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学衡(第二辑)

学衡(第二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学衡(第二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52553
  • 条形码:9787559652553 ; 978-7-5596-5255-3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学衡(第二辑)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史哲研究者、爱好者1.作为学术论文集,本书本着贯通文史哲艺各人文学科的原则,不分畛域,广收并蓄,体现了编纂者的时代意识及学术理想。 2.文稿作者覆盖面广,照顾到学术大家与学术后进的平衡;文稿不限篇幅,使作者可以充分表达观点。 3.两篇讲座实录,除主讲人的发言外,还有同领域学者的争鸣,可以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 4.文稿选目极注重前沿问题,很多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中期成果,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5.《汉晋时期京师西域侍子及其佛教行事》《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钱穆膺选为“中研院”院士始末考论》等多篇文章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学衡(第二辑) 内容简介

《学衡(第二辑)》是一部学术论文集,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编辑出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学术文章。共设七个栏目,“学者演讲”中,黄裕生教授阐发了清华大学的原则精神和务实传统以及“学不分东西”的情怀;“学衡讲座”中,匡钊与胡明辉分别从语言哲学与自然哲学的角度分析、评价戴震的学术贡献和时代意义;“学术前沿”收录了两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开题报告;“工夫论专题”的两篇论述,既是对《学衡》辑中关于先秦儒家工夫论话题的延续,也是一个补充,将该问题的讨论扩大到了道家领域;“研究文章”栏目收录五篇文章, 涉及佛教典籍、敦煌文献、西域史、中古文学史、先秦音乐史等多个领域,均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学术追忆”中,王景琳以亲身经历回忆吴组缃先生的点滴,楼培以详尽的史料考证了钱穆先生入选“中研院”的始末,谭苦盦系统评述文献学家吴慈培的生平:“著述介述”是对《清代易学史》《南京佛寺叙录》的评介。

学衡(第二辑) 目录

学者演讲

在“清华首届基础文科博士后夏令营”开营仪式上的致辞(黄裕生)


学衡讲座

字义与范畴

——从语文学能抵达哲学语义分析吗(匡钊)

重新思考戴震的历史意义(胡明辉)


学术前沿

文庙历史传承及其功能研究的价值及评述(杨莉)

罗汉信仰研究述评(王鹤琴)



工夫论专题

荀子的工夫论(李丽珠)

处身当下

——《庄子》技艺工夫论新诠(魏孟飞)


研究文章

《楞严经》真伪问题再议(王传龙)

羽2《维摩经义记·卷第二》考释(王晓燕)

汉晋时期京师西域侍子及其佛教行事(叶德荣)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美〕田菱撰、 吕辛福译)

《南风歌》打谱记(黄一洲)


学人述忆

学术夹缠着政治

——钱穆膺选为“中研院”院士始末考论(楼培)

文人中的“剑客”

——忆吴组缃先生(王景琳)


著作介述

荦荦大端 可点可圈

——《清代易学史》述评(张韶宇)

一部记录南京佛寺的“百科全书”

——《南京佛寺叙录》评介(崔广洲)


