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

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

作者:云淡心远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7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4.1(5.7折) 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4392289
  • 条形码:9787514392289 ; 978-7-5143-922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 本书特色

◎继“彪悍南北朝”系列,云淡心远重磅新作!从盛唐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讲起,还原了唐帝国中晚期动荡而吊诡的历史变局。 ◎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权,朝堂动荡,政坛重组,藩镇割据。光芒四射的大唐开始走下坡路,盛唐神话宣告结束。由此引发天下大乱,分崩离析。唐朝到底是中了什么“病毒”?本书作者从“野心贼”安禄山开始讲起,告诉你历史的答案。 ◎安史之乱,这一战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从开放转向封闭,从进取转向保守的转折点。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逐渐演化成了内卷和保守,对外日渐封闭,对内日益专制。 ◎这场战乱由何引发而起?平叛为何如此艰难?文笔犀利幽默,观点新颖独到,史实准确翔实,以丰富的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大唐帝国命运密码。正史秘闻,亦庄亦谐,有趣有料,一读就上瘾。 ◎全书讲述一众唐代历史风云人物,造就开元盛世却英雄迟暮的李隆基,红颜祸水而成了替罪羊的杨贵妃,祸国殃民的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李林甫、杨国忠,神勇平叛的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颜杲卿……展现他们的朝堂纷争,权谋博弈,爱恨情仇,困惑迷茫,行为和抉择,人性和命运,并串接成历史的轨迹。

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大唐中后期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和平定叛乱的经过,以及该事件对大唐王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大唐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本书从因野心膨胀走上叛乱道路的安禄山讲起,杨贵妃红颜祸水,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李林甫、杨国忠祸国殃民,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颜杲卿、神勇平叛。尽管无数的仁人志士付出了无数努力,但却依然回天乏术,挽救不了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王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不断下滑,直至彻底坠入深渊。一场战乱导致了大唐政坛的变局,也成为中国历史从开放转向封闭,从进取转向保守的转折点。本书全景再现了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为读者讲述这一段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历史。

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 目录

引子

**章 安禄山:偷羊改变命运

偷羊改变命运

死里逃生

文化不高情商高

第二章 从此君王不早朝

盛世危机

杨家有女初长成

诗仙李白

三千宠爱在一身

第三章 权谋界的珠穆朗玛峰

弄獐宰相

张九龄 VS 李林甫:才子和权谋大师的对决

独揽大权

口有蜜,腹有剑

第四章 贵妃认义子,皇帝喜当爹

有趣的灵魂三百多斤

比干妈大 16 岁的干儿子

第五章 安李双贱合璧,长安大案迭起

不怕皇帝,只怕李林甫

太子李亨

陷害王忠嗣

哥舒夜带刀

第六章 杨国忠:从市井无赖到大唐首相

天上掉下个贵妃妹妹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仇人相见,分外温馨

视制度如无物

第七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狗咬狗,一嘴毛

忽悠之王史思明

你不仁,我不义

第八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

华清池之约

安禄山范阳起兵

第九章 安西双壁:高仙芝和封常清

高仙芝奇袭小勃律

怛罗斯之战

封常清传奇

第十章 千里大溃败

乌合之众

节节败退

二将枉死

关中无大将,病人作主帅

第十一章 颜真卿和颜杲卿:双忠耀河北

大器晚成郭子仪

颜真卿首倡义举

颜杲卿:义举惊天地,壮烈泣鬼神

第十二章 河北风云

李光弼大战史思明

神奇的说客

气势如虹

第十三章 急转直下

张巡初露锋芒

败事圣手杨国忠

灵宝之战

哥舒翰英雄末路

第十四章 马嵬疑云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个多余的人

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十五章 李亨灵武自立

你莫走!

