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京隐述作集(全二册)

京隐述作集(全二册)

作者:彭树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4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13.8(7.2折) 定价  ¥1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京隐述作集(全二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77522
  • 条形码:9787520377522 ; 978-7-5203-775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京隐述作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京隐述作集》是以静谧心态,作传承与创新的写作记录。静谧即宁静,即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桓武的说法,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他有一副意味深长的科学研究创新、原创对联:“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他强调科学研究中以上这“三不为”、发挥团队群体力量和原创“日日新”的思想,洋溢着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众志成城的大智慧。现在,创新意识已深入广大科研人群之中,但仍需从人类文明创造的基线上定位,而不要以追求国际国内大奖为目标。创新是人类文明交往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它要创造,要革故鼎新,要为文明增光添彩。创新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其要点是不要亦步亦趋跟着别人走,不要人云亦云地随着别人说,而要有自得的创造性成果。创新须固本,既要勤奋、严谨、求实、协作,又要专心致志、崇实致真、宁静致远、坚毅致强。

京隐述作集(全二册) 内容简介

京隐,为彭树智先生的别名。此著分“文以载道”、“史以明道”和“哲以论道”三方面探索人类文明交往之道。是彭先生一生的学问之道的总结。该书关注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关注美学在人类历目前的发展,以关注人的内心为旨归。多方面展示了老一辈历史学者对于人文的思考。全书分四编。编 文以载乐道;第二编 文以载美道;第三编 文以载诗道;第四编 文以载述道。分别论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中国的美学发展,中国传统的治学之功;以及老先生的访谈杂感。

京隐述作集(全二册) 目录

《文以载道》
**编 文以载乐道
一 文以载道
二 文以乐道
三 知天命之道:大美大智与天职使命
四 文以载道需要文明交往视野
五 人类的文明交往价值
六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异化
七 《我们的普世文明》
八 中英文明交往的花与果
九 爱自然,为人类
十 人文精神的本质
十一 文明交往人文化
十二 文字与文章
十三 西方的人文史
十四 文明的生命在于交往
十五 学问与文明
十六 翻译与文明交往
十七 陕西三原县宏道书院的遐思
十八 人类文明走向堕落的过程
十九 容闳的文明交往志愿
二十 人文与文学
二十一 《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二十二 以画疗“心”与以绿养目

第二编 文以载美道
一 京隐西望秋云白
二 美感世界——纯粹意象世界
三 大美产生于蓄意而发的意象世界
四 色感——美感中*普遍形式
五 古小镇与古大城之美
六 王阳明的觉化知明之诗意美
七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生命美
八 在人类文明交往自觉基点上创新
九 刘长卿“风雪夜归人”的苍山雪夜诗意图景
十 审美的诗意心灵境界
十一 智识是明智见识之“知”
十二 为美养心
十三 美道
十四 美学杂记
十五 爱自然、为人类的仁爱之美
十六 人类生命中的智慧美
十七 阿富汗战争的悲歌
十八 羊年谈美续篇
十九 羊年谈美再续篇
二十 贾岛自注诗的意蕴美
二十一 咖啡事补记
二十二 体育、艺术和文化
二十三 从郑国渠到泾惠渠
……

《史以明道》
**编 史道:人类文明交往探源
一 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
二 人类文明交往史
——论大历史科学
三 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大视野
四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大历史思维方式
五 历史路标与历史评论
六 历史幽径和皱褶
七 追思威廉.H.麦克尼尔
八 冰心翻译的世界史著作
九 身体史(人体史)
十 史、文与人文之道
十一 历史交往中的耻感怯懦心态
十二 爱奇心、好奇心、乐奇心
十三 历史交往中的公道欣赏
十四 历史的人文精神
十五 文通史道
十六 历史是什么?

第二编 史道:明人类文明交往“自觉化”之道
一 从人类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审视文化文明问题
二 知物之明的历史视野
三 文明程度的视角
四 文化文明四家言
五 李约瑟的《文明的滴定》
六 阿富汗古文明的“二城”“二丘”文物遗存
七 古人类学中的诗意治学
八 1983-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
九 “人类文明交往自觉观念”的自我解读
十 文明交往自觉与人类希望
十一 王国维的“中西学交往互动论
十二 大历史观念与大文学观念
十三 读晚清女诗人张印的咏史诗

