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9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9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9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61.6(7.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9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198802
  • 条形码:9787562198802 ; 978-7-5621-988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9 内容简介

该书稿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袁智忠教授主编,是一部电影伦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集。文集围绕中国电影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内涵阐释和批评话语展开,共三编四十篇。所辑录论文作者均为高校从事电影伦理学研究的一线学者,对电影伦理学有较深入的认识,贾磊磊和袁智忠两位主编更是电影伦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文集三编分别为:上编“电影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中编“电影伦理学的多重指涉”;下编“伦理学视野的电影批评”。上编收录《电影伦理学的名称、对象、边界与谱系》《电影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品格》《中国影视文化伦理的价值预设与建构经验》《伦理学视域下的电影救赎》等重要文章,中编收录《伦理视域下的印度青春电影》《中国科幻电影的伦理镜像》《后人类视野中的正义——猩球系列电影中类智人的伦理考察》《转型期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跨媒介电影叙事伦理分析》等文,上编和中编从伦理学、电影学、传播学、媒介伦理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下编则在伦理学的批评框架下对《相亲相爱》《冈仁波齐》《嘉年华》《疯狂的外星人》《江湖儿女》《我不是药神》《四个春天》等影片进行了精彩解读。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9 目录

电影伦理学的理论构建:上编
国家的创痛记忆与电影的伦理叙述
电影伦理学的命名、对象、边界与谱系
中国电影伦理学三题议
中国影视文化伦理的价值预设与建构经验
中国电影与现代婚恋伦理变迁述论(1913~1966)
伦理学视域下的电影之罪
伦理学视域下的电影救赎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电影伦理溯源兼谈对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启示
当我们讨论伦理时,我们在讨论什么?——当代电影中的伦理概念
《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与新时期以来电影史学的发展
概念、主体、维度:中国电影对国家伦理的建构与传播
历史文化与人性本真的抵牾及救赎——伦理反思话语在电影《芳华》与《归来》中作者表达的比较

电影伦理学的多重指涉:中编
中国当代主流商业电影的价值地标——妖道、魔法、幻术间的天意、王道与人伦
与他者相逢:2016-2017年中国纪录电影的伦理分析
伦理视阈下的印度青春电影——基于女性和宗教的视角
世俗与神圣——宗教文化视域下泰国公益广告的伦理叙事研究
家的运动和演变——比较东西方家庭题材电影对家庭观念的不同阐释
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反思与审美走向
新世纪乡村电影的叙事困境
王家卫电影叙事伦理浅析
基于生产视角的青春电影伦理反思
21世纪以来青春电影叙事空间的伦理意义
近年来中国青春电影中青年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及偏移
中国科幻电影的伦理镜像
僭越的个体王小帅电影的伦理学分析

伦理学视野的电影批评:下编
《冈仁波齐》:纪实美学风格下的伦理嬗变
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创作理念与拍摄伦理
《嘉年华》影像世界建构的伦理性批判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生态伦理意蕴解读
从动物到“上帝”的黑色寓言——影片《-出好戏》的后现代伦理
困境与生存交织下的女性青春镜像——影片《找到你》解读
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个体缺陷与自由伦理的思考…以影片《蓝》为例
时间的灰烬电影《江湖儿女》的伦理学分析
《阿拉姜色》:普世伦理困境下的自我救赎
《江湖儿女》:影像化的道德与儿女情长
后人类主义思潮下电影《头号玩家》的伦理反思
视觉影像的伦理追问(系列文章)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
影像的伦理倾向无处不在
小议“较真”
深知罪恶,但不宣扬罪恶
视觉、欲望与视觉伦理
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如何面对电影的“负向价值”?

