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科普作品创作与欣赏

科普作品创作与欣赏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24cm 页数: 147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2.3(7.3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科普作品创作与欣赏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68854
  • 条形码:9787030568854 ; 978-7-03-05688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科普作品创作与欣赏 内容简介

本书从欣赏视角对科普作品的写作和赏析进行了探讨, 共分为七章, 探讨了科普作品写作的基本内涵与国内外科普写作历史、科普作品的特征、科普创作文体形式、科普写作方法与技巧、科普作品欣赏理论等, 旨在帮助科普作品创作者转换视角进行科普创作。

科普作品创作与欣赏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科普作品写作的内涵及历史1
**节科普作品写作的基本内涵1
第二节科普作品写作的意义13
第三节科普作品写作的历史17
第二章科普作品的基本特征22
**节科学性22
第二节文学性24
第三节通俗性29
第四节趣味性32
第三章科普作品创作的文体类型38
**节小说文体38
第二节散文文体46
第三节诗歌文体53
第四节影视文体54
第四章科普作品创作的方法58
**节五步式法59
第二节问答式法64
第三节简要阐述式法66
第四节逻辑推理式法67
第五节科普作品的创作方法与技巧68
第五章科普作品欣赏理论85
**节科普作品欣赏的基本内涵85
第二节科普作品的科学欣赏89
第三节科普作品的艺术欣赏92
第六章散文体科普作品欣赏99
**节《科学世界》科普作品欣赏99
第二节《环球科学》科普作品欣赏101
第三节《化石》科普作品欣赏102
第四节《科普童话》科普作品欣赏102
第七章科普小说赏析104
**节法布尔《昆虫记》赏析104
第二节高士其《菌儿自传》赏析112
第三节贾祖璋《鸟与文学》赏析119
第四节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赏析126
第五节加德纳《啊哈!灵机一动》赏析133
第六节费尔斯曼《趣味地球化学》赏析139
主要参考文献149
后记151
展开全部

