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

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

作者:祝和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0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48.8(7.5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294940
  • 条形码:9787300294940 ; 978-7-300-2949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 本书特色

1. 本书运用马克思的运思方式分析当前热点的思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帮助读者习得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认。 2. 本书是一本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朴实、令人耳目一新的通俗理论读物。 3. 作者在中、西哲学上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能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前提下,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 4. 本书既可以作为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学习读物,也可以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参考读物,对理论和哲学感兴趣的各界读者也从书中获得丰富的启示。

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 内容简介

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哪里?
马克思为什么把历史科学视为“专享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何以可能?
如何到生命运动中去理解和把握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在哪里?如何应对?
中华文明有哪些独特魅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会通与融合?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中。本书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上述时代课题和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既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也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所塑造的我们的“此在”性,把一种文化眼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在地融合起来,以学术的方式讲政治,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 目录

**篇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一、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的历史

1.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2.马克思为什么把历史科学视为“唯一的科学”

3.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奥秘

2.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

三、《共产党宣言》视域下的未来社会

1.共产主义是现实的、历史的运动

2.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类的远大理想

3.共产主义以社会主义社会为过渡时期和初级阶段

第二篇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辩证法何以是科学的方法论

1.辩证法需要到生命运动中去理解和把握

2.思维的悖论是如何产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的“变”与“不变”

1.改革开放背离马克思主义了吗

2.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

三、“非公有制经济离场论”的理论误区

1.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2.历史从来都不是公式设计出来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辩证法

1.亲临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语境”

2.自觉辨识“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迷雾

3.自觉防范“历史终结论”的意识形态陷阱

第三篇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理念

1.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成为人

2.道德教育是“成人”的关键

3.文化传承与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1.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推陈出新

2教育方法、教育路径的推陈出新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

1.知识不能自然地过渡到信仰

2.知识性教育的困境

3.转识成智、由智入德的进路

4.现代语境下的信仰教育如何可能

四、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非志无以成学

2.学而不思则罔

第四篇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价值追求与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中的“集体”本位

2.中华文化中的“自律”精神

3.中华文化中的“践履”品格

二、生生思想与辩证思维

1.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2.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3.极高明而道中庸

4.阴阳不测谓之神

三、民本政治与人文精神

1.“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

2.“为政以德”的政治情怀

3.“安民养民”的惠民政策

四、从“内圣”到“外王”的贯通之路

1.“三省吾身”的内在反思情怀

2.“闻过则喜”的自我批评精神

3.“下接地气”的实践姿态

五、治大国若烹小鲜

1.“以正治国”的管理智慧

2.“选贤与能”的领导艺术

3.“无为而为”的治理境界

第五篇 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

一、在继承和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激进与保守的双向扬弃

2.中华传统文化与现时代

3.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会通与融合

1.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不能“隔空对话”

2.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相互理解”

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彼此实现”


展开全部

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 节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在人类历史上**次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重塑了人类信仰的展现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或肢解,都不过是片面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内在统一性和整体性。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实践就像一个“全息元”,逻辑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所有的理论生长点。即使按照“教科书”式的理解,实践作为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个连接着“物质”和“精神”的能动概念。 强调实践的物质前提和历史条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一面。也正是基于对物质前提和历史条件的重视,马克思才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划开了界限并对之展开了犀利的批判。 唯心主义者迷恋思想的自由驰骋,思想也似乎能够摆脱物质的羁绊。殊不知,思想根本无法超越社会实践所提供的历史边界。正是因为自觉地向实践和历史回归,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才真正地将唯心主义打回了原形。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都不是物质主义,更不是部分后来者所标榜的实证主义。因为实践本身并不是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加以考察的纯粹物质的活动,人的意志、精神、意识必然参与其中。否则,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就没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主义奠基于实践,自然强调精神力量的极端重要性,注重人的精神能动性对于物质条件的能动反作用。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之所以是历史的诞生地,历史科学之所以在他看来是“唯一的科学”,正是因为历史是通过“革命的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在“现有”(物质性)和“应有”(精神性)之间斗争性地展开的。实践既是这种“斗争”的载体,也内在地蕴含着“斗争”的形式——辩证法。 辩证法是通过人的能动实践对物质前提的超越得以呈现的,这里面蕴含的正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肯定了唯心主义,认为唯心主义高扬了能动性,是“理想主义”,而旧唯物主义却是“敌视人”的。当庸俗的唯物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概括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时,实际上是把辩证法所彰显的立体的革命关系偷换成了自然科学意义上平面的因果关系。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内在的革命精神就荡然无存了。 由此看来,“实践”“历史”“辩证法”这三个关键词才是正确打开马克思主义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当然强调规律,但这种规律是通过人的实践性参与方能彰显的历史规律,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因果规律。否则,人在这种抽象的因果规律面前又能做些什么呢?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蕴至今仍没有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层面得到系统的研究阐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遭遇”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资本主义是必然要灭亡,还是需要我们推一把?”实际上,离开了奠基于实践之上的辩证法,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这个问题就很难得到很好的回答。

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 作者简介

祝和军,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持、参与*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十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思想教育研究》《现代哲学》等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出版《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智慧》《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等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