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从第三极到南极——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日记

从第三极到南极——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日记

作者:康世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52.7(6.8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00:00:00
中 图 价:¥58.5(7.5折)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从第三极到南极——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日记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9299
  • 条形码:9787030699299 ; 978-7-03-06992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从第三极到南极——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日记 本书特色

科研人员如何在“孤独”的冰天雪地工作和生活?见到了怎样的奇观异景?遭遇了什么艰难险阻?本书将从不同的侧面揭开南极神秘的面纱、解开雪藏的自然奥秘。

从第三极到南极——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日记 内容简介

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在南极冰盖持续数月的工作点滴和思绪。从第三极(青藏高原)到北极,再到南极,作者在现实与回忆中,思绪如潮。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南极大陆种种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景色,体会在广阔无垠的冰雪世界,极地和高山科考工作的种种艰辛与困难,同时又能感受到在寒风和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们的坚守精神和浪漫情怀。 本书主要面向对户外探险和科学探索充满热忱的朋友们,尤其是对南极大陆充满兴趣的青年朋友和科学工作者。本书既是在冰冻圈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科普著作,也可以给青年朋友们走上科研道路以启发和指引。

从第三极到南极——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日记 目录

目录

前言
**部分 我心向往,从霍巴特到中山站
一 我为什么去南极 /003
【南极冰盖】 /006
二 从霍巴特出发 /007
【霍巴特与南极科考】 /010
三 初遇“雪龙”号 /011
【“雪龙”号简介】 /015
【纳木错站简介】 /016
四 穿越西风带 /017
【涌浪】 /019
五 颠簸的海上工作 /020
【南极大学简介】 /021
六 穿越浮冰与冰山 /022
【浮冰(海冰)】 /026
【冰山】 /027
七 登陆中山站 /028
【中山站简介】 /033
【俄罗斯进步站简介】 /034
八 南极动物与极致美景 /035
九 物资转运 /045
十 整理样品箱 /048
【南极下降风】 /051
十一 中山站整装待发 /053
【新闻链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在南极大陆 /058
第二部分 一路徜徉,穿行伊丽莎白公主地
一 传承初心,体验新征程 /063
【秦大河与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探险】 /066
二 “白夜”采集雪坑样品 /067
【新闻链接】环球网特写:南极“白夜”采集雪坑样品记 /071
【粒雪】 /071
三 敬业的机械师 /072
【南极雪地车】 /076
四 享受白色孤独,回忆极地往事 /077
【雪线】 /082
五 泰山站 /083
【泰山站简介】 /086
六 冰晶雨和南极日晕 /088
【冰晶雨】 /089
【日晕】 /090
七 路途中的新年和感想 /091
八 “舒适”的南极科考 /095
【高原反应】 /098
九 致敬国旗 /100
十 危险,冰裂隙 /103
【冰裂隙】 /106
十一 雪丘、雪垄和白云 /107
【雪垄】 /111
十二 穿越南极“鬼见愁”“邓稼先峰”与“李四光地” /112
【南极地名命名规范】 /114
第三部分 挑战极寒,一片冰心在冰芯
一 昆仑站与冰穹A /117
【昆仑站简介】 /122
【冰穹与冰穹A】 /122
二 三极冰冻圈与冰芯 /123
【气候变化】 /125
【冰芯】 /125
三 我与冰芯钻机在青藏高原的峥嵘岁月 /127
【各拉丹冬冰芯气候变化记录】 /130
四 南极的冷 /131
五 清理冰芯房 /133
六 钻取浅冰芯(1) /137
七 卡钻“噩梦” /140
【珠峰东绒布冰川】 /144
【冰芯钻机】 /145
八 调试和维护深孔冰芯钻机 /146
【脆冰】 /152
九 南极冰盖*高点上的50岁生日 /153
十 探空气象观测 /156
【探空气象观测】 /158
十一 钻取浅冰芯(2) /159
十二 “雪鹰”号 /162
【“雪鹰”号简介】 /165
十三 采集雪坑样品 /166
十四 告别昆仑站 /170
【“雪龙”号撞冰山新闻】 /173
十五 我国南极冰芯研究的困境与希望 /175
【《南极条约》】 /176
第四部分 苦乐交融,回程的冰雪采集之旅
一 花杆观测和雪样采集 /179
【冰川物质平衡】 /183
二 雪原的艰辛和寂寞 /184
【高原高血压】 /186
【冰碛物】 /187
三 南极和珠峰的风 /188
四 青藏高原的苦,南极比不了 /192
【气溶胶】 /193
五 回忆在北极的求学生涯 /194
【中国北极黄河站】 /195
六 路途的温暖与寒冷 /196
【雪的分类】 /198
七 除夕夜,怀念我的父亲 /199
八 路程的“小烦恼” /201
【花杆】 /204
九 南极白化天 /205
【白化天】 /207
十 回到网络时代和彩色世界 /208
十一 离开中山站 /212
第五部分 重回“雪龙”,28天漫长的海上旅程
一 登船回家 /217
二 作别南极越冬队员 /220
三 穿越“西风咆哮带” /222
【西风带】 /225
【南大洋气旋】 /225
四 长城站34岁生日 /226
【长城站简介】 /228
五 极地科学家鄂栋臣教授逝世 /229
【鄂栋臣教授】 /230
六 进入夏天的世界 /232
七 中山站30岁生日 /234
八 钓鱿鱼和防海盗 /236
九 归途见闻 /238
【凯尔盖朗群岛】 /239
【冰期和末次冰期】 /242
十 穿越南海 /244
第六部分
尾声
后记 /251
展开全部

