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作者:孙吉胜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4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68.4(7.2折) 定价  ¥9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版权信息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内容简介

本研究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战略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由各位参与者共同努力完成。本书系统阐述了文化、外交哲学与外交实践之间的理论关联,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该书充分解释了中国文化、中国外交话语和外交实践之间的逻辑关联,为更好地构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提供了启示,在驳斥西方靠前关系理论对外中国外交误读的同时,也为知识积累增加了一种选择。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目录

第1章 文化、外交哲学与外交传统
一、文化与外交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外交哲学

第2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新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话语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话语的国际认知
结语

第3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的对外战略和外交实践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四、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话语的国际认知
结语

第4章 世纪之交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
一、冷战后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外交战略
三、“和平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基于“和合”文化的对外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
结语

第5章 21世纪初的“和谐世界”与“外交为民”
一、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二、21世纪初中国的主要对外政策
三、21世纪初中国的主要外交话语及其文化渊源
四、21世纪初中国外交话语的国际认知
结语

第6章 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国际关系”
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二、中国的主要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对外政策话语
四、中国对外政策话语的国际传播及其影响
结语

第7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一、中国的道路观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国家观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中国的秩序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交往观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五、中国的价值观与坚持正确义利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节选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2.以搁置争议原则处理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是中国对日本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9月29日,本着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此后,中国政府以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目标,并视之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步骤。1974年11月,缔约谈判开始。在后来开展的接触和谈判中,中国坚持要求将《中日联合声明》中的“反霸条款”完整写入此条约。但是,日方以反霸条款是“生疏的”,以及两国关系不涉及第三国而保持异议。为表明中国的立场和反对霸权的决心,邓小平在接见来华的日本客人时多次敦促中日从全球战略、从大局、从长远利益来考虑两国关系。1977年9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友好使团时向日本首相福田赳夫(TakeoFukuda)发出明确的政治信号,指出:“既然福田首相声明要搞这件事,我们期待他在这方面作出贡献。其实这样的事只要一秒钟就决定了,不要很多时间。所谓一秒钟,就是两个字‘签订’。”在中日缔约谈判的关键时刻,出于对中日关系大局的考虑,邓小平指示中方力求达成协议。此时,日本外相田园也抵达北京。为使双方一举达成协议,中方做出了必要的妥协,原则上同意将反霸条款的**句改成“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各自同第三国关系的立场”。中方基本认同了日本的方案,给缔约谈判带来了重大突破。  可是,有关钓鱼岛和东海大陆架的领土争端不断困扰着中日关系。若是处理不好,会严重阻碍中日关系的和平友好发展。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以历史为依据,坚持固有的领土。在1971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日本声称该岛是无人岛,以“先占”为由,主张对其拥有主权,双方因此争执不下。为避免这一敏感问题影响中日缔约谈判,邓小平本着中日友好是“大局”,而矛盾和冲突是“局部”问题的思考,运用他在70年代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有效缓解了两国存在的领土争端问题。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以“搁置争议”的方针处理领土争端,为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维护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和平的周边环境。随着国内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经济角度来思考如何拓展中日关系成为邓小平发展对日关系的主要方向。“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实施改革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一环,这尤其体现在中国对日本发展的经济外交中。邓小平指出:“以经济纽带带动经济关系的发展,中日两国才会真正成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力量。”邓小平在对日外交上致力于实现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事实证明,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在两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以建立国际新秩序为目的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认识到第三世界不仅是反对霸权力量的主体,也是中国可以开展互利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新秩序构建的积极力量。  一方面,第三世界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的主力军。中国与第三世界有许多共同的历史渊源,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主义奴役,都有急迫发展自身政治经济的需求,在很多国际议题上也有广泛共同的利益。尽管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给第三世界的独立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西方的霸权主义思维和做法依旧没有得到根除。而霸权主义的直接受害者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这就决定了有切身利益的第三世界是真正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邓小平表示:“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1982年8月,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外交的原则时谈到,中国所要做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是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变化和中国自身发展变化,中国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对第三世界的认识。随着中国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开放战略,邓小平不再像毛泽东那样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理想化,而是从事实出发认识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在发展同美日苏等大国关系的同时考虑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在1980年4月的一次讲话中,邓小平谈道,虽然中国依旧会遵循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但在处理复杂国际问题时,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邓小平重新定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将其纳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国际新秩序的话语框架中。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近解放的第三世界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大力发展自身经济文化的需要。邓小平认识到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分量,认为其是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新兴力量,认为:“整个第三世界是*大的和平力量。第三世界每发展一步,和平力量就发展一步。”此外,中国政府认为,只有从根本利益出发,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求同存异和团结奋斗的基础上,才能加强第三世界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

艾喜荣,榆林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国际政治专业)。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或参与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