第三编 史道:明”学林老树“人生之道(上)
一 由“雜家”到“杂寿”
二 从“八秩”至“八百彭寿”
三 百岁学人小志
四 寿极学界老人周有光的世界历史眼光
五“茶寿”老人杨敬年
六 乐而忘忧不忘勤的郑孝燮
七 吴良镛的文化自觉
八 朱践耳的曲史深处是孤独
九“90后”诗人叶嘉莹的大雁情
十 有感于徐怀中89岁所作《牵风记》
十一 望到九十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
十二 白寿彝九秩压岁巨著《中国通史》
十三 九秩学人,启我“九思”
十四 “百岁”后老学人申泮文的行为人范
……
第四编 史道:明“学林老树”的人生之道(下)
第五编 关中学人治学之道
第六编 史道:一以贯多与多以养一的交往互动之道
附录 史道即述作传承创新之道
卷终跋语
《京隐述作集》**、第二集后记
展开全部

京隐述作集(全二册) 节选

  唐代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与李生论诗书》中写道:“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这两句话把诗之“全美”定位为“辨味”和“知味外之旨”,可说对诗意含蓄情味的美趣表达。这是一种意蕴之美,如苏轼《东坡志林》中所言:“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昧外味。”  司空图本人就是一位号称为“知非子”“隐辱居士”的隐士。他著有《诗品》一书,影响了严羽、王士祯等后代诗论家。“生气远出,不着死灰”,这是《诗品》中的名句,正是“味外之旨”的具体说明。一般人,味从日常生活中舌的味觉中获得,而诗人的昧外之旨则开动所有感觉器官,包括耳的听觉,特别是大脑思索之意。如司空图在《退居漫题七首之一》中的“莺喧耐细听”:这里他在“耐细听”,听有乐意,听有会心,听有与莺同感伤喜、惜春归去,其味外之旨不仅自伤韶华已过,还暗喻着黄巢起义后唐王朝的国势衰危,繁华春天已逝的味外之味。  唐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一诗中,以“火树银花合”为起句、描写长安元宵盛况,又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述说“言不尽意、诗外有意”之味。的确读后使人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不断于思之感。这大概就是苏味道的“味道”吧。  味在多而意远,诗意治学有其深远意境,也是字里行间见真情趣。汉代徐干在《中论·治学》中说:“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就是一个很生动的比喻。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书斋称为“三味书屋”的三味,即读经,昧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人的营养见之于食物,一是主食粮米,二是菜蔬肴馔,三是肉鱼杂陈。学人治学于经史百家诸子,一如食物营养平衡多味,有益于自我身心的健康。《孙子兵法·势》云:“味不过五”,即酸、苦、甘、辛、咸的五味之说。三味、五味,是指食物,在读书经世历程中,味是“意味”,其中趣味至关重要。趣味有欢乐,有愁苦,它与深意相关,与兴趣相连,与爱好相因果,又与乏味相对立。人生苦短,乐在自处,认识自我,不负此生。我在自己一把《三味书屋》的折扇题诗(见本书封内《京隐折扇消暑诗》)旁,曾写了下述感言:  京隐感言之一。读书贵知其意、解其味、察其理,思其道之外的深长意味。在诗意境界中,意兴有意理与之相伴,语意含蓄而不在言辞表面,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给人留下思考空间。陶渊明引而不发留下余音绕梁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羲之则直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悲观的曹雪芹,却叹息地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京隐感言之二。学人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融,品味书香,津津有味,诗意治学,乐在其中,此人类文明交往之自觉状态也。法国诗人拉马丁说过:“在一生中连一次诗人都没有做过的人是悲哀的!”有些性急的人会因此而放言:“为了不悲哀,也立即做一回诗人吧!”其实,一个人可以不是诗人,也没有写过诗,但只要活得有乐趣,都会有劳作而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感觉,诗的滋味多多少少、有意无意地伴随着一生。  抄完扇面上的这两段感言,突然想起两个多世纪以前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话:“目前有许多在过去时代并不存在的因素,正在向人类的心灵的鉴别力合力进攻,使它趋于迟钝,不能自愿地进行努力,陷入一种近乎未开化的愚昧状态。”这是人类文明进入新时期面临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交往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入到人的自我身心方面的表现。心灵鉴别力的迟钝或麻木,是交往文明化道路上*大的绊脚石。人为物所役其根本是心灵中缺乏对真善美的追求而陷入思想愚昧和精神贫穷境地。资本主义上升时代,此种文明倒退因素已经露出端倪,被华兹华斯敏锐地发现了。当代人的环境、文化、精神严重危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自我身心之间和谐关系被破坏,根源在工业文明负面因素的恶性泛滥,特别是人对自然和物质的强烈占有欲。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诗意之美是真善美为一体之美。诗意之“韵味”是在增加人的心灵对这种大美的感受力,促使人类的交往文明化而避免愚昧贫困状态。  ……

京隐述作集(全二册) 作者简介

  彭树智,男,汉族,1931年10月生于陕西泾阳。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独著和主编的主要著作有《文明交往论》《阿拉伯国家史》《阿富汗史》《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中东国家通史》(13卷)、《中东史》和《二十世纪中东史》等。长期从事中东南亚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共运史和史学理论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