了,但是因为某些原因睡不了也会哭闹…… 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尝试走路,有了独立做事的意识,但能力不足,对自我和他人的概念不清楚,也很难和父母进行言语沟通,发脾气就成了惯常的情绪表达方式。 2岁到4岁的孩子发脾气,多是因为自我秩序被外界打破。比如,想要先穿衬衫再穿裤子,如果顺序反了就会着急;想要先吃巧克力再吃饭,如果被反对,就会哭闹。 这一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更强,已经开始自行安排自己的一些事务,但由于认知能力不足,可能安排得并不合理,但是他们是意识不到的,只知道自己的秩序被破坏了、被反对了就会不舒服,然后开始发脾气。 4岁到8岁宝宝发脾气,多是自尊心在“作祟”。这一时期的孩子,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迫切地想要独立做好很多事情,但也因此不能很好地应对挫折,一旦有了不顺心,尤其是向他人许下诺言、在旁人在场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会情绪暴走。 8岁以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发脾气多是因为生活被过度干预,想要维护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感觉到自己长大,应该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但凡这一想法遭到质疑和挑战,就会马上情绪失控。 当然了,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同的,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就是正常的。 其次,要知道脾气在任性、施压之外,更多的是求救。 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发脾气的感受就是,孩子在用偏激的暴躁的方式跟我对抗,想让我拿他没办法,*后顺从于他,如果我遂了他的意,下次肯定会变本加厉。 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只有无计可施时,才会将自己*糟糕、*失控的一面展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脾气时,正是他*脆弱的时候。 孩子发脾气看似是在施压、示威,实际上却是在展示自己的脆弱和无助,是在求救:爸爸妈妈,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应该怎么办? 而孩子选择对父母发脾气,也正是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因为他把父母当作唯一的依靠,相信父母是爱他的,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父母也不会抛弃他、不管他,所以才会把自己*无助、*癫狂的一面展现出来。 对于此,父母的确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起码表明孩子是懂得爱自己的,是信任父母的,是愿意跟父母交心的。若孩子连脾气都不敢在你面前发,那才是真的出了问题。 正如作家雷布斯所说:“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高兴才是。”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孩子发脾气时正是直白地暴露问题时,也正是教育的好时机。比如不正确的观念、不合适的发泄方式、不够全面的认知等,当然,这时候的教育要用对方法,否则得不偿失。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大卫·苏珊就曾提出: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叫作情绪敏感力,情绪敏感力高者,情商往往也很高,反之,情商较低。而一个人情绪敏感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换言之,孩子情绪爆发时家长如何回应,直接影响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有位演员曾在一档节目上透露自己小时候不敢发脾气,因为害怕被妈妈打。这样的经历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导致她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多说话,也不敢主动交朋友,甚至于差点患上自闭症。 教育学者称,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有两种应对方法是不可取的。可这两种方法也是现实生活中,家长们*爱用的。 **是“硬碰硬”,孩子叫嚷,你比他叫嚷得更厉害;孩子越是不想做什么,你就越是强迫他。孩子一发脾气,家长也跟着暴躁起来,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怀疑:他们真的爱我吗?他们真的能帮助我走出困境吗? 以后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就会选择闭口不言,即使是发脾气的方式,他们也懒得说,这样看起来他们好像是懂事了、听话了、正常了,但其实这正是不正常的开端。 第二是“冷暴力”,也就是例子中萌萌妈妈所用的方式,孩子一有点小任性,就不搭理孩子,不给孩子好脸色看。 很多家长们会觉得,孩子在发脾气时如果去劝他理他,孩子就会被“惯得”越来越严重,与其费尽心力地哄半天,不如把他晾一边,他哭够了、闹累了,自然就会好。 这样做,孩子表面的情绪或许能够稳定下来,但是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却久久不会平静。发脾气时总是被冷漠对待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瞬间做出特别疯狂的举动,并且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发脾气是孩子成长的必要过程,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经历,再加上父母的合理引导,他们才能学会如何控制自我情绪,如何应对挫折,获得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能力。 家长们应当客观地看待孩子发脾气,爱发脾气的孩子才不是被惯坏了,相反,那些看起来总是特别冷静温和的孩子,才更有理由被关注。

读懂孩子心的沟通术 作者简介

程瑞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曾任中学心理辅导老师、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学知识推广和普及;在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以及青少年成长领域深耕多年,有很多独到的发现和见解。曾出版畅销书《敏感者天赋》《非暴力亲子关系心理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