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742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221.2(7.9折) 定价  ¥2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8939
  • 条形码:9787030708939 ; 978-7-03-070893-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二篇十七章。上篇五章论述了法医毒物鉴定的发展及问题、法医毒物鉴定程序、法医毒物鉴定规范及质量控制、生物检材的特征及应用特点,以及法医毒物鉴定方法;下篇十二章系统介绍了法医毒物鉴定的对象,包括挥发性毒物、气体毒物、合成药毒物、杀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有毒动植物、金属毒物、水溶性无机毒物、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在结构内容上,强化了毒物的毒性作用、中毒症状、体内过程和鉴定要点,体现了法医毒物鉴定进行专业判断所需的知识要点;减少或摒弃了不满足证据要求的分析方法,体现了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反映了专业领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提供了较大量的参考数据和文献信息,以供读者进一步追溯。 本书可作为司法、公安、检察系统司法鉴定机构法医毒物鉴定人培训学习的基本教材和鉴定实践的参考工具书,可供相关领域(临床毒物学、运动医学、环境科学、食品安全等检验检测行业)的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 目录

目录Contents
上篇 总论
**章 法医毒物鉴定概论/003
**节 毒物概述/003
一、毒物及其分类/003
二、中毒及中毒症状/005
三、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007
四、毒物的体内过程/009
五、毒物死后再分布及毒物死后产生/010
第二节 法医毒物鉴定/011
一、法医毒物鉴定的任务/011
二、法医毒物鉴定的特点/012
第三节 法医毒物鉴定的发展及问题/013
一、法医毒物学研究热点/013
二、法医毒物鉴定的发展趋势/017
三、法医毒物鉴定面临的问题/021
第二章 法医毒物鉴定程序/025
**节 鉴定受理/025
一、鉴定委托/025
二、鉴定受理/026
第二节 鉴定实施/027
一、资源保障/028
二、拟订方案/028
三、检材处理/028
四、毒物分析/029
第三节 鉴定结果报告及评判/030
一、鉴定结果报告/030
二、鉴定结果评判/031
第四节 鉴定资料归档/032
第五节 鉴定人出庭作证/033
第三章 法医毒物鉴定规范及质量控制/035
**节 毒物鉴定实验室规范和质量控制/035
一、人员/036
二、环境设施/036
三、仪器设备/036
四、方法及标准操作程序(SOP)/039
五、检材采集及证据链/040
六、质量控制/040
七、结果报告/043
八、组织管理/044
第二节 法医毒物鉴定标准化/044
一、法医毒物鉴定标准化现状/044
二、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045
三、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046
第三节 鉴定方法的有效性验证/049
一、方法验证的范围和指标/049
二、方法验证的实施/050
第四节 毒物定性分析及确认规则/055
一、毒物定性分析范围/055
二、毒物定性确认规则/061
第四章 生物检材及其处理/066
**节 生物检材的特征及应用/066
第二节 生物检材的采集/080
第三节 生物检材的处理/086
一、检材的预处理/087
二、非挥发性毒物的检材处理/088
三、挥发性毒物的检材处理/091
四、金属毒物的检材处理/091
五、水溶性毒物的检材处理/092
第五章 法医毒物鉴定方法/094
**节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094
一、定性分析/094
二、定量分析/097
第二节 毒物鉴定技术方法/098
一、免疫分析/098
二、光谱分析/098
三、色谱分析/100
四、质谱分析/102
五、联用技术/108
第三节 未知毒物的系统分析/112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13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17
三、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法/125
下篇 分论
第六章 挥发性毒物鉴定/135
**节 乙醇、甲醇/135
一、概述/135
二、体内过程/137
三、检材处理/140
四、分析方法/141
五、鉴定要点/144
六、案例评析/149
第二节 氰化物/151
一、概述/151
二、体内过程/152
三、检材处理/153
四、分析方法/153
五、鉴定要点/155
六、案例评析/156
第三节 苯及其同系物/158
一、概述/158
二、体内过程/159
三、检材处理/161
四、分析方法/161
五、鉴定要点/162
六、案例评析/163
第四节 卤代烃类化合物/164
一、概述/164
二、体内过程/165
三、检材处理/167
四、分析方法/167
五、典型案例/170
第七章 气体毒物鉴定/172
**节 一氧化碳/173
一、概述/173
二、体内过程/174
三、检材处理/174
四、分析方法/174
五、鉴定要点/176
六、案例评析/177
第二节 硫化氢/179
一、概述/179
二、体内过程/180
三、检材处理/180
四、分析方法/181
五、鉴定要点/182