CONTENTS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学衡(第二辑) 节选

编后记 《学衡》第二辑,刻下就要问世。诗圣有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自有丘壑,读者或亦别悬铢两,可以印证,可以生发。作为编者,也不免略有感想。本辑的栏目设置,大体保持不变。文章方面,有幸收入海内外学者演讲、讲座、论文、翻译、回忆文章、书评等作品十六篇,精彩各具。这也是我们当初编辑《学衡》时的一贯思路,学术性、思想性而外,充分保留作者的个人风格。 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娓娓道来的演讲,平实深刻,却如惊雷启蛰。他对清华大学的校训、传统、风气等多方面的观察与理解,值得反复体会。大学何以为大学?学术何以为学术?学者当今的任务又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代、每一位学人反复求解,然而得其真昧者恐怕不多。这篇演讲,可说是民国《学衡》宗旨、理念的当代阐释。它也许更该入选中国高考指南,列入报考清华学子的入门必读篇目。 “学衡讲座”收入两篇。匡钊老师受邀第十期“儒藏学衡讲座”,在北大才斋开讲,分享对学界近些年有关古典学、哲学、经学等交叉问题与复杂关系的思考,检讨了传统义理、训诂的学术史及其实践,提出了“哲学语义分析”,并给出例论。这些都反映他对中国哲学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独特思考——既能继承冯友兰、张岱年、徐复观等先生所开创的中国哲学研究思想与方法,又接续清代及以前的文脉传统,创造性地运用西方古典学解决经学、哲学所面临的的问题,并给出可操作的解决之道。匡老师的分享,引起一番热烈讨论,经过整理,*大可能地保留在本书里。因为匡钊的讲座里有很多内容是在讨论戴震的哲学与方法,故而我们又适机选入胡明辉教授在北大中文系海外学者讲座的讲稿。胡老师尝撰《中国进入现代性的转化:戴震对古典世界的新愿景》一书,对戴震素有研究。他在讲稿中说“戴震是一个不但触及整个时代的各种知识,且准确掌握了其脉动的人”,既展示了戴震自然哲学思想及其背后的中西时代背景,也对戴震的历史位置作了判断。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点评所言,只有像胡明辉这样明晓自然哲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将戴震学说纳入全球理性主义兴起的东亚现象之中,才能把戴震讲得更透彻。 杨莉、王鹤琴两位女史的研究紧扣人文与信仰,颇具前沿性。孔子作为儒学宗师,影响千载。基于古代政治与孔子学说的紧密联系,故当时有“帝不立文庙,为政无根基”的说法。沧海桑田,风雨如晦,近代以来,儒家学说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孔子之教因潜蕴人文共性而自有其生命力,而“文庙”在今天仍然是历史、文化、思想、政治、建筑、民俗等等元素的聚合体和承载体。杨莉所著《民国时期天津文庙研究》及后续开展的课题,有趣有料,值得期待。与孔子不同,“罗汉”非本土所产,但罗汉及其所属的佛教,却和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学,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鹤琴的文章,重点介绍了国外学者对罗汉信仰的研究,其中很多尚未引起国内学者注意,为佛教、罗汉研究者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材料指引,展现了十分丰富的海外罗汉学研究轮廓,而对罗汉信仰研究的思考既显示其深厚的功力,又给他人提供很好的视角,善之善者也。 “工夫论专题”有李丽珠、魏孟飞的两篇论述,既是对《学衡》**辑中王正关于先秦儒家工夫论话题的延续,也是一个补充,将该问题的讨论扩大到了道家领域。如果说文庙是儒家学统的标志建筑,那么工夫则是儒生修身成德的必由之路,是将玄思落到实处的社会规训和自我训练。只是工夫论在古代没有得到系统总结,或融入百姓日常,或存于四部典籍,或表现在宿儒的讲学言谈上,因而需要现代学者不断整理发掘。李丽珠博士抓住荀子对“心”的界定及其所隐含的对于智性之知的偏重,阐明了其认识论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指出荀子思想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工夫论关于道德和知识两端的理论建构。而作为行致之道的“工夫”,当非儒家专属,道、释两家也各有所擅,并且它们在历史中并非绝缘,惟有分而治之,相互援用。《庄子》一书描摹过庖丁解牛、扁鹊斫轮、丈夫游水等许多出神入化的技艺,体现了突破物我二分的“处身当下”“以身体之”的工夫技艺与境界。魏孟飞的解读,令我们对以往熟知的庄子故事又别开生面,为我们理解儒、道工夫之同异提供良好的视角。