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英语口语例据使用特点及发展研究

英语口语例据使用特点及发展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0.6(7.2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英语口语例据使用特点及发展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2771
  • 条形码:9787030692771 ; 978-7-03-06927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英语口语例据使用特点及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例据使用是口语论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用于论证观点可靠性的支撑证据。本书以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例据为研究主线,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论证构建与例据使用的关系以及英语口语例据使用的相关概念;并从质性研究的视角,运用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口语例据使用的发展模型和合作构建范式,揭示了中国学生口语例据使用的一些普遍规律。很后,本书讨论了新兴技术在例据使用教学中的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本书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书适合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或外语教学的学者及老师阅读。

英语口语例据使用特点及发展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论证构建与例据使用 1
**节 论证构建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例据使用的基本概念 17
第三节 本章小结 40
参考文献 41
第二章 例据使用的研究现状 45
**节 例据使用的研究综述 45
第二节 英语口语的例据使用 54
第三节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76
第三章 例据使用的发展模型 78
**节 例据使用的发展特点 78
第二节 例据使用的发展模式 98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10
参考文献 111
第四章 例据使用的合作发展 113
**节 合作论证与例据使用 113
第二节 例据使用的合作要素 126
第三节 例据使用的合作阶段 13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45
参考文献 147
第五章 例据使用与新兴技术 151
**节 计算论证技术与发展 151
第二节 例据使用与智能反馈 164
第三节 例据使用与语音识别 17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85
参考文献 187
图目录
图1-1 现代论证理论的分类(Schwarz & Baker,2016:68) 6
图1-2 Toulmin的论证模型 8
图1-3 CER论证构建框架 11
图2-1 测量、数据和证据的模型(Aikenhead,2005) 51
图3-1 某位学生课堂展示的PPT 106
图4-1 合作论证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Noroozi et al.,2012) 118
图5-1 Stab和Gurevych(2017)的论证结构识别模型 152
图5-2 基本论证结构图(Stab & Gurevych,2017) 156
图5-3 全篇文章论证结构示意(Stab & Gurevych,2017) 156
图5-4 示例文章论证结构 160
图5-5 DTDMN神经网络模型架构(Zeng et al.,2020) 162
图5-6 学生作文的自动反馈结果—文本统计 172
图5-7 学生作文的自动反馈结果—语言准确度 172
图5-8 “英语流利说”的口语能力测评报告 178
图5-9 RAP系统捕获演讲者演讲过程的录制室 180
图5-10 RAP系统对演讲者手势分析结果(Ochoa & Domínguez,2020) 181
图5-11 机器反馈示意 185
表目录
表1-1 现代论证理论 6
表1-2 论证构建的质量分析框架 10
表1-3 科学论证评价量表 12
表1-4 例据使用活动 22
表2-1 早期演讲能力标准中的例据使用相关描述 47
表2-2 公共演讲能力量表中的例据使用(Thomson & Rucker, 2002) 49
表2-3 八大公共演讲能力量表中的支撑性材料使用(Morreale et al., 2007) 49
表2-4 例据使用评估量表(Miralda-Banda, Garcia-Mila & Felton, 2021) 50
表3-1 例据使用能力框架(Jin, Shi & Lu, 2019) 86
表3-2 无效型模式 99
表3-3 描述型模式 102
表3-4 拓展型模式 105
表3-5 阐释型模式 107
表4-1 批判型提问的六种类型(Paul & Elder, 2006) 116
表4-2 例据使用的合作角色 128
表4-3 例据使用的合作阶段特征 139
表5-1 论证元素量化框架(Nguyen & Litman, 2018) 166
展开全部

英语口语例据使用特点及发展研究 节选