六、案例评析/185
第三节 液化石油气/186
一、概述/186
二、体内过程/187
三、检材处理/188
四、分析方法/189
五、鉴定要点/189
六、案例评析/190
第四节 氦气等惰性气体/191
一、概述/191
二、体内过程/192
三、检材处理/193
四、分析方法/193
五、鉴定要点/194
六、案例评析/194
第五节 一氧化二氮/195
一、概述/195
二、体内过程/196
三、检材处理/196
四、分析方法/196
五、鉴定要点/196
六、案例评析/197
第八章 合成药毒物鉴定/199
**节 苯二氮卓类药物/199
一、概述/199
二、体内过程/201
三、检材处理/207
四、分析方法/210
五、鉴定要点/216
六、案例评析/219
第二节 巴比妥类药物/221
一、概述/221
二、体内过程/222
三、检材处理/225
四、分析方法/225
五、鉴定要点/228
六、案例评析/230
第三节 其他医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30
一、概述/230
二、体内过程/237
三、检材处理/241
四、分析方法/243
五、鉴定要点/250
六、案例评析/252
第四节 局部麻醉药物/255
一、概述/255
二、体内过程/256
三、检材处理/257
四、分析方法/258
五、鉴定要点/259
六、案例评析/260
第五节 抗生素/261
一、概述/261
二、体内过程/262
三、检材处理/263
四、分析方法/263
五、鉴定要点/268
六、案例评析/269
第九章 杀虫剂鉴定/271
**节 有机磷类杀虫剂/271
一、概述/271
二、体内过程/275
三、检材处理/277
四、分析方法/278
五、鉴定要点/286
六、案例评析/287
第二节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288
一、概述/288
二、体内过程/290
三、检材处理/291
四、分析方法/293
五、鉴定要点/296
六、案例评析/297
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298
一、概述/298
二、体内过程/300
三、检材处理/300
四、分析方法/301
五、鉴定要点/306
六、案例评析/307
第四节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308
一、概述/308
二、体内过程/309
三、检材处理/309
四、分析方法/310
五、鉴定要点/311
六、典型案例/311
附录:杀虫剂的筛选分析参考方法/312
第十章 除草剂鉴定/328
**节 百草枯、敌草快/328
一、概述/328
二、体内过程/330
三、检材处理/331
四、分析方法/333
五、鉴定要点/335
六、案例评析/336
第二节 2,4D等苯氧羧酸类除草剂/338
一、概述/338
二、体内过程/339
三、检材处理/339
四、分析方法/340
五、案例评析/343
第三节 磺酰脲类除草剂/344
一、概述/344
二、检材处理/344
三、分析方法/345
第四节 草甘膦/347
一、概述/347
二、体内过程/348
三、检材处理/348
四、分析方法/349
五、案例评析/350
附录:除草剂的筛选分析参考方法/350
第十一章 杀鼠剂鉴定/355
**节 无机磷化物杀鼠剂/356
一、概述/356
二、体内过程/357
三、检材处理/358
四、分析方法/359
五、鉴定要点/360
六、案例评析/360
第二节 抗凝血类杀鼠剂/362
一、概述/362
二、体内过程/365
三、检材处理/366
四、分析方法/367
五、鉴定要点/369
六、案例评析/370
第三节 毒鼠强/373
一、概述/373
二、体内过程/374
三、检材处理/374
四、分析方法/375
五、鉴定要点/376
六、案例评析/376
第四节 氟乙酰胺及氟乙酸钠/378
一、概述/378
二、体内过程/379
三、检材处理/379
四、分析方法/380
五、鉴定要点/384
六、案例评析/385
第十二章 有毒动植物成分鉴定/388
**节 乌头生物碱/389
一、概述/389
二、体内过程/390
三、检材处理/392
四、分析方法/393
五、鉴定要点/395
六、案例评析/396
第二节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397
一、概述/397
二、体内过程/398
三、检材处理/399
四、分析方法/400
五、鉴定要点/402
六、案例评析/403
第三节 莨菪烷类生物碱/404
一、概述/404
二、体内过程/405
三、检材处理/406
四、分析方法/407
五、鉴定要点/409
六、案例评析/409
第四节 钩吻生物碱/410
一、概述/410
二、体内过程/412
三、检材处理/412
四、分析方法/413
五、鉴定要点/415
六、典型案例/415
第五节 雷公藤/416
一、概述/416
二、体内过程/418
三、检材处理/418
四、分析方法/419
五、鉴定要点/420
六、案例评析/420
第六节 烟碱/421
一、概述/421
二、体内过程/422
三、检材处理/423
四、分析方法/423
五、鉴定要点/426
六、案例评析/426
第七节 河豚毒素/428
一、概述/428
二、体内过程/430
三、检材处理/430
四、分析方法/432
五、鉴定要点/433
六、案例评析/433
第十三章 金属毒物鉴定/438
**节 概述/438
一、检材处理/438
二、分析方法/440
三、结果评价/447
第二节 砷及其化合物/448
一、概述/448
二、体内过程/450
三、检材处理/451
四、分析方法/452
五、鉴定要点/453
六、案例评析/454
第三节 汞及其化合物/456
一、概述/456
二、体内过程/459
三、检材处理/460
四、分析方法/460
五、鉴定要点/461
六、案例评析/461
第四节 铅及其化合
展开全部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 节选