北上灵武

自立为帝

第十六章 长路漫漫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白衣山人李泌

悲陈陶

剪不断,理还乱

李白和高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杜甫:《三吏》《三别》

第十七章 峰回路转

安禄山之死

太原保卫战

第十八章 收复两京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付出

香积寺之战

势如破竹

功未成而身退

第十九章 父子合演一场戏

史思明降唐

是皇帝,也是影帝

第二十章 张巡:英名传千古,争议伴古今

雍丘之战,草人借箭

死守睢阳,智计百出

孤城陷落,壮烈殉国

第二十一章 九节度兵败邺城

骗神仙易,骗史思明难

太监当主帅

天助史思明


展开全部

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 节选

节节败退 由于天下太平已久,唐朝各地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完全没有准备,很多州县的武库早已荒废多年,里面的铠甲不是烂的就是坏的,弓箭不是拉不开的就是一拉就断的,刀枪不是锈到一碰就跟苏式月饼似的掉渣就是钝到连豆腐都切不动的…… 很多唐军士兵甚至只能徒手或拿着木棍去和叛军作战。 毫无疑问,这种近乎裸奔的军队想要打赢武装到牙齿的叛军,就如同自行车想要跑赢法拉利—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叛军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望风披靡。 事实上,就在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的次日,安禄山已经在灵昌(今河南滑县)渡过了黄河。 时值腊月,天气寒冷,安禄山用绳索将破船及草木捆在一起,投入河中,仅一夜时间就冰冻成桥,大军得以顺利渡河,随后进抵河南重镇陈留(今河南开封)。 驻守陈留的,是新被李隆基任命为河南节度使的张介然。 此时他刚到陈留还没几天,连东南西北都还没分清楚,连手下的军队有多少人都还没搞明白,叛军就杀到了。 张介然倒是很镇定,亲自带兵登城守卫。 可打仗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要靠士兵去拼才行。 他麾下那些士兵都从未经历过战事,见到叛军绵延数十里,烟尘满天,鼓声震地,他们连手里的武器都拿不稳,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 不到一天工夫,陈留就被叛军攻陷了,张介然也兵败被擒。 进城之后,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从城中张贴的榜文中看到了哥哥安庆宗被杀的消息,急忙告诉了父亲。 安禄山忍不住捶胸大哭,仰天长叹:我有何罪,要杀我儿子! 我猜,他说的时候一定是闭着眼的。 因为,人是不能睁眼说瞎话的—“我有何罪”这样的话,亏他说得出口! 然而安禄山说得却是那样的理直气壮。 也许,对他这样一个“内心强大到浑蛋”的人来说,做任何坏事都是理直气壮的—再怎么伤天害理,他都觉得合情合理;再怎么惨无人道,他都认为是替天行道;再怎么毫无人性,他都当成是修身养性! 为了祭奠自己的儿子,他竟然下令将投降的近万名陈留守军全部杀光。 张介然也被他斩首于军门。 他要用无数人的生命,来给自己的儿子陪葬! 在屠城后,安禄山命部将李庭望留守陈留,自己亲率大军直扑下一个目的地—荥阳(今河南郑州)。 荥阳的唐军比陈留守军还要没有出息,看到叛军声势浩大,很多人都吓得两眼一黑,两腿一软,两股间一湿,直接栽倒了! 有的是“啪!啊啊啊啊……”,那是栽到地上摔伤的;有的是“啊啊啊啊……啪”,那是栽到城下摔死的。 …… 不要以为这是我瞎编的,实际上,这是通鉴上明确记载的:士卒乘城者,闻鼓角声,自坠如雨……当然,这种说法难免有些夸张,但那些士兵的不堪一击却是无疑的。 此战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天,叛军就轻松攻克了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bì)战死。 连战连捷的叛军气势更盛。 之后安禄山以大将田承嗣、安忠志(奚人,本名张忠志,因被安禄山收为养子,故改姓安,不过他后来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李宝臣)、张孝忠(契丹人)为前锋,继续向洛阳进军。 没想到刚出荥阳不远,安禄山却差点出了意外。 攻击安禄山的,是唐朝将领荔非守瑜。 荔非守瑜是哪里人,年龄多大,长得怎么样,之前做过什么,隶属哪支部队,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是个值得敬佩的好汉。 他埋伏在叛军必经的一处名叫罂子谷的峡谷中,等叛军走过的时候,他屏住呼吸,拈弓搭箭,对准战车上的安禄山就是一箭。 可惜箭稍稍偏了一点,只射中了战车。 安禄山一下子惊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不知敌人的虚实,他一边命人带兵迎战,一边下令改道从谷南行军。 而荔非守瑜则继续利用地形的掩护,一面不断转移一面不断向叛军放箭,竟然连续射杀了数百名叛军! 然而叛军毕竟人多势众,*终荔非守瑜被逼上了悬崖。 在射出了自己的*后一支箭后,他纵身一跃,跳入了山下的滚滚黄河。 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他就这样永远地消失在了浪花中。 但在后人的记忆中,他永远都不会消失。 