**章 论证构建与例据使用   论证构建是利用某些理由或已知的例据来支持或反对某种主张的一种思维过程。论证构建发生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而关于论证构建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例据使用作为论证构建的重点、难点,引起了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本章将主要讨论论证构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意义内涵,以及例据使用的定义和例据使用与论证构建的关系。   **节 论证构建的基本概念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当我们对某件事物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观点时,论证构建就已经发生。从上学时我们所做的数学证明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大小决定以及与朋友发生的各类争辩,再到工作时为了项目投标所做的竞标幻灯片展示,甚至是立法过程中法官对法理条例的论辩或学术研究中学者对理论知识的证明,种种活动都离不开论证构建。   一、论证构建的定义   关于论证构建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期,论证构建的活动就初现雏形。Socrates在对话中通过“反诘法”(Socratic Method,又名“苏格拉底法”),以一问一答的方式— 一方作为引导者不断地质疑或反驳,另一方在问答中反思先前假说的矛盾之处—不断加深自己对哲学思想的理解,获取哲学的智慧(武宏志,2014)。Plato继承并发展了Socrates的“反诘法”论证思想,并将Socrates的对话记录了下来。Aristotle在Socrates和Plato的基础上对论证构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三段论、论辩术和修辞术。20世纪中叶以来,论证构建成为逻辑学的热门研究话题,形式主义逻辑学派、非形式主义逻辑学派、新修辞学派、语言学派、语用论辩学派等不同学派应运而生(熊明辉,2016)。   那么,“论证构建”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首先对“论证”和“论证构建”的概念进行区分,再回顾现代论证理论下论证构建的相关定义,*后将介绍教育学领域中常用的两个论证构建框架。   (一)论证与论证构建   在英文中,argument和argumentation都可以用来表示论证。我们可以在英文词典中得到如下释义:   argument [C] n.    A reason or reasons why you support or oppose an idea or suggestion, or the process of explaining these reasons.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A reason or set of reasons that somebody uses to show that something is true or correct.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argumentation [U] n.    A set of arguments used to explain something or to persuade people.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Logical arguments used to support a theory, an action or an ide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从词典中对argument和argumentation这两个词的不同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明显的区别:argument既可作可数名词,也可作不可数名词,强调的是单个或多个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或建议的理由、论据,强调论证作为“结果”的意义;而argumentation是不可数名词,由多个arguments组成,强调的是通过多个理由或论据对理论、观点或行为进行的推论,具有一定的“结果—过程”的模糊性,既可以表示论证的结果,又可以表示论证的过程(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2014)。   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同样强调了argument和argumentation的区别。Philippe Besnard和Anthony Hunter(2008)在专著《论证的要素》(Elements of Argumentation)中对argument和argumentation的区别进行了总结:argument指的是通过一定步骤的推理所得到的一系列假设,以及通过这些假设得出的一个结论,而argumentation则指代构建或处理argument和反论证(counterargument)的过程。Richard A. Duschl和Jonathan Osborne(2002)提出,我们用argumentation一词来表示论证的过程,而用argument一词表示论证的内容。   熊明辉(2016:339)同样对argument和argumentation这两个词做出了区分。他指出,argument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具有“静态性、单主体性和独白性”,强调通过论据支撑论点并通过一定的推理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与中学语文课上的议论文写作类似;而argumentation则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具有“动态性、多主体性和交互性”,可能包括对正反两方观点的论证或批驳,因而往往被看作解决争斗与冲突的“论辩”。   综合词典以及先前学者对argument和argumentation的区分,我们可以概括出,argument是一个静态的、独白式的呈现,强调论证的“结果”;而argumentation是一种动态的、多方参与的互动,强调论证的“过程”。在中文中,我们将argument翻译成“论证”,强调论证的静态结果;将argumentation翻译成“论证构建”,强调论证的动态过程。   (二)论证构建的现代理论   不同的学派和学者对论证构建有着不同的定义。本小节将回顾先前学者提出的论证构建的不同理论,并根据先前学者的相关定义为其总结出一个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定义。   