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精)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精)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46.0(7.5折) 定价  ¥3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精)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89924
  • 条形码:9787030689924 ; 978-7-03-06899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精) 内容简介

本书是贵州省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的田野考古调查报告,系贵州考古扶贫系列成果之一,代表了贵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文旅融合”的努力与尝试。本报告包括上、下两篇,分别介绍了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的调查收获。旋厂遗址集中表现了明清时期贵州山区乡村的发展历程和村落格局;覃氏墓地现存墓碑和牌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是保留了大量精美的雕饰,是黔东地区现存牌楼的很好代表之一。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精)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001
一、德江县地理环境 001
二、德江县历史沿革及文物资源 001
三、“考古扶贫”的工作概况 002
上篇 旋厂遗址
**章 生存之本——生产、生活与文教遗存 006
**节 居住之所 007
一、院落基址 007
二、防御工事 027
三、门道、道路 030
四、其他 035
五、小结 036
第二节 崇文之风 036
一、书院 037
二、塔 039
三、小结 045
第三节 信仰之地 047
一、雷震寺 047
二、永盛寺 061
三、小结 077
第四节 生存之道 077
一、采石场 077
二、农田、灌溉遗存 079
三、加工作坊——碾房 080
四、小结 080
第二章 托魄之地——明清墓葬遗存 083
**节 规矩坊城——明代石室墓 083
一、单室墓 085
二、双室墓 085
三、多室墓 091
四、小结 096
第二节 毓秀钟灵——清代土坑墓 098
一、墓葬结构及其差异 103
二、旋厂墓碑雕饰 106
第三节 坟墓与家族:重建旋厂朱氏世系 124
一、中寨朱氏墓葬及世系 125
二、下寨朱氏墓葬及世系 148
三、上寨朱氏墓葬及世系 161
四、其他墓葬 168
第四节 坟墓、家族与社会 170
一、乡绅家族 170
二、旋厂乡绅家族的社会关系 173
三、勒石刊碑与社会背景 174
第三章 口碑传说 177
**节 旋厂朱氏的来历 177
一、三大窝起祖 177
二、朱、陈两家的情谊 177
第二节 朱正荣与卢氏故事三则 179
一、一百二十床稿荐 179
二、雷击石院坝 179
三、黄鸡娃、白鸡娃 180
第三节 一门三进士 180
一、银杏开花 181
二、进士吃核桃 181
第四节 其他 182
一、雷击哨亭 182
二、石狮 182
第四章 初步认识 183
**节 聚落视野下的古代旋厂 183
一、院落建筑 183
二、旋厂的聚落格局 183
三、功能性的公共空间 183
四、墓葬分布 184
五、聚落中血缘与地缘关系 184
第二节 古旋厂的年代、性质及兴衰历程 184
一、古旋厂的年代 184
二、古旋厂的性质 186
三、古旋厂的兴衰历程 187
四、小结 190
下篇 覃氏墓地
第五章 墓葬形制、雕饰 198
**节 勒石为茔 蔚为大观——墓葬形制及雕饰 199
一、M1 200
二、M3 223
三、M6 229
第二节 刊碑镌志 以述梗概——生者的追思 241
一、M1——覃仁泽夫妻 241
二、M3——覃义和夫妻 246
三、M6——覃义顺夫妻 246
第三节 寄情于物 寓意于形——雕饰题材及其文化内涵 250
一、雕饰题材 250
二、雕饰的文化内涵 250
第六章 铜仁地区牌楼及牌楼式墓碑 253
**节 铜仁地区牌楼及牌楼式墓碑现状 253
一、现存牌楼建筑状况 253
二、牌楼式墓碑的分布及其特征 257
三、牌楼与牌楼式墓碑的雕饰 261
第二节 小结 263
后记 264
插图目录
图0-1 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003