王正、李丽珠、魏孟飞等青年学者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哲学的格致内蕴,鼓舞我们继续拜阅和刊登更多探讨工夫论的佳作。 王传龙、王晓燕、叶德荣的文章,根植史料,气不外浮,为我们展现了文献、历史与佛学研究的不同侧面。王传龙老师攻治文献之学,辨析《楞严经》只是其一,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提出的新思路,即经名与内容、流传征引和真伪辨证,这三个方面已经从考据之学透入义理之域。王晓燕、叶德荣两位学者的文章,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极尽考辨征引,读之令人生起无有退转之信力。我们不惜篇幅,附录羽2《维摩义记·卷二》,一方面呈现王晓燕的释校成果,也以经文义理作为考辨内容的补充,丰富读者的阅读。叶先生文章视角颇为独到,读来兴味悠长,既反映藩属国与中原王朝的政治交往,又呈现文化交流的场景,人情悲欢与命运浮沉蕴于其中,引人入胜。 吕辛福所译美籍学者田菱教授的文章、王一洲对《南风操》的整理,意义超出于纸上。陶公、诗、酒、琴都是中国文化里相当重要的典型或意象,对当下人文学者的精神与生活也不无指引。田菱教授为我们揭示了陶渊明这一完美的隐士形象,如何在历史的书写中被反复选择、加工、诠释和演绎,一步步被“人设”而出的。这篇佳作得以和国内读者见面,必须感谢吕辛福先生精到的翻译。六经之中,《乐》已久佚,是为一憾,而今治学者缺少系统的旧学训练,文化断层无疑又是一憾。王一洲博士亦感于此,在研习中国古代哲学同时,磨炼古琴技艺,董理古谱,诚为可贵。需要指出的是,这篇打谱不仅是文艺之作,也涉及若干经学问题,经典与历史、思想与文艺、知识与情操再次交辉相映! 本辑继续设置“学人述忆”栏目,载录关于人物、往事的考订和回忆的文章。它们既是掌故,也是学问,只是换作一种视角或标尺,显现那些镶嵌在历史中若隐若现的事件、或沉或浮的人物。无论为了还原、追认、强调,还是反思、纪念、鞭笞,这些文章都是我们以此展现自己并认识自己的方式。本次收录三篇。楼培之文,从钱穆先生“院士”落选与入选,刻画出那段历史的不同面向,而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通过那段历史,促进后人总结和反思。王景琳对吴组缃先生的回忆,让我们缅怀前辈的风采。吴组缃先生一生跌宕起伏,又以刚勇直率闻名,留下很多轶事。王景琳亲炙先生,受到切身影响,更兼文笔之助,故而纸上生韵,不仅记录了自己对吴老师的所闻所感、独特经历,使吴先生形象跃然纸上,也表现出拨乱反正之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师风、学风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精神样貌。若与黄裕生教授的演讲参照对读,我们或可有更多的感慨吧。谭苦盦先生的《吴慈培事迹考》是目前对吴慈培生平履历考证、研究*为详尽的文章,其对吴慈培交往活动、文化生命的发掘、拼接、补配、复原,令人神醉。该文见微知著,中有全史,对于考察历史书写与考据之关系,是足堪示法的范文。 “著作介述”栏目收录了张韶宇、崔广洲两篇文章,分别评述了《清代易学史》与《南京佛寺叙录》,读者自可参阅。 本辑文章大都于2018年开始编录,往复参详,历时两年。这里汇聚了作者、审稿人、编辑等多方的努力与心血。特别是编校、出版过程比预计的要漫长,作者们在等待中给予了耐心的支持,这是我们万分感谢的。 *后,《学衡》**辑面世后,我们得到来自师长们的勉励。他们给予书籍出版、栏目设置、文章质量、板式设计等各个层面的反馈。比如,北京大学哲学系干春松老师就建议本刊延续民国《学衡》的刊次。再如,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沙志利老师看过**辑赠刊后,非常认同我们的选文理念,立即慨允赐稿。又如,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易》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尚信老师提出了中肯而详细的编订意见。此外,来自各地的读者朋友们也对本刊给予了赞赏,或提出了建议。灯下捧读,无任感激。 胡士颍 潘静如 2021年5月

学衡(第二辑) 作者简介

乐黛云,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著有《比较文学原理》《跨文化之桥》等,主编有《中西比较文学教程》《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等。 胡士颍,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资料室副研究馆员,著有《易学简史》。 潘静如,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著有《民国诗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