在早年的形式逻辑学的指导下,论证过程遵循推理或演绎的形式,往往基于主观感受、个人兴趣、歧视偏见等非理性判断展开,因此论证的结果大都缺乏合理性、正当性。1958年,Chaim Perelman与Lucie Olbrechts-Tyteca等人合作出版了法文书《新修辞学:论论辩》(Traité de L’argumentation: La Nouvelle Rhétorique)。该著作的核心思想是将论证构建看作一种话语技巧,用来获取听众对某一观点的认可。为了弥补形式逻辑学的不足之处,Perelman等学者决心创立一个新的理论,他们在辩证法和修辞学等经典学科中找到了灵感,并发展了新修辞学派(New Rhetoric)(van Eemeren et al.,2014)。Perelman(1971)指出,论证构建可以通过非形式的方式发生,不需要严格遵循某种推演形式或规则。概括而言,新修辞学指导下的论证构建主要具备主体性和目的性两大特点,其中主体性强调听众在论证构建中的主导地位,目的性则强调非分析性论证构建中“说服听众”这一目的。论证构建的*终目标是对某一事物进行论证构建,解决不同观点间的分歧。而论证者若想成功地进行论证构建,就必须考虑听众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观点态度和预期看法等因素,以及对论证前提的接受程度。   在Perelman看来,某一论证只有被听众接受才可以被看作是有效的。但同时他也认为,论证的听众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转引自van Eemeren et al.,2014)。Perelman与Olbrechts-Tyteca(1958)将听众分为“特殊听众”(specific audience)和“普通听众”(universal audience)。其中,特殊听众指的是在某一场景中真实存在的听众,普通听众则是泛指具有合理思考能力的所有个体。被特殊听众接受的论证不一定能被普通听众接受。换言之,在Perelman的论证理论下,论证的有效性缺乏统一标准(Schwarz & Baker,2016)。在不同人的眼中,同样的论证既可能是有效的,亦有可能是无效的。   同样在1958年,Stephen E. Toulmin出版了对后世论证理论影响深远的《论证的使用》(The Uses of Argument)。书中,Toulmin批判了形式逻辑学的局限性。他指出,逻辑学家错误地将论证的有效性等同于形式的正当性,他们所提出的形式化的推理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难以用于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他认为,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实际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的意义和标准不应当是抽象的、形式化的,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待解决问题的性质特征(转引自van Eemeren et al.,2014)。在发现了传统逻辑推理所依靠的数学逻辑的缺陷后,Toulmin开始关注法律论证的模型,将逻辑论证和法律论证进行类比,并基于法律程序的理性提出了论证模型。在该模型下,所有类型的论证都可以用一个论证程序的示意图表示,完整的论证结构图包括主张(claim)、予料(data)、正当理由(warrant)、支援(backing)、限定词(qualifier)和反驳(rebuttal)等核心要素。Toulmin认为,论证构建是一种理性的过程,“理性的批判功能”(the critical function of reason)在这一过程中意义重大。换言之,一个合理的、被充分支撑的论证是可以经受住批判的。   Toulmin的论证模型可以被看作一种论证分析工具,可以应用于法律、政治、道德等多个领域。与Perelman等人的观点不同,Toulmin(1958)认为,论证是否有效不在于论证的观点是否说服了听众,而在于予料的可靠性以及支援的有力性。在Toulmin的理论中,对论证的评判标准是具有“领域依赖性”(field-dependent)的,不同领域的论证需要由不同领域的专家来评判其合理性。Frans H. van Eemeren和Rob Grootendorst(2014)批判称,Toulmin所提出的这一论证分析标准缺乏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此外,尽管在Toulmin的模型中,论证构建产生于说话人和听众对某一事物的讨论,但实际上该模型并不是对话性的—它仍旧将论证构建立足于论证者视角,而不是立足于说话人和听众双方对该论证的优缺点的系统讨论或衡量。   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出现了以语言为导向的论证构建方式(language-oriented approaches to argumentation)研究,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有Oswald Ducrot和Jean-Blaise Grize,而当今法国学界从语言学逻辑的角度出发研究论证构建,就是受到了他们二人深远持久的影响(van Eemeren et al.,2014)。Christian Plantin是现代法国论证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Plantin(2002)提出了一个以话语分析和互动理论为基础的论证构建对话模型。Plantin认为,论证是互动的一种特殊话语形式,其突出特点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这一视角下,论证构建活动可能在表达(expression)和互动(interaction)之间来回往复,可以发生在多种不同的场景中,并可能以口语或者书面的形式呈现。   语用论辩学派的代表人物 van Eemeren和Grootendorst(2014)对比了argumentation及其在其他语言中对应的单词意义的区别,并总结了argumentation的核心意义:首先,argumentation是一种交际行为的复合体(communicative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