图0-2 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地理位置及地形图 003
图1-0-1 旋厂遗址远景 006
图1-0-2 旋厂遗址群总平面图 插页
图1-1-1 旋厂遗址群核心区建筑布局 009
图1-1-2 旋厂院落格局示意图 009
图1-1-3 坨里组院落布局(航拍图) 010
图1-1-4 坨里组院落平面图 011
图1-1-5 坨里组F2平、剖面图 013
图1-1-6 坨里组F2保存现状 014
图1-1-7 中寨组建筑布局(航拍图) 015
图1-1-8 中寨组F3与F7 015
图1-1-9 中寨组F8前部院墙 016
图1-1-10 中寨组F8院墙及雕饰拓本 017
图1-1-11 下寨朱伟旧宅太平缸正面雕饰拓本 018
图1-1-12 中寨F10现状及旧貌 019
图1-1-13 中寨F13平、剖面图 020
图1-1-14 中寨F6平面图 021
图1-1-15 中寨F9(2006年拍摄) 022
图1-1-16 中寨F5 022
图1-1-17 旋厂遗址居址区出土及采集遗物 024
图1-1-18 F2解剖TG1出土瓷盘 025
图1-1-19 中寨现存院墙 028
图1-1-20 中寨现存外墙 029
图1-1-21 旋厂现存洞囤遗址 030
图1-1-22 中寨A类Ⅰ型石门 031
图1-1-23 中寨A类Ⅱ型石门 031
图1-1-24 中寨A类Ⅱ型石门 031
图1-1-25 中寨A类Ⅱ型石门 032
图1-1-26 旋厂遗址现存部分古道 033
图1-1-27 赵家寨古桥现状 034
图1-1-28 旋厂现存石狮 036
图1-2-1 书院遗址平、剖面图 037
图1-2-2 书院遗址航拍图 038
图1-2-3 书院遗址正视图 038
图1-2-4 现存“玉堂宝书”匾拓本 039
图1-2-5 中寨“哨亭”现状 040
图1-2-6 中寨惜字亭现状 041
图1-2-7 中寨惜字亭碑文拓本 042
图1-2-8 下寨惜字亭 042
图1-2-9 下寨惜字亭碑文拓本 043
图1-2-10 下寨文峰阁平、剖面图 045
图1-2-11 下寨文峰阁航拍图 046
图1-2-12 下寨文峰阁侧视图 046
图1-3-1 香炉山远景(航拍图) 048
图1-3-2 雷震寺雕饰拓本 049
图1-3-3 雷震寺“铭刊不忘”碑拓本 050
图1-3-4 雷震寺“香炉山序”碑拓本 051
图1-3-5 雷震寺“纳田碑记”碑拓本 052
图1-3-6 雷震寺“永垂不朽”碑(道光)拓本 053
图1-3-7 雷震寺“永垂亘古”碑拓本 054
图1-3-8 雷震寺“永垂不朽”碑(光绪)拓本 055
图1-3-9 雷震寺“保安贞吉”碑拓本 056
图1-3-10 雷震寺“集福迎祥”碑拓本 058
图1-3-11 雷震寺“万善同缘”碑拓本 059
图1-3-12 雷震寺“助善同舟”碑拓本 061
图1-3-13 朝阳山永盛寺现状 062
图1-3-14 朝阳山永盛寺香炉残件及残碑拓本 063
图1-3-15 朝阳山永盛寺“重修碑记”碑拓本 064
图1-3-16 朝阳山永盛寺“阿弥陀佛”碑拓本 066
图1-3-17 朝阳山永盛寺“大清嘉庆五年仲冬月中浣刊”碑拓本 067
图1-3-18 朝阳山永盛寺“昭示来兹”碑拓本 069
图1-3-19 朝阳山永盛寺“众善同缘”碑拓本 070
图1-3-20 朝阳山永盛寺现存墓塔 072
图1-3-21 朝阳山开山住持性通和尚之墓塔及铭文拓本 073
图1-3-22 朝阳山永盛寺本静相和尚墓塔及碑文拓本 074
图1-3-23 朝阳山永盛寺悟性和尚墓塔及碑文拓本 075
图1-3-24 朝阳山永盛寺寂明和尚墓塔碑文拓本 076
图1-4-1 旋厂现存部分采石痕迹 078
图1-4-2 旋厂部分石坎 079
图1-4-3 旋厂遗址现存部分水渠 080
图1-4-4 旋厂四引塘碾房分布情况 081
图1-4-5 旋厂部分水碾现状 082
图2-1-1 旋厂遗址石室墓M2平、剖面图 086
图2-1-2 旋厂遗址石室墓M1平、剖面图 087
图2-1-3 旋厂遗址石室墓M1立面图 087
图2-1-4 旋厂遗址石室墓M1出土随葬品 088
图2-1-5 旋厂遗址石室墓M3平、剖面图 089
图2-1-6 旋厂遗址石室墓M5平、剖面图及立面图 090
图2-1-7 旋厂遗址石室墓M6平、剖面图 091
图2-1-8 旋厂遗址石室墓M7平、剖面图 092
图2-1-9 旋厂遗址石室墓M7立面图 092
图2-1-10 旋厂遗址石室墓M4平、剖面图 093
图2-1-11 旋厂遗址石室墓M8平、剖面图 094
图2-1-12 旋厂遗址石室墓M9平、剖面图 095
图2-1-13 王家林石室墓残存门扇(右图为早年拍摄,张贤春等提供) 096
图2-1-14 旋厂石室墓保存现状 097
图2-2-1 朱明诚墓雕饰拓本 107
图2-2-2 朱母张氏墓雕饰拓本 109
图2-2-3 朱正荣墓雕饰拓本 110
图2-2-4 朱正荣墓碑及雕饰拓本 111
图2-2-5 大青口朱府(母)安氏墓全景 111
图2-2-6 朱府(母)安氏墓平、剖面图 112