[上篇总论] **章 法医毒物鉴定概论 法医毒物学是研究与法有关的毒物、中毒和鉴定的学科,即研究毒物的来源性质、体内变化、分离分析、毒理机制、毒性作用的定性定量评价及其与生物体、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证据的一门学科。其在实践中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案(事)件中可能涉及的毒物进行分析鉴定,判明其有无毒物、毒物性质、毒物含量及毒物与事件的关系等,为案(事)件的侦察和审理提供线索和证据。 **节 毒物概述 一、 毒物及其分类 1. 毒物与毒品 人类对毒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深化的。一般认为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化学物质。毒物(poison)的概念包括以下要素[1]: ① 小剂量。任何物质当服用达到一定剂量时都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食盐是人体的必需物质,但若食用过量,则会因吸水作用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而引起死亡。“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剂量决定毒性)已成为毒物概念的要则。② 外源性。毒物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发挥毒作用的,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有毒物质,如酸中毒、尿毒症的致毒源不属毒物的范畴。③ 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方式。毒物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导致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如CO与血红蛋白通过化学结合形成牢固的碳氧血红蛋白而致机体缺氧。由此可见,毒物的概念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尤其是药物和毒物没有明确的界限,当物质的作用对象、使用方式、使用剂量不同时,可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又常称“毒药物”。 我国所称的“毒品”属于法学范畴的概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即毒品是依照法律规定而实行严格管制的特殊的毒药物。毒品是国际禁毒公约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统称,根据国际公约即《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及国家法律法规对管制对象的内涵界定,毒品具有以下特征: ① 毒品主要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② 具有依赖性,长期使用使人形成瘾癖;③ 由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进行管制,其管制的品种与范围根据不同时代和地区而定。国际上多用滥用物质的概念,它是指连续使用后产生依赖性,并具有滥用倾向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物质的概念揭示了以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为基本特征的物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本质属性。滥用物质包含非法和合法两大类,非法滥用物质即为我国的“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质(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NPS)又称策划药、合法兴奋剂或毒品类似物。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UNODC)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定义是:“未被国际禁毒公约管制,但具有滥用潜力并可以引起公共健康风险的精神活性物质。”[2]从化学结构上看,新精神活性物质部分是通过对已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结构进行细微的化学修饰获得,部分则是全新设计和筛选而成,具有受管制毒品的效果而又规避了法律的管控。根据化学结构特征,UNODC将新精神活性物质分为9大类: ① 合成大麻素;② 合成卡西酮类;③ 苯乙胺类;④ 色胺类;⑤ 氨基茚满类;⑥ 哌嗪类;⑦ 氯胺酮及苯环利啶类;⑧ 植物类;⑨ 其他类,指无法归入上述各类物质但同样具有滥用潜力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范围不断变化,部分种类因滥用危害严重而被列管为毒品。可见,新精神活性物质是由精神活性物质向毒品转变中的过渡形态。 2. 毒物分类 毒物可根据理化性质、毒理作用或其他原则进行分类。 (1) 根据毒物的理化性质分类。包括: ① 挥发性毒物。指常温下挥发性较强或沸点较低的毒物,如醇类、氰化物、酚类、水合氯醛、有机磷及有机氯农药等。② 非挥发性毒物。指常温下不易挥发的毒物,分酸性、碱性及两性毒物三类。如酸性毒物: 巴比妥类、斑蝥素等;碱性毒物: 生物碱类、吩噻嗪类镇静药等;两性毒物: 吗啡等。③ 金属毒物。如砷、汞、钡、铜、铅等。④ 水溶性毒物。如强酸、强碱、亚硝酸盐等。⑤ 气体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2) 根据毒物的毒理作用分类。