不过,荔非守瑜虽然极为英勇,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绝不可能阻挡数十万叛军的兵锋的。 很快,叛军就兵临武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武牢(即原来的虎牢,唐代为避唐太祖李虎的讳改称武牢)是著名的险关,也是洛阳以东的*后一道屏障。 驻守在这里的,正是封常清。 得知陈留失守后,封常清立即带着自己那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军进驻了武牢,打算在那里据险死守,等待高仙芝的东征大军来援。 在他原来的设想中,守一个月不行,守个十来天总没有问题吧。 封常清此时的感觉应该和我也差不多。 他手下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少,却大都是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 正如羊再多也不可能打得过狼群一样,他的军队也不可能是如狼似虎的叛军的对手。 在田承嗣等叛军悍将的轮番蹂躏下,武牢很快就失守了。 封常清只能收集残兵,边战边退。 他先是退到了葵园(今河南荥阳高山镇),在那里,他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总算小有斩获—歼灭了近百名叛军前锋,但接下来却很快又反胜为败—被叛军如潮水般的进攻再次击溃,只能又退守上东门(洛阳城东北的一道城门),可是依旧无法挡住叛军的冲击。 叛军争先恐后地从上东门蜂拥入城。 顽强的封常清还是不肯认输,又在城内的都亭驿与叛军展开巷战,结果还是战败;接着他又退到宣仁门(洛阳皇城东门),依然还是无力回天。 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无奈只好长叹一声,下令退入提象门(洛阳上阳宫的东门),并砍树阻塞通道,接着又拆毁了皇城的西墙,率残部撤出了洛阳。 洛阳就此陷落。 尽管封常清节节败退,但毕竟还是抵抗了整整六天,为接下来的防守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战,他亲身体会到了叛军强大的战斗力,总结出了正确的应对策略。 在退到陕郡(今河南三门峡)的时候,他遇到了前来增援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 封常清向高仙芝分析说:贼军兵锋甚锐,在下虽连日血战,却依然难以抵挡。陕郡人心离散,太守和多数官员百姓都已经逃跑,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而潼关(今陕西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且易守难攻,目前那里没有大军驻守,一旦潼关被叛军突破,长安就危险了。依在下看来,不如放弃陕郡,火速退保潼关! 高仙芝也同意他的看法。 两人当机立断,马上传令全军迅速往潼关方向撤退,要求务必赶在叛军之前进入关内布防。 应该说,他们的行动是非常及时的。 因为他们前脚刚刚撤离陕郡,后脚叛军就杀到了! 安禄山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在攻下洛阳后,尽管很多人都想在那里好好休(抢)整(掠)一番,但安禄山却坚决不许,严令他们立即乘胜西进,直扑潼关。 平心而论,此时的叛军挟连胜之势,持不败之威,士气如虹,锐不可当,倘若高仙芝带着他那支杂牌军按原计划继续东征,一旦正处于巅峰期的叛军,肯定不是其对手,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 那样的话,长安恐怕也很难保得住了! 然而,虽然高仙芝一再强调要求以*快的速度行进,可由于他手下的这支部队是临时抽调组成的,来源复杂,成分不一,互相之间也不熟悉,指挥起来难以得心应手,加上陕郡到潼关之间的道路大都为山路,崎岖难行,时间一长,他们还是逐渐慢了下来,队形也拉得越来越散。 *终,高仙芝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一支叛军骑兵追上了他们! 那个时候,以新兵为主的唐军本来就惶恐不安—就算被蚊子踢一脚只怕都会吓尿,何况是得知敌军来袭? 一时间,他们乱成了一团,自相践踏而死的、挤下悬崖摔残的不在少数。 好在此次追来的叛军只是一小股先头部队,兵力有限,加上高仙芝、封常清毕竟是经验丰富的宿将,在他们的指挥下,唐军虽然样子颇为狼狈,但还是逐步稳住了阵脚,大部分部队均有惊无险地撤回了潼关。 入关后,高仙芝立即下令整修工事,加固城防,调集物资,严阵以待,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没过多久,叛军的大部队也到了。 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带领唐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终顶住了叛军一波接一波的攻势。 见一时难以得手,安禄山担心久攻不下会有被切断归路的危险,只好引兵退去。 之后他命大将崔乾祐驻守陕郡,同时又分兵四路抄掠。 附近的临汝(今河南汝州)、弘农(今河南灵宝)等郡都先后投降了叛军。 此时洛阳失守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李隆基大为震惊。 这是他之前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这种希望破灭的感觉,相信很多父母是深有体会的:孩子小时候,总觉得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后来却发现连高中都考不上…… 李隆基再也坐不住了,决定要御驾亲征。 可是现在京城已经没有多少部队了,怎么办? 