图2-2-7 大青口朱府(母)安氏墓牌楼拓本 113
图2-2-8 旋厂遗址大青口朱府(母)安氏墓牌楼雕饰 114
图2-2-9 大青口朱府(母)安氏墓碑柱两侧雕饰 115
图2-2-10 马家田朱正亨墓(建模) 116
图2-2-11 马家田朱正亨墓雕饰拓本 117
图2-2-12 马家田朱明映墓雕饰拓本 118
图2-2-13 马家田朱母吴氏墓 119
图2-2-14 高山朱明诏墓雕饰拓本 120
图2-2-15 三大窝朱母李氏墓碑柱内侧雕饰 121
图2-2-16 三大窝朱大华墓雕饰 122
图2-2-17 三大窝朱母胡氏墓碑柱内侧雕饰 122
图2-2-18 高山朱母杨氏墓碑柱雕饰 123
图2-3-1 朱明诚、张氏墓鸟瞰图 125
图2-3-2 朱明诚、张氏墓碑拓本 126
图2-3-3 桶井墓地墓葬分布情况 129
图2-3-4 高山组朱氏墓地墓葬分布情况 131
图2-3-5 高山墓地朱正荣及卢氏墓碑拓本 132
图2-3-6 高山朱氏墓地朱正柏及朱母杨氏墓碑拓本 134
图2-3-7 大青口墓地墓葬分布情况 136
图2-3-8 大青口朱府(母)安氏墓碑、墓志及张氏墓碑拓本 137
图2-3-9 天子南墓地墓葬分布图 139
图2-3-10 朱正鼎夫妻墓碑拓本 142
图2-3-11 山羊坡朱母冉氏墓碑及楹联拓本 143
图2-3-12 朱正显墓碑拓本 145
图2-3-13 朱士璧墓碑拓本 146
图2-3-14 马家田墓地墓葬分布情况 148
图2-3-15 朱正亨、朱明映墓碑拓本 150
图2-3-16 三大窝墓地东区墓葬分布情况 152
图2-3-17 三大窝墓地西区墓葬分布情况 152
图2-3-18 朱□(君)臣及刘氏合葬墓碑板拓本 162
图2-3-19 高山朱明诏墓碑拓本 166
图3-1-1 下寨马家园子陈登榜墓碑 178
图4-2-1 思南郝家湾古寨(航拍图) 191
图4-2-2 思南郝家湾古寨局部 192
图4-2-3 沿河院子古寨(航拍图) 193
图4-2-4 沿河院子古寨局部 194
展开全部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精) 节选

绪论 一、德江县地理环境 德江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市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山区,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6′~108°28′、北纬28°00′~28°38′。东邻印江县,南接思南县,西邻凤冈县,北面为沿河、务川两县。县城位于青龙街道。乌江从县境内东部由南向北穿过,乌江以东为武陵山系,乌江以西为娄山山系。 德江县整体地势呈西北高、中部缓、东部略低的波状起伏。*高系沙溪乡夏家山,海拔1534米;*低为桶井乡乌江出境口,海拔319米,相对高差1215米。山地与河流呈北向东排列,东南至西北依次为枫香溪山脉、乌江河谷、羊子岭山脉、马蹄河谷、沙溪山脉、丰乐河谷。境内山地面积占比为59.7%,丘陵面积占比33%,山间平坝面积占比7.3%;喀斯特面积占总面积66.2%。境内东部系乌江干流流系,此外尚存五个流系:西南部川岩河流系、西部丰乐河流系、东南部冷水河流系、中部马蹄河流系、北部马儿河流系。 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1月平均气温5.2℃,7月平均气温26.2℃。年降雨量1230.7毫米。 德江县总面积约2072平方千米,辖11个镇、8个民族乡、3街道,计有344个行政村(社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土家、汉、苗、侗、仡佬、彝、回、布依等18个民族,总人口56万人,素有天麻之乡、傩戏之乡、奇石之乡美誉。 二、德江县历史沿革及文物资源 (一)历史沿革 隋时,德江县先属黔州涪川县地,后属巴东郡扶阳县地。唐初属扶阳县地,后改属务州地。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德江仍属于思州。五代时期,属于费州。 宋代,属黔州领内羁縻州地。大观元年(1107年),田佑恭入朝内附,始建思州治。德江该时期属于思州。 至元十四年(1277年),思州田景贤以地降元,以思州为安抚司,迁治于龙泉坪(今德江龙泉坪),于此设龙泉坪长官司附郭。按文献记载,田氏于龙泉坪凡“三进三出”。文献均记载,移治不久因“龙泉平及火,其城移治清江”,此则“一出”。至元十七年(1280年),敕命还旧治(即龙泉坪,下同),此为“二进”。《新元史》载“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安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自龙泉坪徙司治于清江”,即“二出”龙泉坪。