包括: ① 腐蚀性毒物。指以局部腐蚀作用为主要毒作用的毒物,如强酸、强碱、酚类、硝酸银、铜盐等。② 实质性毒物。又称毁坏性毒物,指引起实质性器官(肝、肾、心、脑等)较明显病理形态学损害的毒物,如金属毒物、重金属盐类、磷化锌等。③ 酶抑制毒物。指主要抑制特异酶系统活性的毒物,如有机磷、氰化物、二硫化碳、五氯酚钠等。④ 血液毒物。指主要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如一氧化碳、亚硝酸盐、硫化氢、硝基苯、某些蛇毒等。⑤ 神经毒物。指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毒物,如醇类、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安眠镇静药、麻醉药、士的宁、烟碱、可卡因等。 (3) 综合分类。根据毒物的理化性质和用途综合分类见表1-1。 表1-1 毒物的综合分类 上述分类方法中以综合分类法应用*为广泛,目前认证认可和执业监管中均采用此分类作为评价毒物鉴定能力的依据。在法医学中毒鉴定领域,各分类方法的应用价值为: 当根据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分析时,宜采用按毒理作用分类;在实施毒物鉴定时,宜采用依据毒物理化性质分类和综合分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材处理和定性筛选。 二、 中毒及中毒症状 1. 中毒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导致的疾病状态或死亡。因中毒导致的死亡称为中毒死(poisoning death)。中毒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一次接触大剂量的毒物,短时间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的为急性中毒,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症状明显、转归快。急性中毒多见于他杀、自杀和灾害性事故,是法医毒物鉴定的重点。多次或长期接触小剂量毒物,使机体长时间遭致机能损害,逐渐产生中毒症状的为慢性中毒,特点是症状不明显、病程长、难痊愈。慢性中毒多见于环境污染、职业中毒以及毒品滥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亚急性中毒。由于慢性中毒与自然疾病较难鉴别,也有犯罪分子用此类方式投毒,因此在法医学鉴定中应予以注意。 毒物引起个体中毒的剂量称为中毒量;造成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量。中毒量、致死量通常是基于动物实验而得出的统计数据,由于实验种属、给药途径的不同,因而不能简单地用动物实验的中毒量或致死量判断或推算个体是否是死于中毒。文献中也有根据中毒死亡实例资料总结的中毒量、致死量的记载,但不同的文献因资料来源不同会出现同一毒物的中毒量或致死量数据存在差异。由于影响个体中毒的因素很多,实际案例的资料也仅有参考价值。另外,不论何种毒物的中毒量或致死量均没有绝对值,只能表明成人某种毒物的致死量大概在某范围内。在法医学鉴定中依据中毒量和致死量评价中毒或中毒死时,必须考虑到中毒的各种影响因素及数据本身的局限性。 2. 中毒症状 由于毒物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于机体后出现的症状也不同。症状通常可表现于全身各系统,如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等;呼吸系统的呼吸困难、气急等;神经系统的头晕、头痛、全身无力、运动失调、抽搐等。这些特征症状可为临床中毒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为毒物鉴定提供方向。但必须指出不同的毒物可出现类似的中毒症状,某些疾病也可具有与中毒相似的症状,因此在研究中毒现象时应结合案情进行综合分析评判。表1-2列举了根据特征中毒症状提示可能毒物的信息。 表1-2 毒物及主要中毒症状

法医毒物鉴定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沈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司法鉴定杂志社社长,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委员、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法医毒物学的科学研究、司法鉴定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方向为体内系统毒物分析、毛发中滥用药物分析和司法鉴定质量管理。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司法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科学技术部、司法部及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成果获司法部及上海市多项奖励与表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编《毛发分析基础及应用》《法医毒物学手册》《法医毒物司法鉴定实务》等专著7部。1996年进入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人选,199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获全国第三届很好科技工作者,2008年获科技部奧运优选个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