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0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7.2(6.2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595884
  • 条形码:9787532595884 ; 978-7-5325-9588-4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历史学研究者、爱好者 考古学研究者、爱好者本书从考古材料出发,以考古学方法为主,又辅之以对历史文献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环境与气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利用,融会贯通,向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立体图景,可谓一部全景式解析中国文明形成的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许宏 冈村秀典于1982年作为留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师从被世界公认的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本书为一般读者所作,语言通俗易懂,同时也因其深刻的见解而深受专业学者的推崇。 ——日本驹泽大学名誉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 饭岛武次 本书从严格的社会科学角度来展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对多种材料的观察来指出中国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独特性。它基于作者多年从事中国考古研究所积累的深厚学问,并总结其所参加过的几次颇有创新性的考古发掘项目所取得的新认识。作者的观点独特、精彩,文笔清新、耐读。此书被翻译成了中文是一次大好消息。我乐意将它推荐给中国考古界内外的读者细读、享受!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及艺术史系教授 罗泰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冈村秀典的代表作,许宏先生称之为“一部全景式解析中国文明形成的力作”。作者以当时近期新的考古材料为依托,以文明形成全景化的视角,对中国文明形成中很重要的两项因素:农业和礼制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很好的系统性,又关注到材料的特殊性,比如对陶器造型与功能的辨析,对丧葬习俗的独特理解,颇具启发意义。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目录

序言

**章 何为中国文明
**节 上下四千年的中国文明
第二节 中国文明的空间动态

第二章 文明的萌芽——公元前三千纪的龙山时代
**节 农耕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的复杂化
第三节 地域间交流的扩大

第三章 文明的诞生——公元前二千纪前半的二里头文化
**节 王朝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世界的形成

第四章 早期国家的形成——公元前二千纪后半的商周时代
**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复杂化的王都结构
第三节 地方统治的结构
第四节 王统和王陵的形成

第五章 文明·王朝·国家的形成
**节 城乡的分化
第二节 祭仪国家的形成

结语
注释
图片来源
延伸阅读
中文版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节选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公元前一万年左右,随着冰河期的终结,黄河流域开始了粟、黍等杂粮的栽培。谷物利用的*早证据是在公元前八千纪左右的河北省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石制磨盘、磨棒和陶器。和稻一样,粟和黍基本上也是以粒状为食的,由此而出现了炊事用的陶器。陶器的出现,是这些谷物作为食物被利用成为可能的划时代事件。磨盘、磨棒,是使谷物脱粒,也是碾磨橡树子、米槠等坚果类的工具。坚果类一般也煮来食用。检出的花粉和动植物遗体的分析表明,遗址当时的环境比较寒冷干燥,附近布满湖沼。到公元前六千纪左右时,黄河中游地区出土了粟和石制农具,证实了有杂粮栽培。虽然天气趋向暖和,但气候仍然比较寒冷干燥,同时期的渭河流域和黄河下游流域,大部分遗址坐落在森林、草地、沼泽地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中。藤本强从西亚麦类的初期耕作和季节性湖沼、沼泽地具有紧密联系出发,类推至黄河流域的杂粮耕作也在初级阶段利用了低湿的冲积地,进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农耕和畜产尚未成熟的阶段,狩猎、采集、捕鱼的组合生产会弥补其不足,选择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也就成为必然。居住遗址多是直径为2~3米的圆形竖穴房址。房址中有烹调和采暖用的炉灶和各种陶器,从规模看,应该是5口以下家庭进行煮饭消费的住址。聚落的规模总的来说都很小,规模*大的是河南省莪沟遗址,发掘出土了6座房址。而且,文化层堆积很薄,遗迹叠压打破的现象很少,说明聚落连续存在的时间也短。河北省磁山遗址虽然发现了储藏谷物的窖穴群,但狩猎、捕鱼、采集等依赖自然的生产还是占相当的比重。社会组织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数十人的小群体,处于在一定时间内不断进行定居和迁徙活动的农耕社会的萌芽阶段。黄河中游地区,公元前五千纪时出现了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以渭河流域为例参看仰韶文化的住址形态,可知其以方形的竖穴房址为主,出现了室内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中型房址和超过6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在陕西省姜寨遗址,小型房址占全部房址的四分之三,所有房址中都有集烹调料理和暖气功能为一体的灶。从因突遭火灾小型房址中生活用具原位保存的情况看,煮饭、盛食、储藏用的各种陶器都很齐备,而且狩猎工具、木工具等男性使用和制粉具、纺织具等女性使用的劳动工具并存。因此,可以认为各房址的家庭,作为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活基础单位独立存在。这样的多个房址集中一处同时存在,如:在陕西省半坡遗址发现了中型房址3户,在陕西省北首岭遗址发现小型房址3户,在陕西省李家沟遗址发现中型房址1户和小型房址3户,共计4户的小群体。这样的几个小群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居住区。在姜寨遗址,一个居住区由10户左右的房址组成,在广场周围分布了这样的5个居住区,进而构成了一个聚落,复原可知聚落整体可同时居住约50户、200人。……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作者简介

  冈村秀典(Okamura Hidenori)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1957年生于日本奈良市,198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1982年作为留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历任京都大学文学部助手、九州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和教授,2000年获第13届滨田青陵奖。师从樋口隆康、林巳奈夫教授,受宿白、邹衡、俞伟超等先生的熏陶,主要研究中国考古学,并多次来华参与考古调查和发掘。著有《三角缘神兽镜的时代》(吉川弘文馆,1999)、《中国古代王权与祭祀》(学生社,2005)、《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讲谈社学术文库,2007),编著有《国家形成的比较研究》(学生社,2005)、《云冈石窟:遗物篇》(朋友书店,2006)等书。 译校者 陈馨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曾于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历史文化学专业攻读博士课程,现就职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秦小丽 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