嘉靖《贵州图经志》和《贵州通志》云,至元末年(1294年)思州宣抚司还旧治,此即“三进”。按嘉靖《思南府志》所云,“至元末年(1294年),敕宣抚司还旧治,传六世。至至正间,其族属镇远知州田茂安始分据其地,以献伪夏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徙今治”。此则“三出”。至元十四年(1277年)到十八年(1281年)短短数年时间,田氏便两进两出龙泉坪。至元末年(1294年)再度移回龙泉坪,洪武初移至思南。由此可见,田氏“三进三出”龙泉坪,实际也不超过70年。 元末期,田氏分为两部,德江一带属思南宣慰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为水德江长官司地,仍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省。次年(1414年)三月水德江长官司隶属思南府。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水德江长官司长官张辂年老无后,族人争袭,时任贵州巡抚郭子章等人上奏,改置为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 清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县地。光绪六年(1880年)移安化县于大堡(今德江县城);光绪八年(1882年)正式迁于今德江县城。民国三年(1914年)撤思南府,改安化县为德江县,隶属镇远。民国十二年(1923年),德江县直隶省辖。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德江县改隶铜仁督察区。 (二)文物资源 德江县文物资源在铜仁诸区县中相对较多。 目前已知黔东地区宋元时期遗存主要集中于德江县内,主要有煎茶溪古墓群、南克石室墓、龙泉坪遗址、田惟城墓、官坟堡元墓等,其中煎茶溪古墓群包括5座宋元时期石室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遗存主要有梅林寺号军起义遗址、旋厂遗址、安化县文庙、“黔中砥柱”石刻等,其中梅林寺号军起义遗址、“黔中砥柱”石刻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田氏庄园,是该县现存清代晚期建筑规模*大、雕刻精湛的私人庄园。建筑遗存尚有向阳古寨、黎氏民居、泉口阁、楠杆花花桥、接龙桥、曾氏宗祠等。 德江县作为革命老区,现存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存,主要集中于枫香溪镇,以“枫香溪会议”会址为代表。1934年6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下,由洪湖转战枫香溪,召开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会议。“枫香溪会议”会址及纪念碑于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尚有平原“黔北特委”旧址、高山洞佛寺解放军战斗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 三、“考古扶贫”的工作概况 此次德江县的两项考古调查工作是在全省“脱贫攻坚”的背景之下展开。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口支援铜仁市德江县扶贫工作,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单位积极响应号召,以考古工作助力脱贫攻坚。为了进一步了解德江县文物资源,共同探索“文旅融合”道路,经与德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协商后确定了旋厂遗址和覃氏家族墓地两项考古调查工作(图0-1、图0-2)。 覃氏墓地是民国时期省财政厅厅长覃梦松家族墓地。其中,M1是覃梦松之父覃仁泽与其母冉氏合葬墓,雕刻繁缛、精美,题材丰富,俗称“花花坟”。调查、勘探工作始自2018年8月20日,历时9天,至8月28日完成了资料采集工作。我们对墓葬地表环境做了清理,厘清了墓葬结构。主要工作包括拓片、航拍、摄像、建模。 图0-1 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0-2 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地理位置及地形图 覃氏家族墓地野外工作结束后,工作队随即转至合兴镇朝阳村旋厂遗址。 旋厂遗址位于德江县合兴镇朝阳村及丰林村,遗存丰富、分布面积较广、体量较大。