后记
附录
展开全部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9 节选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9》:  五、泛化审美,降低受众思维  人文主义倡导者莫里斯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然本能的勃发,希望借此来唤醒被现代工业文明之理性机器所扼杀了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莫里斯主张用艺术的方式设计世界,他清晰地看到了人类人文消解、审美泛化的重要原因是处于现代社会的人逐渐在科技中产生了物化‘力。人类征服了自然,如今却成了机器的奴隶。尽管影像阅读*大化地满足了大众不断增长的视觉需求,但由于其长期侧重于对象的表层阐述,也导致日常的事物在未经严格的艺术纯化前就直接进入审美和传播领域。视觉形象的虚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审美的泛化,传统阅读中对诗意、浪漫的审美追求被电影直观化、浅表化。当受众逐步习惯于“影像阅读”的表面直观的方式,就再难以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方式。人类创造和参与了控制世间万物的诸多方法,却也在方法渐趋便捷智能的同时渐渐失去作为人本身的机体技能。  文字媒介以其较强的逻辑和理性特点能够不断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增强个体的审美耐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被文字沁润而成长起来的人群,其思维方式更加趋于理性,人类通过动用自身的逻辑思考也更能感受文字诗意的美感。在新型视听媒体冲击下,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语言转向图像,传统阅读方式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图像文化时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危机。图像文化的兴盛已然颠覆了文字的霸权,使文字沦为影像的附庸。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影像对感官的刺激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青少年长期沉浸于表面的、直观的影像环境,其心智难免会有所损伤,感性化的浅阅读势必会弱化其思维能力。日趋发达的影像传播媒介,让当下儿童的阅读生活多被影像所占据。一方面,利用电影的形象性、直观性确实能够达到知识获取的“影像化”目的,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但电影作为一种“热媒介”和“可读性文本”,其清晰度高、完备度高,不需要动用太多的想象力。对此,人类似乎只需要作为一个单纯的“接收器”即可。影像作为一种浅表化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不需要人过多思考,尤其对于低龄儿童而言,知识记忆和大脑的自主训练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阻碍其抽象思维和自身想象力的发展。当遇到新事物、新问题,青少年长期采用一种简单的、直接的、缺乏理性思考的方式,势必不利于其心智的成长和理性思维的培育。六、戏谑传统,消解道德伦理中华传统美德与国人的德性成长相辅相成,它是我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亦是我国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早期的许多电影秉承“道德传承”和“伦理救世”的宗旨,滋养国民,促进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和谐。在而今这个强调和张扬个性、凸显自我的时代,个人主义在快节奏的发展时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处事原则。尽管电影多元化的格局发展是文化蓬勃的象征,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对艺术和伦理界限的无节制触碰。诸如《心迷宫》《老兽》《相爱相亲》《追凶者也》等这类电影就将自私、任性、贪婪等人性的弱点展露无遗。现代人在多元价值的浸染下,着眼于个人利益,被眼前的金钱、权利、欲望等所迷乱,伦理道德也就此沦丧。而国内很多电影类型在表现人物的现代品格和现代意识时有意无意地消解了传统的伦理观。  在缺乏伦理的故事中,青春竟成了迷茫的代言人,主人公在面对关于亲情、爱情、友情、利益等方面的问题时总是会迷失于道德的围城。如《七月与安生》里,13岁时两人成为*好的朋友,相互陪伴,然而在18岁那年,她们却爱上了同一个男生苏家明,从此,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又如影片《再见,在也不见》展现了父子不相认、兄弟暧昧、忘年师生恋的伦理乱象,三段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交织在一起,传统道德和人性在瞬间崩塌。再如影片《嘉年华》中,小米面对小学生被性侵的真相,因为怕丢掉工作而选择沉默,传统美德因此也被消解。纵观近年来出现的青春电影,无一例外地都呈现出明显的类型化、符号化、过度化的消费趋势;情感、诚信、理想等方面的偏离和缺失是这类影片*为人诟病处。  ……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9 作者简介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戏剧影视文学博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十届国家督学。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特聘研究员、国家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院长助理,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曾出版学术专著《电影语言学导论》(1996)、《中国武侠电影史》(2005)、《什么是好电影:从语言形式到文化价值的多元阐释》(2009)、《电影学的方法与范式》(2015)、《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2015)等。    袁智忠,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库专家。出版有《光影艺术与道德扫描》《影视批评纲要》《影视文化纲要》《中国电影伦理学.2017》《中国电影伦理学.2018》等著作。主持教育部项目“新时期影视作品道德价值取向及影响研究”(08JA760022)、国家广电总局项目“新世纪电影批评价值取向的伦理性研究”(GD1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青春电影的道德价值审视与重建”(15EC172),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电影伦理学纲要”(18JHQ097)等多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