从第三极到南极——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日记 节选

**部分 我心向往,从霍巴特到中山站 过去的30年,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亲爱的老师和同事们在南极开展科考工作的事迹与成果,还有他们发生在南极大陆的许多奇妙故事。南极大陆的那片冰雪世界,很多年来一直令我心驰神往。如今,对于即将开启的南极之行,一场在南极内陆冰雪世界的探索,我是如此的期待。这种感觉,就如同当年期待女儿的降临。 一 我为什么去南极 南极洲是我们蓝色星球上*大的一块冰雪之地,尽管过去100年来人类探险和科考的脚步遍及南极大陆,但相对而言,1400 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人类的足迹还是非常有限,这里依旧是一片未知的荒蛮之地。为什么要去南极?因为南极就在那里!她是我们地球的一部分,没有她,我们的星球就不完美。百年以来人类远观南极、触摸南极、认识南极、探索南极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从不曾因为她的遥远而忘却她。20 世纪50年代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一批常年有人值守的科学考察站相继建成,从冰盖边缘到内陆(如美国的麦克默多站、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美国的南极点站、俄罗斯的东方站,等等),开始了长期、定位、系统的南极多学科观测研究工作。 近年来到南极旅游探险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环南极的长线路,还是南极半岛周边的短线路,更或是直接飞进南极点的豪华游,人们纷至沓来。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更何况南极洲还有无数的未解之谜。南极冰盖之下几十万年前的冰湖中有什么样的微生物?南极*老的冰及其年代?南极冰下水系统是何状况?南极的冰架是否稳定?全球工业化以来我们对南极的影响程度如何?为什么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极显著增温但东南极近年来却有降温趋势?为什么南极的海冰范围有些区域增加、有些区域减少? ■ 南极的旅游探险 我主要研究雪冰中的气候环境记录,而南极冰盖保存着地球上过去100 万年以来*完整的气候环境记录,因此此行的*主要目的地便是南极冰盖。南极冰盖是我们星球上仅有的两个冰盖之一,另一个是位于北极的格陵兰冰盖(超过170 万平方千米,全部融化的水量可使海平面升高7 米)。南极洲面积超过1400 万平方千米,95% 被冰川和冰盖覆盖。冰盖面积约1230 万平方千米,体**部分 我心向往,从霍巴特到中山站005积达到2650 万立方千米。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则会使得海平面上升58 米。冰盖边缘延伸到大洋的部分称之为冰架,其体积也达到38 万立方千米,冰架边缘断裂崩解进入海洋,也能够导致海平面上升。 ■ 2016年我在南极科考 人类在100 多年前进入南极冰盖,探险的成分占主导,目标是揭开她的神秘面纱。而在全球变暖下,我们蓝色星球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对于地球*南端的南极冰盖,人们更加关注冰盖的变化。冰盖是否在融化?冰盖融化对海平面和海洋生态系统有何影响?从科学家获得的*新资料来看,20 世纪90年代冰盖每年损失的水量为300 亿吨,但21 世纪*初的10年每年损失量达到1470 亿吨,这说明冰盖的融化在加速。其中,西南极冰盖和南极半岛的冰川加速消融非常显著。尽管如此,由于南极冰盖面积巨大,观测的区域和时间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冰架底部与海水接触的部分还无法实施大规模观测。对冰盖和冰架底部的消融认识不够,目前*多是对南极冰盖“表象”的研究。 ■ 南极大陆延伸到海洋的冰川 【南极冰盖】 冰盖指面积大于50 000 平方千米的冰川,地球上目前只有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两个冰盖。冰盖通常呈穹状,冰流轨迹从冰盖中心地带呈辐散状流向冰盖边缘。由于冰盖巨大的冰量、冷储及表面高反照率,它们一方面调节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通过边缘崩解和冰下冷水流驱动全球海洋环流,影响海平面变化。冰盖内保存有大量的反映地球气候、环境、人类活动和外太空事件的记录。 南极冰盖指覆盖于南极大陆的巨大冰体,为地球上目前*大的冰盖,其面积约1230 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为2450 米,总冰量约2650 万立方千米,冰储量占地球上约70% 的淡水储量,相当于海平面58 米的变化量。南极冰盖以南极横断山脉为界分为东南极冰盖和西南极冰盖,前者以陆地为基底,后者有部分漂浮于海洋之上,如罗斯冰架、菲尔希纳- 隆尼冰架等。南极冰盖下伏大量湖泊和水流系统,冰盖底部的科学研究已成为重要的前沿领域。 (改编自维基百科)

从第三极到南极——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日记 作者简介

康世昌,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先后荣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振翅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IPCC《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领衔作者,《冰川冻土》期刊主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等多个刊物编委,曾任Atmospheric Research副主编。他长期从事冰冻圈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973”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靠前合作项目等40余项,组织或参加三极(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实地考察40多次,担任2005年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陆基首席科学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SR、The Cryosphere、EST、JGR、ERL等刊物发表论文700余篇,主编专著7部,参编专著8部。论文和专著总引20000余次。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环境科学领域优选2%很好科学家、爱思唯尔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年英国路透社评选的气候变化领域优选拥有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