他只能下诏征调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陇右(治所今青海乐都)、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三镇的军队,要求除保留少部分士兵驻防边境要地外,其余的主力部队悉数回京勤王。 十二月十六日,李隆基召集杨国忠、韦见素等一帮重臣,对他们说,朕在位已近五十年,早就厌倦了政事,本来去年就想传位给太子了,只是当时水旱灾害频繁,朕不想把厄运留给子孙,打算等收成稍好的时候再传位,没想到现在又发生了叛乱,朕打算亲征讨逆,让太子监国,留守京城,事平之后,朕就可以高枕无忧地退居二线,过自己的清静日子了—一根香烟一张报,一杯茶水一泡尿,一池温泉一手搂着贵妃一起泡…… 尽管李隆基的语气似乎波澜不惊,杨国忠听了却有如五雷轰顶。 因为他知道,一旦太子李亨掌权,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当初李林甫陷害太子屡兴大狱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小小的监察御史,为了能往上爬,他不遗余力地充当李林甫的帮凶,无论是韦坚案还是柳案,担任急先锋首先出面告发的都是他,他也由此和太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么说吧,如果李亨心中有个“*恨的人”排行榜,名列三鼎甲的肯定是他和李林甫、安禄山三人,而现在李林甫已不在人世,安禄山也不在朝中,李亨上台后必然会把全部的怒火发泄在他一个人身上! 这是一定的—就像明天一定会到来一样。 怎么办? 他觉得,要想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一定要阻止皇帝亲征、太子监国这件事的发生—无论这样做对国家有怎样的好处! 这就是杨国忠。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没有考虑一点点国家的安危,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 退朝后,杨国忠马上找到了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流着泪对她们说:我等死在旦夕了。太子一直都厌恶我们杨家,一旦他掌权,我与姐妹们就都没命了。呜呜…… 被他这么一危言耸听,三个女人被吓得花容失色、心律失常、大小便几乎失禁,跟他一起抱头痛哭起来。 当然,他们也知道,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杨贵妃。 于是,三个夫人一起入宫,哀求自己的妹妹帮忙。 不愧是中国好妹妹,为了她的家人,杨贵妃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的。 她不顾自己的形象,嘴里衔着满口的泥巴—必须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表示她的嘴很脏(虽然我觉得的确有此效果),实际上这在古代叫衔土请命,是臣下请求死罪的表示,哭得梨花带雨,苦苦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见心爱的女人如此可怜,老皇帝一下子就心软了:爱妃快别哭了。我哪里都不去,就在宫里陪你…… 杨国忠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而前线的高仙芝、封常清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尽管他们*终守住了潼关,遏止住了叛军的进攻,但李隆基对此却极为生气。 战前封常清曾信誓旦旦地说可以轻松地平定叛乱,可给他带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本以为你是个人才,没想到却是个废柴! 本以为你能一往无前,没想到却是一退千里! 战前他对封常清抱有多大的期望,现在他就有多大的失望! 战前他有多想提拔封常清,现在他就有多想处罚封常清! 是啊,安禄山十一月九日在范阳起兵,仅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都洛阳,占据了唐朝的半壁江山! 这样的结果,是战前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李隆基认为,必须要有人为此次失败负责(背锅)。 也许在我们后人看来,*该对此负责的不是别人,就是李隆基自己—给安禄山如此大权力的是他,纵容杨国忠胡作非为导致安禄山造反的也是他,制定外重内轻政策导致中原空虚的还是他……

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 作者简介

云淡心远,本名陈炜,江苏江阴人,天涯社区煮酒论史著名作者,以严谨有据而又通俗的写作风格解读历史。著有《彪悍南北朝之十六国风云》《彪悍南北朝之枭雄的世纪》《彪悍南北朝之铁血双雄会》《彪悍南北朝之铁血后三国》《彪悍南北朝之乱世终结者杨坚》等畅销历史作品.一场战乱引发了大唐政坛的变局,导致了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形成。安史之乱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逐渐演化成了后来的内卷和保守,对外日渐封闭,对内日益专制,这也成为古代中国从开放转向封闭、从进取转向保守的转折点。本书全景再现了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为读者讲述这一段风起云涌、诡谲多变,充斥着权力与人性对峙的历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