科普作品创作与欣赏 节选

**章科普作品写作的内涵及历史 科普作品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同于单纯的科研论文写作和文学作品创作。在科普作品写作过程中,既要考虑所写内容的科学性与抽象程度,又要注意作品的文学性和广泛性。因此,科普作品写作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即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以一种相对简单、偏文学化的方式向公众传播,这也是科普作品写作的精髓所在。 **节科普作品写作的基本内涵 科普作品写作,昀简单的理解就是科普(科普知识)与写作的结合。这只注意到了科普作品写作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目的即向社会公众普及,内容即科学知识,形式即写作。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科普作品写作的含义,但是没有注意到科普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两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本节将对科普这一概念进行解释与梳理,以期归纳科普作品写作的基本内涵。 一、科普在中国的基本内涵 “科普”一词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兴起、发展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尤其是伴随着 15世纪以来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科普中的科学也较多地指自然科学及部分社会科学等。根据学者考察,英文“科普”的概念昀早出现于 1799年,即英国成立皇家科学普及学会 ①。约翰 C. 伯纳姆则认为,美国是在 19世纪 40年代才开始频繁使用“科学普及”这一词汇的 ②。“科普”这一词汇出现之后,也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改变了本身的内涵。如何理解“科普”的基本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章道义等认为:“科普就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包括各门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技术、历史发展、昀新成果、发展趋势及其作用和意义),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有关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用于提高学识,增长才干,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是现代社会中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认识过程的总的概括,是人们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①袁清林认为:“科普是在一定背景下,以促进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为使命,利用专门的普及载体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服务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适时适需地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实现科学的广泛扩散、转移和形态转化,从而取得预想的社会、经济、教育和科学文化效果的科学传播活动。”②周孟璞等认为:“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是指以通俗化、大众化和公众乐于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③关于什么是科普,还有许多不同的回答,以上只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由此可见,目前科普的基本内涵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什么是科普,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 在“西学东渐”之后的中国,科普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在近代与现代两个历史时期,科普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一)科普在近代中国 “科普”一词在中国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科普”作为一个特殊的词汇出现在中国,据樊洪业考证,始于 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成立④。如果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考察,科普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科普是一种非正规的,以摆脱愚昧、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社会教育。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持久性和时代性”⑤。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虽然“科普”作为专有名词在中国出现较晚,但近代中国在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进程中,不乏进行过带有科普色彩的伟大实践,创作出具有较高科普价值的作品。 1. 从**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科普的启蒙时期 自1840年**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开始渐渐地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西方先进的杀伤性武器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传教士建起了很多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教堂;地球仪、地图、望远镜等开始在中国流行,过去被视为“奇技淫巧”的东西渐渐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人们由排斥到逐渐接受和学习。总之,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始走入中国,舶来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近代科学伴随着列强的炮火传入中国,对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对国人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次鸦片战争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先进技术装备等便陆续传入中国,但国人认识不足,以至于将西方先进的技术视为“奇技淫巧”之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国人由鄙视西方先进技术到接受、学习。此后发展实业、实行变法、进行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社会活动在中国大地上陆续展开。 清末,开明之士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始了探索,由浅及深。鸦片战争更是打破了千百年来的封闭状态,同时人们转变了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洋务运动的兴起,在借助先进生产设备进行工业生产的同时,潜在地传播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与使用技巧,更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这一阶段,西方自然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是散点状的,这是中国近代科普的早期形式。除了在器物层面引进先进装备之外,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翻译西方自然科学的著作,并且通过创办刊物等多种方式向大众传播,著名的有《中外杂志》《万国公报》《格致汇编》《亚泉杂志》等。这些期刊有的是零星地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有的是专业的自然科学技术期刊,但都对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除了期刊以外,外文书籍的翻译出版工作也陆续开展。据统计, 1840~1919年,国内出版的科普读物达 369种①。其中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的《光学》《声学》《电学》等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进而影响了广大的群众,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传播,改变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原有认识。 2. “民主与科学” —中国科普的黄金发展期 当器物变革、制度变革都无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时,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思想革命。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普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适合科普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直到新文化运动,“德先生”与“赛先生”联合登台,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民主”和“科学”风。李大光认为:“中国的科学自西学东渐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 400年,胡适、梁启超、任鸿隽、竺可桢、鲁迅、李达、王国维、严复等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引进中国也已经过去了 100年。”②申振钰认为:“考察中国科普历史,即把科普界定与定位于从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这段百余年来的历史。 ”③由此可见,学界普遍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科普的重要时期。因此,欲了解中国科普的内涵,必先了解中国科普的历史轨迹;欲了解中国科普的历史轨迹,必重点探索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指导下,中国的科普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新青年》和《科学》成了当时极具代表性的期刊。 “《新青年》杂志和当时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如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刘文典、任鸿隽、王星拱、丁文江这样一些关心中国命运的学者,就是这批知识分子中间的佼佼者。 ”①新文化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传播科学知识,普及西方先进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另外,新文化运动注重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通过科学启蒙,反对封建、落后、迷信、保守的思想,推动人们思想的革新。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的科普工作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革新国人思想,打破旧的思想束缚,以此达到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把科学的传播和普及的视角,放在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指导下。 ”①科学,被视为突破旧思想束缚、革新国人观念、反对迷信的思想武器,是为民族独立服务的。 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近代科普的启蒙时期,在科普形式、科普内容、科普受众上都是较为初级的。科普内容大多为当时中国急需的自然科学知识,科普内容较为简单、单一;科普形式较为初级,翻译出版、撰写文章、建设博物馆等成为当时主要的科普形式;科普受众较为狭窄,受政治环境不稳定、民众识字率低等客观条件限制,当时的科普受众人数较少。一批知识分子进行的翻译、出版工作都是自发的,并没有相对系统、科学的科普工作方针来指导。他们只是在进行救亡图存、打破旧思想束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了科普工作。但这一时期的科普工作却对中国近代科普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说,也是较大规模的唤起民众摆脱愚昧,科学觉醒的里程碑。 ”①早期的科普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传播,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开辟了道路,对今后科普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 战火下的科普 —科普步入正轨 五四运动之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受到了普遍关注,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善,科普得以发展的土壤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科普的标志性活动是科学大众化,即科学家群体将基本的科学知识、先进的科学理论及附着在科学知识上的科学精神,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以此实现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基本目标,进而实现提升国家实力、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昀终目标。 1925年,孙中山“唤起民众”的遗训,进一步凸显出科普的重要地位。按照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科普工作,举办民众教育馆、成立学校、创办期刊、成立相关学会学社等。据统计, 1928年,民众教育馆共有 185所;1929年,发展到 386所;1930年,已增至 645所①,1927~1937年创办的科技期刊就有 190种②。除此之外,一批科学技术学会、团体相继成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天文学会( 1922年)、中央研究院( 1928年)、中国化学工程学会(1930年)等。 1931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科学下嫁运动”,形象地描绘了科学普及运动,将科学知识“下嫁”到普通民众。 1932年,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知识的社会普及。科学大众化运动较之前的科普工作来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更广,既有政府组织的科普活动,又有民间社会团体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昀为深入的民众科学普及运动”。② 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政府进行了科普工作的有益探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经验模式。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志,如毛泽东、陈云等,都对如何开展研究会工作、如何进行科普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此外,中国共产党组织发起了延安自然科学运动,以宣传科学、破除迷信为主要任务,利用报纸、广播、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普工作,更多地注意到广大民众的实际需要,将科普知识与人们的实际需求、地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时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汇聚了大量人才的前提下,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向广大群众传播,力求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巩固政权、支持战争的胜利。 近代中国的科普,无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是科学大众化时期,都不仅仅是单一、单纯地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段百年的科普史就是中国人民冲破旧的思想束缚、打破陈旧观念、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历史。科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国家服务的。“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科普就不单纯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它包含着救国,反对愚昧、盲从,抨击反动政治,提倡革新等诸多方面。”③因此,中国近代对于科普的理解大多偏重政治,科普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二)科普在当代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普事业的发展,其中,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是世界上**部专门涉及科普的法律。在 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科普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科普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发生着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