为了厘清旋厂的发展历程及其性质,我们重点开展了旋厂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遗址以体量较大的中寨建筑群为核心,周边分布了墓葬、寺庙、碾房、书院、塔等遗存。据此,现场工作人员分为两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协作。 一组人员的调查、勘探工作以中寨建筑群为核心,对主要建筑基址、道路等进行清理,并完成测绘。并对F2、F13进行解剖,厘清院落建筑的结构及叠压关系。同时负责书院遗址、塔的清理、测绘和航拍工作。 另一组人员负责对遗址外缘区域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摸清墓葬及其他相关遗存的分布情况。墓葬数量众多,且分布面积较广。我们对部分石室墓进行了清理和测绘,其他石室墓仅仅采集基本信息。清代墓葬保存了大量精美的雕饰和碑文,我们对具有精美雕饰的墓碑进行拓片,并抄录了大部分墓碑铭文。 朝阳山永盛寺、香炉山雷震寺距工作驻地较远,我们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碑文拓片的制作及抄录工作,甚至午饭也是在山上解决。 旋厂遗址的调查工作较为繁重,对10余平方千米地域展开详细踏查,加上当地地理环境恶劣,田野沟壑、深山丛林,如此每天上山、下山,调查工作持续了数月。其间,工作人员多数穿梭于深山茂林之中,未曾放过一丝线索,曾有工作人员在调查之中被野蜂蜇伤,脸部肿了近半月。田野工作共计历时10个月,实际工作7个月有余,分为两个阶段。**阶段,2018年度的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遗存的分布情况,对旋厂遗址形成了初步的认识。12月中旬凝冻天气导致野外工作停滞,只能暂时撤离。2019年4月下旬,完成“思州土司考古遗存调查、勘探”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启动了旋厂遗址第二阶段的调查、勘探工作。该阶段完成了中寨建筑的测绘工作,同时又把一些具有精美雕饰的墓碑做了拓片。6~7月,我们走访当地民众,收集了当地的一些口碑传说,与此同时完成了采集和出土遗物的整理工作。 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调查结果表明,旋厂一带自明初就有朱氏族人迁入,明代中晚期当地诸寨并立的格局基本形成,至清乾隆至道光时期发展至鼎盛,咸同年间号军起义让其毁于一炬。为了增进认识,工作期间我们还对沿河县院子古寨、思南郝家湾古寨、石阡国楼古寨等进行了实地踏查。结合我们收集的其他地区寨落资料对比观察和分析,旋厂古寨的情况并非孤立存在,相反在贵州山区比比皆是。旋厂与院子、郝家湾、国楼等古寨相似,属于明清时期典型的山区乡村聚落。其发展历程是贵州山区乡村发展的缩影,聚落格局、生计开发亦是旋厂先民智慧的结晶,在现代化的乡村建设之中尚有借鉴之处。 两项工作在共同的背景之下展开,同时覃氏墓地与旋厂遗址墓葬遗存可以相互参考、比较,故将两项考古工作形成的认识一起纳入此书。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含四章,分别介绍了旋厂遗址生活类遗存、墓葬遗存、口碑传说及我们对旋厂遗址的认识。下篇包括第五、六章,介绍了覃氏墓地墓葬形制、雕饰、铭文情况,并谈及了铜仁地区现存的牌楼及牌楼式墓碑建筑。 上篇 旋厂遗址 **章 生存之本——生产、生活与文教遗存 旋厂遗址位于德江县西南部合兴镇朝阳村、丰林村一带。东、南部与思南县宽坪乡相接,以香炉山为界;西越朝阳山即复兴镇大坪山一带;北部为煎茶镇中伙村;东北经龙溪、鸟坪至合兴镇。距德江直线距离约25千米,距合兴直线距离约9千米(图1-0-1)。 图1-0-1 旋厂遗址远景 该地东倚香炉山,西南为朝阳山,东北为长岗岭,北边山势陡峭,形成一个“山由香炉而来,水由合凤而去,四面环山”的封闭地理空间。总面积约7.5平方千米,中寨—坨里核心区约1.2平方千米。其核心区海拔870余米,*高为东部香炉山,有1200余米,*低为西南部冒水河河谷,约760米。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多沉积岩。基岩裸露面积较广,溶洞、暗河众多。地表水以溪流为主,无较大河流。溪流属于典型山区雨源河,因山势较陡、沟壑纵横,流程较短,降雨分布不均,河川流量变化大。主要有两条溪流,其一源于长岗岭一带,经中寨、下寨北部由东向西而流,其二源于水洪坝一带,两者于赵家寨西北交汇,即冒水河。地势以中寨—下寨—赵家寨一带*为平缓,今多为耕地。山谷将其分割为多个单元,提供了多个寨落并存的地理条件。东部及北部地势更为陡峭,至今仍主要为林地(图1-0-2)。 朝阳村原名旋厂铺村,又称“旋场”。清代早期旋厂已形成上寨、中寨、下寨、赵家寨等村寨并存的格局,朱、赵、周、杨、简等为当地大姓,其中以朱姓*盛,据有上、中、下三寨。据朱正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