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
开本: 24cm 页数: 260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59.4(6.8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66.0(7.5折)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156691
  • 条形码:9787520156691 ; 978-7-5201-566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内容简介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亚洲文明互鉴的路径构建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会专家对古代文明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关系、亚洲文明的特色、中华文明传统与当今世界关系等发表了看法,探讨了亚洲文明交流面临的威胁与机遇、非洲发展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及文明内部对话的紧迫性等问题,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发展路径,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岭南文化传播、青年在亚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对菲律宾发展的贡献、旅游业对文明对话的推动等。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目录

主题报告
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王灵桂/3

亚洲文明的内涵与演化
亚洲文明:起源与演变 桑达·纳斯·巴塔莱(Sundar Nath Bhattarai)/19
亚洲文明对话:来自英国的观点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25
亚洲文明对话:来自马来西亚的观点 翁诗杰(Ong Tee Keat)/29
数字时代的文明对话:亚洲和欧洲的前景和机遇
 帕特里克·库吉尔(Patryk Kugiel) 阿格涅斯卡·库莱萨(Agnieszka Kulesa)/31
在伏尔泰思想中,中华文明是创建美好欧洲的典范 吉尔吉·西纳尼(Gjergji Sinani)/38
口头传统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 朝戈金/45
双重历史叙事:一种自下而上的非对称冲突历史教学方法:主要经验 萨米·阿德旺(Sami Adwan)/51

亚洲文明交流互鉴
亚洲文明对话与阿塞拜疆的历史经验
阿利扎德赫·阿基夫·阿利扎德·奥格鲁(Alizadeh Akif Aghamehdi Oglu)/73
聚焦东方——欧亚大陆“道路”上的匈牙利民族学家 巴拉兹·鲍洛格(Balázs Balogh)/81
“礼”作为中国新生态意识的核心 贝一明(Emanuel Pastreich)/89
宋真宗《劝学文》中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 大木康(Yasushi Oki)/97
从歧视过去走向共同未来:儒家和犹太教认为学习和家庭是两性
平等的基础 加利亚·帕特·沙米尔(Galia Patt-Shamir)/104
亚洲佛教中的文化多元化对和平与和谐的促进 维马尔·赫瓦马纳奇(Wimal Hewamanage)/113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
古代文明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萨丁德(Satyendra Kumar Upadhyay)/125
亚洲文明在现代人文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鲜明的亚洲特色 扎伊迪·萨塔尔(Zaidi Sattar)/133
东亚就传统文化、习俗和治理展开对话,能否释放新的潜力? 贝一明(Emanuel Pastreich)/143
中国“崛起”有助于亚洲复兴 赛义德·哈桑·贾维德(Syed Hasan Javed)/151
中华文明传统与当今世界 张宇燕/159
以色列人、犹太人和亚洲文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流 埃胡德·艾拉恩(Ehud Eiran)/161
蒙古国在东北亚的角色与立场 哈桑迪·卢夫桑(Khaisandai Luvsan)/169

亚洲文明互鉴的机遇与挑战
亚洲文明相互交流面临的威胁与机遇 乌彭铎·普拉萨德·梅纳利(Upendra Prasad Mainali)/175
中亚地缘经济及其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沙洛菲丁·纳扎罗夫(Sharofiddin Nazarov)/183
大国和非洲: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亚洲发展模式的挑战
弗兰斯·克龙涅(Frans Cronje) 戴维·安萨拉(David Ansara) 尼古拉斯·洛里默(Nicholas Lorimer)/189

亚洲文明互鉴的路径构建
夯实人文基础“*大公约数”深化亚洲文明交流互鉴 郑筱筠/199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与岭南文化传播 张志安/205
东方传统与新科技的结合 潘国驹/212
青年在亚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青年智力和精神能力建设为例 扎奇(Zar Chi Phyoe Wint)/218
公共图书馆对菲律宾发展的贡献 詹妮弗·布蕊·迪马萨卡(Jennifer Brin Dimasaca)/227
老挝与中国通过旅游和经济合作开展文化交流 布亚当·森卡姆霍特拉冯(Bouadam Sengkhamkhoutlavong)/236
老挝的旅游业发展 阿姆西洛·兰特妮霍特(Amthilo Latthanhot)/242

后记/259
展开全部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节选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三共同创建新时代亚洲文明观  亚洲文明的未来正处在关键的路口。亚洲文明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今天的决断和行动。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已不再仅仅是地球村,而是“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今天的中国正在博采众家之长,在“和而不同”的传统文明观基础上创建新时代中国文明观。习近平主席强调,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顺应全球化进入新时代的需要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观、发展观、亚洲观、文明观和全球观。“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以亚洲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亚洲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公共产品,与各国一起分享了中国发展的红利。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主席桑达·纳斯·巴塔莱先生认为“尽管个别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种种具有挑衅性和偏见性的指责,但今年4月举行的扩大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本身就证明了国际社会默认该倡议是促进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行方式”。  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文明的类型是多样的,文明之间存在差异是常态,也是文明之间交流的基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事万物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如果万事万物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国要理性对待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别,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韩国智慧教育大学副校长、亚洲研究所所长贝一明(Emanuel Pastreich)博士认为,“本次文明对话大会上一系列富有洞见的演讲、对国际视野(而不是全球视野)的公开呼吁,以及不同文明完全平等的提法,都可与美国的‘文化冲突论’分庭抗礼——后者正在迅速沦为毫无意义的排外言论”。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作者简介

王灵桂,男,1967年生,山东诸城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自2015年底起,同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88年8月-2005年4月,历任《经济日报》社会部和国际部实习记者、记者、主任记者;2005年4月-2010年12月,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处长、副局长;2010年12月-2014年11月,任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成员、副所长(正局);2014年11月,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战略、反恐研究、伊斯兰教研究、中东问题研究、港澳问题研究等。出版了《中国伊斯兰教史》《一脉相传阿拉伯人》《一脉相传犹太人》《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探源》《对综合安全的现实思考,》以及阿拉伯文版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等专著;主编的著作有《海丝列国志》《新疆发展简史》《新疆民族发展简史》《“去极端化”理论读本》《“去极端化”宣教读本》《“去极端化”普及读本》等。此外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主要译著有埃及作家伊哈桑·阿卜杜·古督斯的代表作《黑色的眼镜》和《处女与白发》等。任职期间,共计发表400余篇(部)作品,约计1500万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策研究特等奖、一等奖等;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等奖多次。2016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015年度科研岗位先进个人称号。赵江林,女,1968年生,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经济室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前身是亚太所)研究员、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曾在日本、美国知名研究机构或大学做访问学者。学术研究方向为亚太经济、国际经济关系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